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语言的艺术美
2014-09-30马红
马红
内容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良好的语言修养和语言艺术是教师必备的条件,是教师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文教师而言,教学语言不只是口头表达能力和技巧的问题,还是知识总量、应变智慧、道德修养及外在的表现。可见,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规律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怎样在语文课堂中呈现艺术美的语言呢?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言 艺术美
一.准确规范的语言是艺术美的前提
如果说粉笔字是教师的“门面”,则普通话是教师的“脸面”。因为语言的准确规范是对语文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语文教师的“硬功”之一。因此,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应该是很高的。语文教师要熟练掌握3500个汉字的准确读音,有较强的朗读能力;对常见的多音字能分辨准确;对姓氏、地名、古诗文中的特殊读法也要分辨准确;一字一句都要求高度准确规范。在现实语文教育中,有些教师各方面素质都好,唯独普通话不过关,致使在教学比赛中痛失良机。反之,一位字正腔圆,有着标准流畅普通话的教师范读课文,先声夺人,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语言的规范还包括教师在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技能。要求教师遣词造句方面不要有错误,尽量避免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颠三倒四等语病。语言不美,何谈语文之美?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力求要做到语言准确规范,方能唤醒学生的语文兴趣。
二.生动形象的语言是艺术美的内涵
语言的生动形象在于它的描述性,即通过语言来绘声绘色地再现教学内容,将抽象化为具体、深奥化为浅显、枯燥化为风趣,这样会给学生留下持久的记忆效果。所以,教师应描准文学作品的精彩处,乘势而入,或稍微加工后进行描绘,或美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联想翩翩。特级教师于漪在讲《春》一文时,这样导入的,“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融情于景,融声于色,可谓形象精彩。即使在白雪皑皑的冬天,学生也会感到浓浓的春意,脑中会浮现出一片生机。生动形象的艺术性的语言拓展了文本和课堂的内涵,既深化了中心,又强化了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升华,同时激起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三.张弛有度的语言是艺术美的保证
教学语言讲究张弛有度,富有节奏感。语言既要有利于学生边听边记边思,又要有助于教师准确恰当地传情达意。这就要做到:一要急缓相间。对于表现急切、兴奋、壮烈等基调的课文的内容应语速急;表现宁静、优美、悲哀等基调的课文内容应语速缓慢。二要断续得当。讲课时,在适当的时机略作停顿,给学生留出回味的余地,教学效果会更好。三要张弛有致。紧张与舒缓交替进行,有利于师生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如教《最后一次演讲》等感情色彩鲜明的文章时,语调应慷慨激昂,语速迅捷。教《背影》等感情深沉鲜明的文章时,语调应柔和低转,语速舒缓。而教说明文则需语调平和、语速一般。张弛有度的语言如一首美妙曲中的休止符一样给人以品味和体验的时间,言尽而意未尽。
四.风趣幽默的语言是艺术美的法宝
幽默具有生动、含蓄、富有启发性的特点。苏联著名教育家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风趣可以把语文课中深奥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之通俗易懂,活跃课堂气氛。有经验的教师常用幽默的语言使学生获得启迪智慧的笑。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宋词时,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你们喜欢流行歌曲吗?”学生的回答:“喜欢!”接着教师言归正传地说了一句:“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宋代的流行歌曲—宋词。”学生发出了会心的笑声。这种幽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发人深省,同时胜过干枯的说教,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因此,幽默在语文课的讲课中是不可缺少的,它犹如菜肴中的味精,少了它就失去了应有的“味道”。
语言艺术是语文课教学中最善于表现的一种形式,是教与学间产生共鸣的主要“媒介”。 准确规范、生动形象、张弛有度、风趣幽默的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淋漓尽致地挥洒,艺术美的课堂就会悄然生成并大放光彩。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养正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