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专业本科专业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14-10-08刘长仲,王国利
刘长仲,王国利
摘要:根据现代农业对创新型植物保护人才的需求,结合甘肃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教学改革的实际,从课程体系、教材内容、授课方式、教育技术和手段、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改革和探索,以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和社会发展对植物保护专业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87-03
植物保护专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强的学科,开设课程40余门,其中涉及昆虫、植物病理和农药方面的专业课程有近20门,主要包括植物保护基础学和应用技术学两大部分,主干课程是《普通昆虫学》(以下简称《普昆》)、《普通植物病理学》(以下简称《普病》)、《农业昆虫学》(以下简称《农昆》)、《农业植物病理学》(以下简称《农病》)、《植物化学保护学》(以下简称《化保》)。各高校对本学科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不断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我校植物保护专业自1983年恢复招生发展至今,已形成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均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开设的本科课程基本与其他重点院校相同。但是,由于部分选修课程无教学大纲,没有规定其基本教学和实验内容,有教学大纲的课程之间也缺乏有机的联系,重复和脱节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一个系统完整的教学体系急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有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虽已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尚未总结并形成模式;由于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地区性很强,而甘肃省地理环境特殊,病虫区系组成复杂,尤其是高效农业技术措施下主要农业病虫害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原有植物保护应用技术学方面的教学内容急待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需要更新;根据用人单位的反应和植物保护学科发展的实际,已有的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已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急待改革和加强。为此,我们对植物保护专业的教育体系和方法进行了不断改革、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规范基本教学内容
为了避免课程间内容的交叉、重复和脱节,杜绝随意增减教学内容,使课程之间能够相互衔接、互为补充,提高每门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使之既能及时反映学科的新成就、新理论和发展动态,又能适应本省农业生产和科研的实际需要,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完成,我们联系本省实际,在深入讨论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植物保护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以《普昆》、《普病》、《农昆》、《农病》和《化保》5门课程为重点,大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先后编制或修订了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实习实验大纲。根据实习实验大纲的要求,重新修订了《普昆》、《普病》、《农昆》、《农病》和《化保》的实验指导,编写了其他选修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建立了植物保护专业本科“三基”综合考查题库。有力地促进了课程体系建设,规范了基本教学内容,使各课程之间形成了一个系统而完整的教学体系,为保证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联系本省实际,合理增减教材内容
植物保护专业各专业课程的地方性、实用性都很强,尤其是应用学科的各课程更为突出。由于地理条件、气候因素的差异,我国各地的作物种类、栽培制度差别很大,农业病虫害发生的种类、优势病虫及其发生规律都不相同。为了既能保证每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使各课程之间能相互衔接、互为补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又能适应本省农业生产和科研的实际需要,尤其是高效农业技术措施和管理水平下病虫害综合治理的要求,我们遵循“立足甘肃、面向全国”的指导思想,从本省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作了以下较大的改革与调整。如在《植物检疫学》课中,考虑到学生毕业后多留在本省工作的特点,我们除了讲授一些世界性的重要检疫对象如谷斑皮蠹外,重点讲授国内检疫对象,特别是近年传入我省和有可能传入我省的检疫对象,如苹果蠹蛾、美国白蛾、苹果绵蚜、葡萄根瘤蚜、马铃薯甲虫等;同时还增加了省内的补充检疫对象,包括蚕豆象、苜蓿籽蜂等。这种讲授内容的安排,有利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尽快熟悉工作环境,改善甘肃省植物检疫行业人才短缺的矛盾,对于控制检疫对象传入我省,或在省内传播蔓延,都能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三、调整授课方式,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讲课方法和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尤其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质量或成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胆探索。
1.突出重点,变简单的灌输为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在各门专业基础课程的讲授中,力求将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讲深讲透,使学生熟练掌握并能够在应用学科各课程的学习中应用;应用学科各课程中则首先要求根据病虫害的为害特点和发生规律进行分类,在各类中选代表性强的种类进行详细讲授,并启发学生,由此及彼,达到触类旁通之目的。再通过对各种间特异性的简要介绍,使学生对该类病虫有更为详细的了解。如以粘虫为例讲解迁飞性害虫的共性,将地下害虫根据为害特点分为三大类来讲授,这样既能保证教学深度,又节约课时。在防治方法部分则主要启发学生根据害虫的为害特点和发生规律,结合已学习掌握的基本理论,自己分析,制定防治方案和技术措施。教师以课堂启发、提问或课外作业等方式进行检查和补充。这种讲授方式,既节约了课时,避免了重复,又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趣味教学法,活跃课堂气氛。自然界的生物丰富多彩,趣味盎然[1],如中国有虫旁的字达300多个,以虫为地名者200多个,与昆虫有关的成语120多条,昆虫诗歌10000多篇,与昆虫有关的民间节日100多个[2,3]。为了把有趣的昆虫教学讲得生动一些,我们阅读了大量有趣的昆虫知识,教师授课时就将有关专业方面的幽默故事、轶闻趣事、昆虫文化、害虫大发生的实例及本身的实践经历和体会巧妙地揉合在讲课之中,创造愉快轻松的教学气氛,以启迪学生思维并加深对讲授内容的印象和理解。endprint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病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在教学中需要大量的特征图。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需要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而所授知识相对有限[4],已不能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任务。为此,我们开发了《普昆》、《普病》、《农昆》、《农病》、《化保》和《植物检验学》等课程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购买了一套用于实验课教学的《普昆》、《普病》、《农昆》、《农病》等课程的幻灯片,编录了一套VCD光盘。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应用,使许多一直被视为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具体逼真。这种形象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由兴趣到乐趣,由乐趣转化成志趣。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推动学生蓬勃的学习热情,能启迪学生的智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钻研精神。同时能节省大量时间,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随着我国科技体制的改革和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实施,科技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显示出大学应用学科教材内容的陈旧,为此,我们将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有关病虫害防治的新技术、新方法和农药新的发展动态录下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让学生了解当前该学科的进展。
四、开展辩论式教学和专业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知识竞赛和辩论赛既是知识的交流,又是个人综合素质的较量。学生获取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文字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辩能力以及自我推销等综合能力的强弱,已经成为衡量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辩论式教学和知识竞赛活动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机会。参加辩论赛和知识竞赛的学生从资料的查阅、整理、汇总、概括,到最后用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来,从树立并维护自己的观点到掌握大量资料,据理力争反驳对方观点,这一系列过程,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既具有清晰的思路和敏捷的思维方法,又要有厚实的专业基础、广阔而丰富的知识内涵和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观点引起共鸣,在辩论中取胜。因而辩论式教学和知识竞赛活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充实教学内容
植物保护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的设计除了考虑让学生通过直接实验,验证、巩固和充实所学内容外,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课、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科研训练、社会调查等重要环节,我们的设计思想是:社会调查活动注重专业思想培养,实验课注重操作技能训练,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注重能力培养,科研训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毕业实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尤其是将原来大学最后一学期的毕业实习调整为“两阶段”式(大学四年级的第一学期7月至9月为一个阶段,第二学期4月至5月为第二阶段)毕业实习模式,协调了实习时间与生产实际脱节的矛盾。
教学实践表明,目前的教学体系规范了基本教学内容,协调了植物保护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各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既及时反映了学科的新成就、新理论和发展动态,又突出了作为应用型学科的地方特色。在专业课的授课中推行的辩论式和趣味式教学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讲授和学习的效果。形成了社会调查活动注重专业思想培养、课堂实验注重操作技能训练、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注重能力培养、科研训练注重个性发展、毕业实习注重综合素质提高的相互协调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联系,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培养了专业兴趣、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裴海英,樊东,王晓云.高等农业院校植保专业昆虫学实验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7):44-45.
[2]谭耀庚,赵敬钊.浅淡中英文昆虫名称与文化[J].昆虫知识,2003,40(1):95-95.
[3]彩万志.与昆虫有关的中国地名[J].昆虫知识,2000,37(6):352-355.
[4]严善春,迟德富.昆虫学多媒体教学的必然性和教学效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109-110.
基金项目:甘肃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植物保护本科专业综合改革研究”。
作者简介:刘长仲(1962-),男,重庆人,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昆虫学系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昆虫学教学和研究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