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当下语文该不该教的思考

2014-09-30吴秋连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8期

吴秋连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知情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蔓延,有些语文教师和学生就会对当下传统式的语文教学产生质疑:语文是否可以不教?在笔者看来网络给语文教学带来很多可能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教育问题,所以语文不可不教。语文教学应该回归教育的本质,语文教师应该秉承“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原则,落实具体的教学实施方略,使语文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与语文教学 教学本质 教与不教

一、网络背景下的语文教育问题

网络,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多便利的通道,很多孩子通过网络可以熟知很多语文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可以说学生通过自学可以学习语文,而且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所以语文成绩好的学生以及一些语文教师就会对当下的语文教学产生质疑:语文该不该教?

在一次访谈中,深圳市XX小学的一位语文老师提出了语文不用老师教的观点,她反对传统的古文教学方式,教古文不是只为了让孩子学习“道”,传承文化的精髓,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学会言语的规律,言语规律是学习语文的本体性的东西。她还讲到历史上或者当今的一些著名大家,大都是靠自学而来,有几个是真正受过很多教育的。XX老师这些简短而又富有哲思的话引发了我对“语文该不该教师来教”这个话题的思考:难道未来语文老师将会失业?大学将不在开设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而笔者却不以为然。在知识爆炸、网络腾飞的当今时代,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敲字、复制、粘贴、网络传递……”这些都已成为“高效率”的学习方式之一。网络的出现,虽然给不可承受学习之重的孩子们“减轻”了许多课业上的负担,提高了不少孩子的学习效率,但是我们是否想到,这些给我们带来了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孩子们下笔就经常错字连篇、笔画不顺、字形“飘逸”。《全国汉字听写大赛》节目的出现,已经反映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教育问题:祖国未来希望的花朵对汉字知多少。这个节目的播出,也向全社会,向学校发出了殷切的呐喊声:我们花很多时间学英语学数学等其他科目,而真正用来学国语的时间又有多少呢?

语文本该可以不教,语文教学本身可以常态化、生活化。然而当今大多数孩子为何不喜欢语文,不喜欢繁琐的字词学习、不喜欢深奥的古诗词鉴赏、不喜欢名著的阅读、不喜欢自我表达的文学写作、也总有孩子挑灯在马不停蹄地写作业?这些都是值得反思的语文教育问题。

二、语文教学的本质

笔者看来,在当下这种严峻是形势之下,语文不但要教,而且非教不可。然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在使每个孩子都为分数头疼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教育的本质?那么我们就要改变教学重心,要以学论教,以学定教,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主动投入到知识天地当中,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而能够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教学,自然就要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教学内容贴切孩子的生活,符合孩子的发展特点。语文教师应该合理利用多种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方式,使繁琐的字词学习、深奥的古诗词鉴赏、无趣的名著阅读充满生动活力;同时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要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指导孩子善于观察、善于积累、善于自我表达、善于自我评价并善于与人分享;在作业设计方面要使孩子们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学到东西,使作业内容与孩子的实际生活接轨,这些东西往往是促进孩子多方面的心智发展,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写”。

三、教是为了不教

其实教育就是要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不教,自然先要做好教的工作。古人云:授之于鱼不若授之于渔。“渔”意味着方法,惟有传授方法才能够使“得鱼之本领、得渔之要害”传千秋万代而延续不衰。语文教学亦是如此。语文学科不像其他学科,因为它的性质不仅仅具有较强的工具性,还具有较深刻的人文性。所以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识字、表达、传递、传承、创造等功能之外,还具有智育、美育以及德育的功能,所以语文教师肩负着巨大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语文教师如何做好教,笔者尝试提出以下四方面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方略:

第一,对于字词的教学,在小学阶段要尤其重视。首先要培养孩子平时查阅字词典的良好习惯。因为手机、电脑特别是手机有了语音的功能之后,人们只要动动嘴巴就可以进行交流,所以打字的频率少了,而且大多数孩子们也不喜欢翻开字、词典,进行文字查找。而字、词典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字词,学习字词意义的有效的工具。所以中小学的语文教师应该培养孩子平时查阅字词典的良好习惯;其次,语文老师可以改变传统乏味的字词教学,变被教为自学,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如生字词、成语拼写竞赛活动,那么孩子们就会主动去学习课本上的生字词,而且为了集体荣誉,他们还会主动去学习更多的生字词。

第二,对于阅读的教学,首先在阅读书目方面,语文教师应该具体给孩子们列出该阶段所要完成阅读的书目,分小组,要求该组的成员每天阅读一两篇名著,选取一篇,把内容梗概以及其所传递的思想与组员一起分享,每组再选取讲述最好的与集体一起分享。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就不再是一种“耗时而又乏味”的负担。其次针对阅读练习的教学,语文教师应该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题,还要把这些典型的篇章进行情感升华,达到育人的目的。

第三,对于写作的教学,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2013北京市高考考试说明》对高考作文的共同目标“‘个性、‘创意、‘想象力”以及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不难发现生活就是作文的源头,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就是关注作文。所以作文教学,首先势必要大幅度地生活化,鼓励学生关注周边的生活,关注社会的发展,鼓励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胸怀一颗热爱生活、关怀社会的赤子之心;其次要培养孩子们懂得分享的精神,在分享中发现问题并且共同进步。

第四,在作业布置方面,“海量”的作业往往是孩子们最为头疼的事,往往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天敌。所以关于作业的设计,应该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而任务驱动作业恰恰是质的体现。“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能促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本质上应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任务作为学习的桥梁,“驱动”学生完成任务的不是老师也不是“任务”,而是学习者本身,更进一步说是学习者的成就动机。所以要实现作业内容生活化、个性化,形式多元化,让孩子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语文,传递着文化之精髓,肩负着社会发展之重任。不学国文,不识母语,何以使精髓传承与发扬?何以促使文化的力量推动社会之发展?语文,不可不教,而且语文教师要深思如何更好地使“教为了不教”。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师范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