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女教职工队伍建设管理的现状调查研究
2014-10-08杜敏
杜敏
摘要:目前,我国巾帼志愿者队伍建设管理日臻完善,服务方式与内容不断创新丰富,社会价值和效益日益显著,但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起步较晚。本文以问卷和访谈形式实地调查了部分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队伍建设管理的现状与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探讨,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对策,以期为社会转型时期的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服务工作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队伍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26-02
20世纪90年代,我国志愿者服务事业揭开了新的篇章,形成了全国性的志愿者组织。2001年全国妇联推出了“中华巾帼志愿者”,制定了《关于发展壮大“中华巾帼志愿者”队伍的意见》。此后巾帼志愿者服务工作在我国迅速发展,巾帼志愿者人数也日益增多,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也行动起来,她们秉承和弘扬志愿者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热心学校、社会公益事业,实现其社会价值和效益,在帮扶弱势群体、开展公益活动的社会服务中收获无私奉献的快乐和提升自我的进步。在社会转型时期,怎样保障和促进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队伍建设管理的研究成为一项重要的新课题。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大连地区部分高校女教职工、巾帼志愿者。
2.研究方法:一是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大连部分高校女教职工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发出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3份,回收有效率81箛,对有效问卷进行信息分析处理。
二是文献研究法。利用书籍、文献、网络期刊等广泛阅读相关文献,为论证研究课题收集理论和实事依据。
三是交流访谈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巾帼志愿者如:组织者、负责人、参与者进行个别交流访谈,了解巾帼志愿者现状、存在问题及组织发展建议和做志愿者的感想、体会,论证和丰富本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可靠性。
二、现状与问题
一是对志愿者缺乏认知,参与人数比例不高。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中相当一部分人对志愿者的活动错误定位,只是简单等同于“学雷锋做好事”。大多数女教职工对志愿者兴趣较浓见表1,但对志愿者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深入,对志愿者的认可和认知非常有限,因此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人数比例不高,但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二是服务形式单一,活动范围较窄。活动仅仅局限关注学校弱势师生群体、社区养老院、残障儿童福利院、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等,为他们捐赠财物,提供常规性、简单的低层次服务,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重复乏味,活动范围和领域较窄,缺乏特色和创新,这是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队伍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资金无保障,活动难持续。资金成为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活动最大的制约因素。女教职工志愿者筹措资金大多都是靠个人慈善捐助,资金十分有限,所以活动往往都成为短期行为,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由于活动经费缺乏,目前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往往在奉献爱心、时间、精力的同时还要承担服务活动的交通费、活动工具、餐费等,这些服务成本成为女教职工志愿者的严重负担,导致其服务热情和积极性受挫,人员流失较严重。四是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女教职工志愿者组织内部管理不规范,缺乏长效机制。宣传教育、招募注册、培训学习、活动策划、监督反馈、激励评价等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在“重服务轻管理”的工作观念和思维方式,导致女教职工志愿者组织人力资源机制的低效。
三、建议与对策
1.建议。一是加强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企业、社区志愿者的共建合作。加强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共建,学习借鉴他们的管理方法、成功经验。加强与企业、社区等民间组织的合作,让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的专业技术特长加上社区、民间组织的充足财力、资金等有利资源为女教职工志愿者服务活动提供资金财力保障,实现志愿者服务的最大社会效益和价值。加强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企业、社区志愿者的共建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促进高校、企业、社会志愿者组织共赢,共同推进志愿者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专业培训,提升队伍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定期对女教职工志愿者进行培训,如沟通技巧、团结协作、志愿者服务常识、责任意识、志愿者人身安全防护及应急救援等多方面技能的培训,并有目标、有重点、有计划地培养女教职工志愿者骨干核心力量。同时,要注意吸纳女党员、女干部、女教授、女博士等思想素质高、具有专业技能、热心公益事业的高知女性到女教职工志愿者队伍中来,提升队伍层次和丰富活动内涵。三是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活动健康发展。根据大学教师的自身优势、专业特长,有针对性地策划、组织其参与学校、社区等社会巾帼志愿者的各类公益活动,最大限度发挥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的作用,扩大团队的对外影响力。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实现跨地区、跨学校的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互动,增进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之间交流和沟通,实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四是实行信息化管理,建立供需对接机制。建立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和需求资助的弱势群体、政府部门的翔实信息库,并实行项目分类、科学动态管理。网络信息具有传播快、更新快、交互性强等特点,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加强与学校、社会等需求志愿者服务的机构、团体及弱势个体对接,强化服务针对性、实效性,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2.对策。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力度,营造良好志愿者氛围。拓宽女教职工了解志愿者服务渠道,普及志愿者知识。充分利用校园网、宣传栏、QQ群等媒介,以多种手段和形式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校女教职工对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认知、认同,动员和吸纳更多热心社会公益、乐于奉献的女教职工加入到队伍中来,鼓励她们以自己的技能、资源、爱心为学校、社会公益事业服务。营造良好的志愿者氛围,结合纪念日、节日等开展以女教职工志愿者服务为主题的活动,发挥女教职工志愿者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公益服务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和扩大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在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力。二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确保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建立健全女教职工志愿者的招募选拔、注册培训、考核评价、监督反馈、奖惩激励、资金保障等的各个环节的规章制度,确保和实现女教职工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同时,在坚持这些刚性化制度管理中要重视志愿者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发挥女教职工志愿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体现志愿者活动主体的自我价值。三是创新活动形式,打造品牌项目,扩大服务范围。创新活动项目形式,增加活动科学性、特色性和创新性,组建多领域、多层次、多种类的科技服务项目,如:支教助学、文体培训、环保科普、法律援助等。遴选和优化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活动内容和项目,并使之成为特色、经典品牌项目,给予可持续发展的大力支持。借助互联网等平台,扩大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服务范围,不只是服务学校和社区弱势群体,而是覆盖全社会乃至全球需要帮助的人。四是构建保障体系,确保可持续发展。首先是建立一支人员相对稳定、以骨干为核心力量的女教职工志愿者队伍。“依据女教职工志愿者个人需求,对女教职工志愿者进行招募和甄选,使个人条件与组织需求相符合,更好地满足志愿者的认同感、归属感,形成具有共同理想、奋斗目标和兴趣爱好的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团队。”其次是落实和完善法律保障机制,将女教职工志愿者的服务活动、人身安全等法制化,维护女教职工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再次是建立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活动的专项资金。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不断争取、募集、吸纳学校、企业、政府等社会民间各种力量,给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服务活动提供资金、财力支持,保障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事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勤,武志芳.中国志愿者发展问题研究的新视角[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6).
[2]谭建光.和谐社会需要志愿者服务创新发展——志愿者事业现状、问题与对策调查报告[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09).
[3]徐柳.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学术研究,2008,(05).
[4]孟芳兵.高校志愿者招募培训工作机制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0,(02).
[5]胡雪峰.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西华大学学报,2009,(04).endprint
摘要:目前,我国巾帼志愿者队伍建设管理日臻完善,服务方式与内容不断创新丰富,社会价值和效益日益显著,但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起步较晚。本文以问卷和访谈形式实地调查了部分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队伍建设管理的现状与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探讨,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对策,以期为社会转型时期的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服务工作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队伍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26-02
20世纪90年代,我国志愿者服务事业揭开了新的篇章,形成了全国性的志愿者组织。2001年全国妇联推出了“中华巾帼志愿者”,制定了《关于发展壮大“中华巾帼志愿者”队伍的意见》。此后巾帼志愿者服务工作在我国迅速发展,巾帼志愿者人数也日益增多,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也行动起来,她们秉承和弘扬志愿者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热心学校、社会公益事业,实现其社会价值和效益,在帮扶弱势群体、开展公益活动的社会服务中收获无私奉献的快乐和提升自我的进步。在社会转型时期,怎样保障和促进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队伍建设管理的研究成为一项重要的新课题。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大连地区部分高校女教职工、巾帼志愿者。
2.研究方法:一是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大连部分高校女教职工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发出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3份,回收有效率81箛,对有效问卷进行信息分析处理。
二是文献研究法。利用书籍、文献、网络期刊等广泛阅读相关文献,为论证研究课题收集理论和实事依据。
三是交流访谈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巾帼志愿者如:组织者、负责人、参与者进行个别交流访谈,了解巾帼志愿者现状、存在问题及组织发展建议和做志愿者的感想、体会,论证和丰富本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可靠性。
二、现状与问题
一是对志愿者缺乏认知,参与人数比例不高。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中相当一部分人对志愿者的活动错误定位,只是简单等同于“学雷锋做好事”。大多数女教职工对志愿者兴趣较浓见表1,但对志愿者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深入,对志愿者的认可和认知非常有限,因此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人数比例不高,但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二是服务形式单一,活动范围较窄。活动仅仅局限关注学校弱势师生群体、社区养老院、残障儿童福利院、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等,为他们捐赠财物,提供常规性、简单的低层次服务,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重复乏味,活动范围和领域较窄,缺乏特色和创新,这是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队伍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资金无保障,活动难持续。资金成为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活动最大的制约因素。女教职工志愿者筹措资金大多都是靠个人慈善捐助,资金十分有限,所以活动往往都成为短期行为,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由于活动经费缺乏,目前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往往在奉献爱心、时间、精力的同时还要承担服务活动的交通费、活动工具、餐费等,这些服务成本成为女教职工志愿者的严重负担,导致其服务热情和积极性受挫,人员流失较严重。四是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女教职工志愿者组织内部管理不规范,缺乏长效机制。宣传教育、招募注册、培训学习、活动策划、监督反馈、激励评价等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在“重服务轻管理”的工作观念和思维方式,导致女教职工志愿者组织人力资源机制的低效。
三、建议与对策
1.建议。一是加强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企业、社区志愿者的共建合作。加强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共建,学习借鉴他们的管理方法、成功经验。加强与企业、社区等民间组织的合作,让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的专业技术特长加上社区、民间组织的充足财力、资金等有利资源为女教职工志愿者服务活动提供资金财力保障,实现志愿者服务的最大社会效益和价值。加强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企业、社区志愿者的共建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促进高校、企业、社会志愿者组织共赢,共同推进志愿者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专业培训,提升队伍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定期对女教职工志愿者进行培训,如沟通技巧、团结协作、志愿者服务常识、责任意识、志愿者人身安全防护及应急救援等多方面技能的培训,并有目标、有重点、有计划地培养女教职工志愿者骨干核心力量。同时,要注意吸纳女党员、女干部、女教授、女博士等思想素质高、具有专业技能、热心公益事业的高知女性到女教职工志愿者队伍中来,提升队伍层次和丰富活动内涵。三是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活动健康发展。根据大学教师的自身优势、专业特长,有针对性地策划、组织其参与学校、社区等社会巾帼志愿者的各类公益活动,最大限度发挥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的作用,扩大团队的对外影响力。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实现跨地区、跨学校的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互动,增进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之间交流和沟通,实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四是实行信息化管理,建立供需对接机制。建立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和需求资助的弱势群体、政府部门的翔实信息库,并实行项目分类、科学动态管理。网络信息具有传播快、更新快、交互性强等特点,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加强与学校、社会等需求志愿者服务的机构、团体及弱势个体对接,强化服务针对性、实效性,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2.对策。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力度,营造良好志愿者氛围。拓宽女教职工了解志愿者服务渠道,普及志愿者知识。充分利用校园网、宣传栏、QQ群等媒介,以多种手段和形式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校女教职工对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认知、认同,动员和吸纳更多热心社会公益、乐于奉献的女教职工加入到队伍中来,鼓励她们以自己的技能、资源、爱心为学校、社会公益事业服务。营造良好的志愿者氛围,结合纪念日、节日等开展以女教职工志愿者服务为主题的活动,发挥女教职工志愿者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公益服务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和扩大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在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力。二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确保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建立健全女教职工志愿者的招募选拔、注册培训、考核评价、监督反馈、奖惩激励、资金保障等的各个环节的规章制度,确保和实现女教职工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同时,在坚持这些刚性化制度管理中要重视志愿者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发挥女教职工志愿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体现志愿者活动主体的自我价值。三是创新活动形式,打造品牌项目,扩大服务范围。创新活动项目形式,增加活动科学性、特色性和创新性,组建多领域、多层次、多种类的科技服务项目,如:支教助学、文体培训、环保科普、法律援助等。遴选和优化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活动内容和项目,并使之成为特色、经典品牌项目,给予可持续发展的大力支持。借助互联网等平台,扩大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服务范围,不只是服务学校和社区弱势群体,而是覆盖全社会乃至全球需要帮助的人。四是构建保障体系,确保可持续发展。首先是建立一支人员相对稳定、以骨干为核心力量的女教职工志愿者队伍。“依据女教职工志愿者个人需求,对女教职工志愿者进行招募和甄选,使个人条件与组织需求相符合,更好地满足志愿者的认同感、归属感,形成具有共同理想、奋斗目标和兴趣爱好的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团队。”其次是落实和完善法律保障机制,将女教职工志愿者的服务活动、人身安全等法制化,维护女教职工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再次是建立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活动的专项资金。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不断争取、募集、吸纳学校、企业、政府等社会民间各种力量,给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服务活动提供资金、财力支持,保障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事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勤,武志芳.中国志愿者发展问题研究的新视角[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6).
[2]谭建光.和谐社会需要志愿者服务创新发展——志愿者事业现状、问题与对策调查报告[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09).
[3]徐柳.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学术研究,2008,(05).
[4]孟芳兵.高校志愿者招募培训工作机制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0,(02).
[5]胡雪峰.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西华大学学报,2009,(04).endprint
摘要:目前,我国巾帼志愿者队伍建设管理日臻完善,服务方式与内容不断创新丰富,社会价值和效益日益显著,但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起步较晚。本文以问卷和访谈形式实地调查了部分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队伍建设管理的现状与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探讨,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对策,以期为社会转型时期的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服务工作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队伍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26-02
20世纪90年代,我国志愿者服务事业揭开了新的篇章,形成了全国性的志愿者组织。2001年全国妇联推出了“中华巾帼志愿者”,制定了《关于发展壮大“中华巾帼志愿者”队伍的意见》。此后巾帼志愿者服务工作在我国迅速发展,巾帼志愿者人数也日益增多,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也行动起来,她们秉承和弘扬志愿者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热心学校、社会公益事业,实现其社会价值和效益,在帮扶弱势群体、开展公益活动的社会服务中收获无私奉献的快乐和提升自我的进步。在社会转型时期,怎样保障和促进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队伍建设管理的研究成为一项重要的新课题。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大连地区部分高校女教职工、巾帼志愿者。
2.研究方法:一是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大连部分高校女教职工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发出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3份,回收有效率81箛,对有效问卷进行信息分析处理。
二是文献研究法。利用书籍、文献、网络期刊等广泛阅读相关文献,为论证研究课题收集理论和实事依据。
三是交流访谈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巾帼志愿者如:组织者、负责人、参与者进行个别交流访谈,了解巾帼志愿者现状、存在问题及组织发展建议和做志愿者的感想、体会,论证和丰富本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可靠性。
二、现状与问题
一是对志愿者缺乏认知,参与人数比例不高。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中相当一部分人对志愿者的活动错误定位,只是简单等同于“学雷锋做好事”。大多数女教职工对志愿者兴趣较浓见表1,但对志愿者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深入,对志愿者的认可和认知非常有限,因此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人数比例不高,但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二是服务形式单一,活动范围较窄。活动仅仅局限关注学校弱势师生群体、社区养老院、残障儿童福利院、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等,为他们捐赠财物,提供常规性、简单的低层次服务,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重复乏味,活动范围和领域较窄,缺乏特色和创新,这是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队伍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资金无保障,活动难持续。资金成为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活动最大的制约因素。女教职工志愿者筹措资金大多都是靠个人慈善捐助,资金十分有限,所以活动往往都成为短期行为,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由于活动经费缺乏,目前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往往在奉献爱心、时间、精力的同时还要承担服务活动的交通费、活动工具、餐费等,这些服务成本成为女教职工志愿者的严重负担,导致其服务热情和积极性受挫,人员流失较严重。四是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女教职工志愿者组织内部管理不规范,缺乏长效机制。宣传教育、招募注册、培训学习、活动策划、监督反馈、激励评价等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在“重服务轻管理”的工作观念和思维方式,导致女教职工志愿者组织人力资源机制的低效。
三、建议与对策
1.建议。一是加强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企业、社区志愿者的共建合作。加强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共建,学习借鉴他们的管理方法、成功经验。加强与企业、社区等民间组织的合作,让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的专业技术特长加上社区、民间组织的充足财力、资金等有利资源为女教职工志愿者服务活动提供资金财力保障,实现志愿者服务的最大社会效益和价值。加强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企业、社区志愿者的共建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促进高校、企业、社会志愿者组织共赢,共同推进志愿者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专业培训,提升队伍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定期对女教职工志愿者进行培训,如沟通技巧、团结协作、志愿者服务常识、责任意识、志愿者人身安全防护及应急救援等多方面技能的培训,并有目标、有重点、有计划地培养女教职工志愿者骨干核心力量。同时,要注意吸纳女党员、女干部、女教授、女博士等思想素质高、具有专业技能、热心公益事业的高知女性到女教职工志愿者队伍中来,提升队伍层次和丰富活动内涵。三是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活动健康发展。根据大学教师的自身优势、专业特长,有针对性地策划、组织其参与学校、社区等社会巾帼志愿者的各类公益活动,最大限度发挥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的作用,扩大团队的对外影响力。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实现跨地区、跨学校的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互动,增进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之间交流和沟通,实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四是实行信息化管理,建立供需对接机制。建立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和需求资助的弱势群体、政府部门的翔实信息库,并实行项目分类、科学动态管理。网络信息具有传播快、更新快、交互性强等特点,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加强与学校、社会等需求志愿者服务的机构、团体及弱势个体对接,强化服务针对性、实效性,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2.对策。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力度,营造良好志愿者氛围。拓宽女教职工了解志愿者服务渠道,普及志愿者知识。充分利用校园网、宣传栏、QQ群等媒介,以多种手段和形式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校女教职工对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认知、认同,动员和吸纳更多热心社会公益、乐于奉献的女教职工加入到队伍中来,鼓励她们以自己的技能、资源、爱心为学校、社会公益事业服务。营造良好的志愿者氛围,结合纪念日、节日等开展以女教职工志愿者服务为主题的活动,发挥女教职工志愿者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公益服务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和扩大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在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力。二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确保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建立健全女教职工志愿者的招募选拔、注册培训、考核评价、监督反馈、奖惩激励、资金保障等的各个环节的规章制度,确保和实现女教职工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同时,在坚持这些刚性化制度管理中要重视志愿者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发挥女教职工志愿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体现志愿者活动主体的自我价值。三是创新活动形式,打造品牌项目,扩大服务范围。创新活动项目形式,增加活动科学性、特色性和创新性,组建多领域、多层次、多种类的科技服务项目,如:支教助学、文体培训、环保科普、法律援助等。遴选和优化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活动内容和项目,并使之成为特色、经典品牌项目,给予可持续发展的大力支持。借助互联网等平台,扩大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服务范围,不只是服务学校和社区弱势群体,而是覆盖全社会乃至全球需要帮助的人。四是构建保障体系,确保可持续发展。首先是建立一支人员相对稳定、以骨干为核心力量的女教职工志愿者队伍。“依据女教职工志愿者个人需求,对女教职工志愿者进行招募和甄选,使个人条件与组织需求相符合,更好地满足志愿者的认同感、归属感,形成具有共同理想、奋斗目标和兴趣爱好的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团队。”其次是落实和完善法律保障机制,将女教职工志愿者的服务活动、人身安全等法制化,维护女教职工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再次是建立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活动的专项资金。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不断争取、募集、吸纳学校、企业、政府等社会民间各种力量,给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服务活动提供资金、财力支持,保障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事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勤,武志芳.中国志愿者发展问题研究的新视角[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6).
[2]谭建光.和谐社会需要志愿者服务创新发展——志愿者事业现状、问题与对策调查报告[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09).
[3]徐柳.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学术研究,2008,(05).
[4]孟芳兵.高校志愿者招募培训工作机制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0,(02).
[5]胡雪峰.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西华大学学报,2009,(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