APP下载

学分制下高校考试改革的探索

2014-10-08汪姣,龚园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9期
关键词:学分制考试改革

汪姣,龚园

摘要:本文针对现行考试方式存在的问题,结合学分制下推行考试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从考试改革专项研究管理、考核方式改革、考试内容改革和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推进考试改革的几点设想。

关键词:学分制;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233-03

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在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当前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阻碍了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由学年制逐渐向学分制转变,研究和探索作为教学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考试改革,对于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和考风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行考试方式存在的问题

现在许多高校仍采用传统的考试模式评定成绩,即“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学科成绩”。随着学分制的不断推行,这种考试方式的弊端日益突显,越来越不适应新的教学目标的需要。主要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2]。

1.考试目的异化。考试是对教学质量的检测,并且是一种双向检测,它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偏重考试的评价功能,考试往往作为决定学生是否能够获得学分、奖励、学位,甚至能否毕业的依据。考试目的的错位,导致教师为考试而教,教学方法呆板,多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学生也只能为考试而学,学习不够积极主动,不重视知识的深刻理解,考试就意味着课程的终结,也很难在学习中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体会。这种考试只能反映学生的某方面素质,或者说只是反映了学生的应试能力,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真正素质和能力。

2.教考未分离。现在多数课程的考试仍采用教学、考试、评卷由同一教师完成的“教考合一”制,这就导致了教师教什么就考什么,学生也只是掌握所学到的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教学大纲和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教师在教学、出卷及评分过程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使考试的客观性、公正性受到了质疑,从而削弱了考试的检测功能,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考试模式、成绩构成单一化。目前,多数高校的课程考试是以期末考试为主,而检验学生学习过程的其他考试形式运用较少。一方面,考试形式单一化,仅靠一次时间有限的期末考试,很难使试题做到覆盖所有的教学内容,致使学生对平时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只将精力集中在期末考试前的突击上,难以发挥考试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督促作用;另一方面,成绩构成单一化,仅平时成绩加期末试卷成绩作为学生学科成绩,未能从多方面、多角度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

4.考试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当前的课程考试内容仍然偏重于原理化、结构化的识记性知识,知识性考核居多,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测试内容比重太少,结果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掌握和应用,也不利于创新型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此外,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和课堂笔记,考试范围固定且狭窄,不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看问题的多面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学以致用”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学分制“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教育理念也就无从谈起。

5.考试结果的分析反馈不够。考试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其反馈功能的充分发挥,既有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反馈,也有教师及时发现问题、重点讲授,进而不断改进的作用。由于多数课程考试安排在期末进行,时间紧迫,阅卷工作量大,教师在阅卷及成绩录入完毕后,只是填写一份试卷分析单。这种分析方式过于单一化、形式化,无法做到师生之间的交流反馈,不利于教师根据考核结果及学生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考试的反馈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学分制下推进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1.推进考试改革是实施学分制管理模式的要求。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算单位,以选课制、学分绩点制、导师制、弹性学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它的核心是“选课制”,即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时间、学习方式[3]。学分制下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和喜欢的教师,同一课堂学生可以来自不同的年级和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同一班级的学生所学课程也不尽相同,因此现有的考试制度显然不适应学分制的管理模式。学分制灵活的管理模式要求改革现有的考试制度,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更新考试内容,加强考试管理,从而充分发挥学分制管理模式的优势。

2.推进考试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高校考试的目的是测量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力的掌握程度,反馈和评定教学效果,并据此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使教学目标的实现,达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学分制的实施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辟了空间。立交、自主式的选课体系,对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能力具有积极作用。考试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应随着学分制的推进同步改革,使考试这种手段真正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三、学分制下推进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

科学合理的、鼓励创新的、富有活力的考试制度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不科学、不合理、束缚学生思想的、僵化的考试制度则会扼杀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因此考试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校教育质量、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

1.立项建设考试改革专项教学研究项目。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要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如何通过考试改革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好地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高校管理者和执行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高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进行关于考试改革方面的专题教学研究,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开展的教学研究项目可以是管理层面关于考试管理方面的,也可以是某些类别或者系列课程系统考试改革的,还可以是关于某门课程的考试改革,目的只有一个,通过对考试这一手段的改革,对教和学产生积极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endprint

2.研究多元化考试模式。从素质教育思想出发,结合各课程教学实践可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考试方法。如采取阶段考试、口试、实验、专题讨论、专项答辩、口头演示、同学评价、设计、制图或模型、个人研究项目、专业领域研究情况分析、科研论文、专业实习和实践、专业领域软件开发、开卷考试、闭卷考试等十几种考试形式。

对专业必修课程来说,以闭卷考试为主,结合多种形式的过程考核。例如机械原理课程,其考核方式和成绩构成为:每月进行一次月考,占总成绩的30%,平时作业占20%,2个Project,1个为机构运动仿真编程,1个为机构的设计或机构的三维动画仿真或科研论文撰写,由学生独立或组队完成,占20%,期末考试占30%。机械原理实验单独设课,根据实验的总体完成情况单独评分。又如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根据学科定位和教学目标,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应探索实施多方法的交叉与融合,主要包括案例式教学、辩论式教学、试验操作式教学、课内外结合式教学等。

对专业选修课来说,以开卷考试或课程大作业考核为主,考试内容设置较宽,考核方式灵活。以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为例:可以完成一个机构或机械系统的设计,要求采用所学过的创新设计方法,要有相关工程软件的应用,提交二维工程图或三维模型图以及设计说明书。具体设计对象和选题可由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3.科学设计课程考试内容。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导向,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的,综合设计课程考试内容。以“目标—路径—评价(TPE)”为指导,设计能够反映综合能力培养的考核内容,在考试内容的设计上体现科学性和全面性,充分发挥考核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反向促进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采取分段考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设计考试内容。分段考试和期末考试内容上具有足够的覆盖率,结合教学内容重要程度、教学所需要时间等因素,从内容与目标两个维度合理分配权重,对高级目标适当增大权重。对基础知识考察其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的能力,并从题型上增加论述题、分析题和创新设计题,以促进学生创新智能的发展。

4.综合设计动态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认定应该是多元化的,是由用人单位、学习者本人以及学校共同做出的,其主要特征可概括为:指标体系符合培养目标;认定标准多样;认定标准动态变化;既重视教育质量的结果评价又突出教育质量的过程控制等。

从学校的可操作性角度考虑,学校在培养某类专业人才时,对教育质量的要求必须有基本的标准,在基本标准的基础上,学校要根据用人单位及学习者本人的意愿,设计动态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总之,学分制条件下的高校考试制度要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考试改革是一项综合而系统的工程,它的开展需要领导的重视、教师的努力与学生的支持,需要相关方面的改革与配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培养创造条件,才能使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应将推进考试改革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来抓,并促使其在实践中逐步落实。

参考文献:

[1]武萌,刘晓霞.学分制导向下的高校考试改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9):104-105.

[2]张少杰,张心余.再论高校考试制度改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2):1-2.

[3]周清明.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武汉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高等学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研究——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2013z03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汪姣(1980-),武汉科技大学教务处副主任科员,硕士研究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分制考试改革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改革之路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瞧,那些改革推手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