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2014-09-30翟颢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阅读教学

翟颢

内容摘要:教育部2003年颁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以来,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经历近十年的实施后开始转向反思。高中阅读教学改革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但也显现了一些不足,比如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成人化、单一化,造成新“越位”。学生多元化的文本解读被抑制,导致自我效能感低。在反思阶段,教师更应认真研读课标精神,在阅读教学时多关注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关键词:反思阶段 阅读教学 自我效能感

一.新课标实施阶段(2003——2011年)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

这一阶段,阅读教学改革成果显著,但也凸现一些不足。于漪老师说:“学会阅读是学会学习的核心,因而,阅读能力应该放在首位,高中时代打下的阅读基础,一辈子受益不尽。”[1] 从教学实效上看,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我效能感并未真正地被培养出来。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新课标表述的自身缺陷,一线教师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举手无措。

新课标未对语文教学内容明确地表述,这就使一线教师只能凭着自己的认识去确定“教什么”,以至于相同文体的课文所教的内容基本一样。新课标虽确定“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但一线教师陷入界定和把握的迷惘。虽然新课标有教学效果评价,但具体操作难度较大,加之应试制约,教师只能“带着脚镣跳舞”,又怎样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呢?

(2)忽视文本解读的的多样性,教师单一成人化的解读替代学生个性化解读。

文本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象具有多义性,读者的阅历和知识储备的不同,对同一文本的解读深度和广度亦有不同。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抛开文本本身的开放性,条分缕析地向学生讲解自我阅读心得,最终导致教师新的“越位”。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学生又怎么会有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同时,这样的课堂教师无法激发教学激情,难怪有教师感叹:“我们的课堂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天天一个嘴脸的讲析模式,教师总是习惯于把什么都咀嚼细了喂给学生,在细琐的环节上细研细磨,无意义的重复太多,往往令人生厌,听得学生透不过气来。”[2]

(3)班级授课对学生因材施教的制约。

班级授课制是大工业革命的成果,它对集体传授知识表现出极大的优势,提升了教育的规模,普及了教育。但是随着多元文化的交融,学习个体素质的差异,它的局限性表现的越来越明显,比如,它淹没了教育的个性。

(4)教师将对学情的猜测作为教学设计的唯一依据,预设性太强,生成性不足。

教师备课主要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研读课标、钻研教材、熟悉学情,准备教具和设计教学过程。教师可以独自研读课标和钻研教材,但学情掌握却不能靠单方面的猜想。可现实是,很多教师对于学情的把握,常依靠自己以往的经验来推断自己目前学生的学情,不可否认这种猜测有时会有合理,可猜测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学情,特别是精确到某一具体的课文或某一个问题的阅读感受上。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3]如此一来,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强,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之,语文新课标(实验)实施阶段的阅读教学教改尝试中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严重制约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提高,大大削弱了学生的阅读的兴趣和信心。

二.自我效能感理论概述

(一)自我效能感的含义

吉林大学高申春教授认为,有关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研究主要限于两个方面:一是关于行为技能或知识的获得过程,理论上表现为学习理论体系;二是关于行为反应的产出或表现过程,理论上表现为动机理论体系。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不少研究者试图对此作出理论阐释。但是都不能对现实的人类行为作出充分、完备的说明。于是常有这种现象:不同的人拥有相同技能,或同一人在不同条件下,执行同一行为时,表现迥异。这说明,在人类行为的机能活动中,有一个尚未触及到的领域,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机制”。[4]所谓自我效能,班杜拉认为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其中结果预期是对某种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个人预测,而效能预期是个人对自己能否顺利地进行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预期。

(二)制约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因素

班杜拉和其学生对自我效能的成因、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结果发现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是五个方面:第一,个人自为成败体验;第二,替代性经验;第三,言语劝说;第四,行为主体的自我规劝。第五,“情绪唤醒”。有研究表明,处在高焦虑水平的人常低估自我的能力,烦恼、疲劳会使个体感到难以胜任所承担的任务。当行为主体处于过度焦虑或恐惧的状态下,就会产生恶性循环:心情紧张、浑身颤抖致使恐惧加剧,无能感不断蔓延。比如,当一个人处在一个陌生而易引起个体焦虑的环境中时,会降低自我效能水平与强度。[5]

三.反思阶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一)设置恰当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明确教学内容

要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教师应该设定明确、难度适中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反思阶段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做到两点:第一,精细化阅读教学教学目标。笔者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将这些课程目标细化成若干具体且可操作的子目标;第二,及时调整难以实现的目标。新课标的制定并未考虑学生层出不穷的能力差异以及各地学生的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另外,新课标是纲领性文件,不可能细化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学情、文体等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才能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二)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endprint

随着科技的发展,众多教学媒介相继进入到实际教学中去,教师可借音乐,图画、视频等手段丰富教学方式,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也就会相应的增强。

(三)调整评价标准,制定有效地评价方案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在新课标的框架内,调整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变静态评价为动态评价,变一刀切的模式化评价为灵活的多元评价,坚持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评价机制。灵活的评价机制才能不压制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就会相应增强。

(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

班杜拉曾指出:“成败经验是个体对自己的实际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是个体获得自我的效能的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因为它的确证的方式显示了个体驾御或掌握环境事件的能力”。[6]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将成败的原因归为个人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机遇等四个因素。归因倾向差异,会使人对成败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并最终影响个人对未来结果的预期和努力。所以,必须改变不良的归因模式,建立起积极的归因模式,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7]教师对学生通过情绪反应、言语评价等方面指导他们进行归因训练。

(五)进行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指导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要能帮助学生习得阅读的策略和方法。王富仁教授说:“先得有一套更适用于阅读的好教材,多阅读,少分析,让学生自己去看,然后让他们谈谈感受"有的东西学生感受到了,但说不明白,像蒙着一层纸,老师就给他点拨一下,就像把窗户纸给捅破,学生感受不到的那个层次,你讲了也没用。”[8]

只要我们循规律、重实效,随着学生对阅读策略与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语文阅读效率必然会有大幅度的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也会水涨船高。

参考文献

[1]张洁.如何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5,(10):61一62

[2]任玲,王蕾.语文课,给思想松绑[J].中学语文教学,2002,(7):23

[3]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06

[4]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论评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

[5]张鼎昆等.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1999,1

[6]车文博.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7]王雪梅. 维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2

[8]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1998,108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我效能感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高校教师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浅论中职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