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死亡 思考人生

2014-09-30刘端祺

癌症康复 2014年4期
关键词:姑息故土癌症

□ 刘端祺

“阅读”死亡 思考人生

□ 刘端祺

刘端祺教授现任《癌症康复》杂志副主编,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康复部主任,北京癌症康复与姑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近十余年主要从事肿瘤的综合治疗,尤其是肿瘤的姑息治疗。

做医生不能枉活这一生。看别人的人生,也加深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并融入自己的生活,看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死亡观实际上就是人生观,就是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死了又会怎么样。我对生活的认识是“过好每一天”;对死亡的认识就是“回归自然”。

人的出生是件很偶然的事情,当你来到这个世上,呼吸了大自然给你的第一口空气,吸吮了妈妈的第一口乳汁,此时,这个世界就已经开始为你付出了,你就对这个世界有了“亏欠”,你就应该在懂事以后开始有“回报”的思维。应当说,这就是我们人生意义的“本源”,人生价值所在,你总不能把自己定位在“只索取,不付出”吧。

人的思维是有前瞻性的,这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动物没有预见性思维,不会想明天会怎样。人则不一样,不能浑浑噩噩地活着,总得有个目标。你想得越明白、越深刻,做人就做得越充实,活得越有意义。那就是对爱与责任的思考,对自己走出大学之门后如何成长的思考。

医生这个职业决定了我们以救死扶伤为天职。我感觉,医生比别的职业有一个“优越”之处,就是别的职业很难接触到死亡,而医生一辈子可能要见识各式各样的死亡。你在送别一个长期治疗、经久不愈即将逝去的患者之前,常常有机会与他或她总结、回顾他们各自的人生,听到、看到许多比文艺作品要丰富得多的各式各样的人生。有时,他们一生的某一个片段就能映照出我们自己的某个侧面,引起我们的回味与思考,给我们以启迪。

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人面对死亡,也有不同的表现,常常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曾经送别过一位有着丰富阅历、颇具传奇色彩、身经百战的女战士,和她有过多次攀谈,她面对死亡的那种从容、淡定和对自己一生选择的满足,只属于她一个人,别人学都学不来。还有的留学生病危时,不远千里回到自己国家,他们认为“无论怎样,这是我的故土,我死在这里就安心了”,那种对故土真诚的眷恋,使我们为之动容。当然,也有的人确诊前还前呼后拥,不断有人探望,但是晚期癌症的诊断一旦被“披露”,“绝症”的结论一旦传出,马上就门可罗雀,成了孤家寡人,个中滋味难以言传。这种患者弥留时内心的凄苦,使我们这些“旁观者”都不免思索:他生前做错了什么,为什么是这个结局?往往由此对生活、对亲情、对友情、对名利就多了一份理解。这些,都是医生非常难得的经历。

做医生不能枉活这一生。看别人的人生,也加深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并融入自己的生活,看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阅历多了,就会感到医生可以“阅读”很多死亡,从而更自觉地写好自己的人生,这大概也是当医生的一个“优势”吧。

(源自:医师报)

猜你喜欢

姑息故土癌症
体检发现的结节,离癌症有多远?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决不姑息伸向扶贫领域的“黑手”
癌症“偏爱”那些人?
对癌症要恩威并施
不如拥抱癌症
故土情
人间故土
姑息护理在终末期心衰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踏遍千山万水 依旧寄情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