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作文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2014-09-30徐风芹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作文课堂教学

徐风芹

内容摘要:当前的作文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作文指导无章法可循、作文千人一面。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作者认为只有将作文课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一个学生每一堂课都有所斩获,才能让学生爱上写作,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作文 课堂教学 实处

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情景一,老师说:“明天我们到桃园去游玩,欣赏那里的春色。”学生们先是欢喜雀跃,随即便有人唉声叹气:这周的作业准是写一篇作文……

情景二,老师出示一幅图:图上画了什么?学生举手回答,老师又问:图上的小朋友在怎样地读书?学生答:小朋友在认真地读书…….老师说:用上成语说一说……

情景三、老师点评学生的作文:这段话要重写;某某,你怎么没有写出奶奶关心你的动作;某某,你的作文结尾怎么没有总结全文……于是,一篇篇如同孪生姐妹的作文就诞生了。

纵观以上情景,不难看出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1、学生对作文存在着畏难心里;2、教师对学生习作要求过高,使学生感到作文高深莫测;3、教师指导过于细致,造成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由此我强烈地意识到: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每一堂作文课都应该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有所长进,将作文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一、因需而作,写出真情

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想要动笔,乐于表达。叶老曾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教师组织学生春游,要求回来后写一篇有关春游的作文,更有甚者要求学生春游时带上纸、笔、随时记录。有学生唉声叹气的,有学生请假的,不为别的,只是怕回来写作文。春游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的一件事,但当春游变成了为作文服务就会平添学生的负担,就会让春游为作文所累。为了作文而作文,作文就变成了目的,就失去了作文的乐趣和内在需要。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写出的作文又有几篇会是真情地流露呢?只怕是为了写景而编景。所以,我每次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不事先布置作文题目,不提要求,不给学生背上思想包袱,而是让学生尽情“享受”:如诗如画的鲤鱼桥水库,文明整洁的示范小区,天天见面的老师,同学……面对这些鲜活的素材,学生写出的文章自然是情真意切,富有生活气息。

是什么让学生都乐意写作文了?是生活的需要!他们游玩归来那种高昂的兴致,三五成群侃侃而谈,学生几乎感觉不到自己是在说作文,而是在生活,于是写作文就像游戏一样“好玩”起来。

实实在在的作文教学,应该是让学生感觉不到你是在教他们作文,而是在“润物细无声”中真情流露。

二、降低起点,练实片段

片段训练在作文教学中尤为关键,用词造句扩展开来就是段落,段落结构扩展开来就是篇章,练实片段是打实学生作文基本功的重心所在。

1、放低要求,细培植。卢梭曾经说过:“儿童有他们特有的看法,热情和情感,如果用我们的看法,热情和感情去取代,那简直是愚蠢的。”教师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放低要求,让每个学生都敢于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写下来。只要学生能够说,写真话,哪怕是其中有一个词,一两句话或一个片段有闪光点,都需要教师的培植和呵护。至于句子中有没有成语,是否用了拟人句又有什么关系呢?

2、丰富积淀,勤练习。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美文,其中又有数量众多的经典段落,几乎所有的写作方法,表达技巧都蕴含在这些精美的文章与精彩的段落里,阅读教学不但要引领学生体会字里行间的含义情感,而且要指点学生领会表情达意的方法结构而后者正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引导学生阅读,欣赏课文中的典型段落,并“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经典的片段积累多了,不用老师口干舌燥地讲述什么总分,什么对比,这些点点滴滴的写作知识往往是伴随着一个一个具体的段落,连同段落所描述的画面情感,一起沉淀在学生的记忆里的。

当然作文的积累是无处不在的,除了教材中的美文,许多课外经典名著,生活中的社会实践等等都能为我们带来丰厚的积淀。这些可能因人因条件而宜。在这里重点说阅读教材积累,是因为教材人手一本,这是师生课堂作文学习最实在有效的。无论是学国画还是学油画,都得有素描的功夫,对物体的形状,比例,明暗,透视等的把握能力都是在素描中练就的,而作文也需要这样的素描功夫,即对现实生活中的静态、动态的物体、场景、活动作细致的观察,作如实的描述,不求完整的篇章,只求具体的片段。如,学生一见妈妈吃晚饭,收拾好碗筷,坐在沙发上,边听音乐边绣“十字绣”。那么他只需把这一情景用自己的语言如实描述下来,就是一个极好的片段作文,而我会在课堂上照着学生的描述组织学生表演,写的学生作导演,这样的表演过程,实际上是再现片段作文内容,学生会在“好玩”的表演过程中,师生的交流中发现缺失,弥补完善,从而逐渐提高片段作文的水平。勤于练习片段作文,不但练就学生观察描写能力,而且培植学生的作文意识,为高“质”的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3、擦亮眼睛,善发现。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和及时捕捉学生生活的亮点。因为小学生有意无意还处于萌芽阶段,往往缺乏主动观察与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亮点便会如流水般悄悄溜走。为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身边事情的主动意识,教师首先要做捕捉素材的能手。教师要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陶冶他们的性情,净化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情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而发现生活之美,生活之乐,生活之味,从而,让笔下流淌出潺潺的清泉。同时,老师还要有一颗慧心,做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开发学校生活,联系家庭生活,抓住社会生活;安排随文练笔,设计课堂练笔,捕捉时事练笔……先让学生“心动”,再让学生“笔动”,学生才能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三、及时点评,落到实处

我们对作文常常精批细改、眉批、总评写一大段,一个班上六七十学生,加班加点也得一周的功夫。而到作文点评时学生对那次作文也许早就淡忘了,没有什么兴致,对于教师的辛辛苦苦的批语也只是快速浏览一下,关心的是等次。这样的讲评教师受累不说,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而高效的作文点评必须要及时,在学生写完后的第二天,甚至下一节课,教师可以趁热打铁,选择典型作文片段,当场组织学生朗读,师生共同点评,提出修改意见。对于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精彩片段,教师予以肯定,其他学生可以借鉴。作文中的通病,教师点明修改方向,作出修改示范,其他学生可及时修改。这样及时点评,让每个同学得到反馈结果和矫正,也增强了学生作文的动机和信心。当然,在点评时要先做到文通字顺,进一步的要求才是具体生动,见解深刻,文采飞扬,个性突出。而且每次点评,重点围绕一个作文训练重点,不面面俱到。这样的点评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才能将作文的重点训练落到实处。

关于作文教学,郭沫若曾说:“于无语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实在高效的作文课堂教学亦如此!

(作者单位:湖北宜城机关幼儿园)endprint

猜你喜欢

作文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