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误区
2014-10-08周秋沙
周秋沙
摘要:本文对我国一些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出现的种种“急功近利”的做法进行了剖析,指出其危害,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各种原因,进而提出了纠正这些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师资队伍建设;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19-03
一、引言
师资队伍水平作为高校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在高校办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被公认。为实现高校的办学目标,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后,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教育全球化将是未来的大趋势,我国对外开放教育市场只是时间的问题。此外,随着我国适龄学生人数的逐渐减少,高校的生源也逐渐面临考验,这使得国内各高校都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挑战。为了提高高校自身的竞争实力,学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这无疑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对于提高办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十分有利。但是,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认识和做法,使得一些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走入了误区。本文通过对此误区的粗浅探讨,分析其危害以及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和措施,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中的误区——急功近利
当前,有些高校,特别是那些准备升“重点”、升“大学”、挤身某某行列、迎接评估的高校,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达到评价或评估的某些指标,采取了一些“新奇”的做法,试图使自己的师资队伍水平“闪电”般地提高。这些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挖墙角”。以重金为诱饵,挖走兄弟学校的骨干师资,包括院(系)长(主任)、博(硕)导。这些人在原学校受到了很高的重视,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培养,已经成为学校的顶梁柱。
2.高薪引进“海归”人士。引进海外学成博士,让他们回国报效祖国,同外国人争夺人才,本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有利于祖国的建设与发展。但是,在处理待遇问题上却有些不恰当的做法。例如,给“洋”博士的待遇是本校现有博士的数倍,甚至更高,让本校在职教师难以接受,给人以“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之感,伤害了在职教师和国内博士们的感情。
3.买“挂名教授”。为了凑够本校教授总人数,或者科研、论文等的成果数量,花重金买得一些教授的“挂名权”,这些人不需要来学校工作,只要同意挂名就行。
上述这些做法目前具有很大的市场,因为其还披着一件美丽的“外衣”:允许人才合理流动,竞争才能促进发展。从表面看,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其不符合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但影响了兄弟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也不利于国家总体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
当然,在相互理解、协商的情况下,从其他学校引进少量急需的高水平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帮助进行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也是应该的,但应处理好学校之间、引进教师与在职教师之间、短期需要与长期发展之间的关系,避免人为造成矛盾,防止短期行为,影响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
三、急功近利做法的危害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必须要有长远的规划,要经过长期的、甚至是数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要想一朝一夕就能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不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其不合理性及其危害性分析如下。
1.不能提高国家的总体师资水平。挖走兄弟学校的骨干师资,买进“挂名教授”,从局部、表面看,该学校的师资力量似乎得到了提高,但是,从国家总体、深层次看,国家总的师资水平并没有提高,反而会引起下降,这是因为:该学校把大量的经费付给了个人,消耗了学校的财力,这会影响本校现有师资队伍的建设。
2.会严重挫伤大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对于引入的教师,即使其水平、能力与学校现有教师相近,其待遇远远高于现有教师,必然对现有教师造成心理上的伤害,人为的制造了教师之间的矛盾,必然会挫伤这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3.助长了部分教师私欲的膨胀,对师德建设不利。靠大量的金钱来搜刮人才,必然会导致人们的“金钱至上”的利己主义思潮膨胀,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时代主旋律相背,使教师的师德水准下降。更有甚者为了获得利益最大化,成了跳槽“专业户”,频繁从一个学校跳到另一个学校,每次跳槽,都可以得到丰厚的实惠。
4.不利于学校长期稳定发展。用金钱可以在短期内招得高水平人才,应学校短期之急。但从长远看,这样做会带来四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大增加了学校的经费困难,影响学校其他方面的建设和发展;二是会助长短期功利思想,从而忽视了建立长期的、制度化的、规范化的教师培养体系的重要性,影响合理的人才梯度结构的形成;三是有可能影响被引进人才的能力的发挥,因为该学校未必已经具备了使被引进人才发挥全部才能的软、硬条件;四是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一些水平较高的教师会不断地跳槽以获得额外的高回报,同时也会对其他人产生模仿效应。
5.不利于高校之间的正常合作,影响国家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挖墙角”的做法,一定会影响被挖学校的正常教学科研工作,从而对“挖墙角”的院校产生一定的反感心理,进而影响两学校之间的正常合作关系。若该做法普遍发生,必然会使得各个学校之间产生相互戒备,人人自卫,使原有的互助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遭到破坏,影响国家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四、急功近利做法产生的原因
上述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特别是近十年,有越来越烈的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在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下,部分教师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追逐金钱的意识膨胀,过分追求自身价值的经济回报,“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淡化,从而为上述急功近利现象的发生创造了思想条件。
2.人们对各类高校在社会中是“互为补充”的关系这样一个道理认识不请,人为地把等级观念引进高校,将高校分成三、六、九等,忽略了各学校“没有地位的高低,只有社会分工的不同”这一基本的社会公平原则,等级越高,学校得到的各种好处就越多,该校的教职员工得到的实惠就越大、优越感就越强,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刺激各个学校去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的等级地位,从而为上述急功近利的做法的发生创造了主观条件。
3.国家对高校的评价机制不尽合理,过分强调了科研成果、论文论著在评价中的作用,被评价的学校在无法达到这类评估指标的情况下,不得已采取弄虚作假的方法,从而为前述急功近利的做法的发生创造了制度上的条件。
4.部分学校的确存在着人才利用不合理的现象,致使一些教师在那里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产生离开的念头。当某种机会出现时,便为上述急功近利做法的发生创造了客观条件。
5.教育经费上的分配不公严重。政府对不同类别高校的投入差距太大,致使各个高校的收入水平差距也过大。各高校为了获得较高的投资,千方百计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地位,这也为上述急功近利做法的发生起到了助推作用。
五、建议及措施
根据产生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误区的原因,建议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1.加强师德建设,树立教师良好的人格形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生力军。教师直接面对学生,对学生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教师良好的师德和人格形象是学生学习榜样和人格示范。教师师德的高下,将对一代甚至几代人才的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合格的高校教师应具有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为祖国高等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历史上,有很多的优秀知识分子,抛弃优厚的物质待遇,投身于祖国的解放、建设事业中,不惜抛头颅、撒热血,如朱自清、闻一多、鲁迅等,为我们树立了楷模。此外,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很重人之感情,学校对新引进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经济和其他方面的照顾,也在情理之中,原在校教师应该给予理解。
2.要大力倡导社会的公平正义,国家应在政策、法规上来保证各类学校“没有地位的高低,只有社会分工的不同”这一基本的社会公平原则的落实,落实与否的基本体现就是在各类高校工作的教职员工的待遇基本相同。事实上,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社会需要各种层次、各种素质的人才,需要研究型的人才,更需要应用型的人才。而这些不同层次、不同素质的人才,仅仅靠某一类学校是不可能培养出来的。我们不能错误地认为,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学校就高人一等,在该学校工作的人的各项待遇就高,而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学校就低人一等,在该学校工作的人的各项待遇就低。如果这样,谁还愿意在地位低的学校工作呢?即使无奈,不得不在那里工作,人的心情也不会舒畅,工作的激情也不会高。
3.国家制定高校评价指标体系不能简单化、单一化,不能用一个指标体系去评价所有的高校。既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性的,那么,各级各类学校的存在也就有其必然性。因此,国家就应该根据不同类别的学校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例如,对于研究型高校,可以把科研成果、论文论著在评价中的作用提高;对于教学型学校,可以把科研成果、论文论著在评价中的作用降低,甚至可以不考虑这一指标。
4.学校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要为人才的成长发展创造充分的条件,同时也应允许人才的合理流动,努力使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心情舒畅”的环境中。
5.国家在教育经费的分配上,要力争做到公平。不同类型的学校就有不同的需求,国家应充分考虑这些需求的差异性。例如,对于研究型高校,对于高精端的研究手段要求高、需求大;而教学型高校对教学实验条件、学生实习基地、实习实做材料需求大,国家就应该对高校经费的投入要账目精细算、落实具体化。不能笼统地以经费的数量多少来衡量,而要以对高校的需求落实到位的程度来衡量。
六、结语
本文对当前师资队伍建设中出现的不正常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肤浅的认识和观点,一孔之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