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积累与语文素养的培养
2014-09-30吴军
吴军
内容摘要: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基础。如何提高语文素养,本文从积累的范围、渠道、方法三方面作了论述,旨在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视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关键词:范围 渠道 方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要求把终身教育与创新教育作为人一生追求的目标。为此语文学习要加强积累,注重梳理。这是形成语文素养、养成终身学习和发展习惯的重要途径。
关于积累,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又说:“积斫削而为工匠,积贩货而为商贾,积礼仪而为君子。”管子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人们知识积累的多少与他的学问大小是成正比的,正如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与其所讲的一样,语文学习如果是一条大河的话,那积累就是开源。没有丰富众多的语言积累,语文能力的形成难免就会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但语感不能形成,也谈不上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更不谈不上学好语文。语文学习确实是一个长期积累、终生积累的过程,唯有“厚积”才能“薄发”。本文从积累的范围、途径、方法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积累的范围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语文素养的积累涵盖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生活的点点滴滴。哪些可成为我们积累的对象呢?小到字、词、句,大到段、篇、章,语感、情感,世界观、人生观等,都可成为我们积累的对象。社会交际、言语表达,缺少这些积累,我们表达就可能言之无物,言之无文、言之无情、言之无思想。语感,是一种通过阅读积累而逐步形成的能力,同一段文字阅读后能否马上知其意、明其情,就是因为存在语感差异,而这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阅读。学生通过阅读感悟,掌握知识,积累情感,理解和积淀语文学习的内蕴,完善和丰富自己的生命,写作才会言之有内容,言之有思想,世界观、人生观形成也就会正确、客观和高尚。所以要多读圣贤书,做有心人,闻窗外事,通天下情,知天下理。这对健全人格的培养和良好行为心理习惯的形成是十分有意的。
二.积累的渠道
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每事每地都印刻着语文的痕迹,只要稍加留意,细心积累,定会有收获。那么积累的渠道有哪些呢?
1、教材、名著、媒体(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是语文素养积累最通常的途径。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包含了各个时代不同风格和流派的作品,具有典型性、规范性。课文大多文质兼美、语言规范,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材料。教学中,应以语文教材为本,充分发挥语言的示范功能。“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就道出了学习语文的真谛。教材一般由结构优化的几个板块组成,有选文、诵读欣赏、写作、口语交际或“语文实践活动”等,这样编排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能培养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名著是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结晶,通过增加学习资源,可以培养提高阅读教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书到用时方恨少”,“少”:一是读的少,二是记的少。研究表明,只有“博览”,才能给人的大脑皮层以多方面的语言刺激,使大脑中原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鲁迅曾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的就非常有限了。”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班级图书角以及互联网等,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名著,如寓言、童话、小说、诗歌、散文、科普著作等,以满足学生课外阅读需求,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媒体(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是当今社会风云、人生百态的反映。各种栏目众多,篇幅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多彩,语言优美,形式新颖,便于吸收消化,让学生多阅读浏览,可培养语感,增强写作能力,也有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情操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同时,为了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还要对学生加以适当的引导和选择,如报刊杂志可选择《读者》《青年文摘》《格言》《语文报》《作文报》等等。
通过这些阅读,收获是全方位的:既有字、词、句、段、篇等知识的积累,也有语感、情感和思想的积累。比如读了一段或一篇好文章,文字触动了心灵,心里有了感慨,然后把这种思想火花、灵魂触动以札记的形式写下来,就有了思想感悟的积累,这就是积累的收获。
2、生活,是语文素养积累的重要途径。
生活即语文。语言文字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应巧妙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进行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积累语言。
叶老曾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这些话道出了生活实践对语言积累的深刻影响。所以,教师要跳出“小语文”的思维定势,树立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走出课堂。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在生活中感悟、在生活中体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首先,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发生的真实的故事以及学校的建筑及校园环境等都可以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还可以结合语文教学组织学生参观校园、举行游戏、比赛、主题活动等,让学生进行演讲、讲故事、课本剧表演以及写作,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其次,社会是一个大的熔炉,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如教学生识字,就可引导学生关注电视中的广告,商店门前的招牌,食品包装上的说明书,学校的每一块标语,家里社区等一切有字的地方。
这样的认字方法不是抽象的,生硬的,而是生动的、形象的,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又如寒假里,让学生收集春联,向家长求证相关春联的寓意,上网去了解春联的有关知识,开学初让大家在课堂上交流,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等活动,学生不但积累了多条春联,又较好地了解了春联这一民俗文化的特点。平时,还可利用学校组织的外出远足的机会,不失时机而又恰到好处地教给学生一些知识。
另外,家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教育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回去采访父母,了解他们的职业特点;跟父母上一天班,学习一点劳动知识和技能;还可根据学生的家庭特点巧妙设计语文作业。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些知识,孩子们在书本中又怎能学到呢?
总之,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生活时时处处都充满着真善美,生活中到处都洋溢着爱,把你的这份感动、瞬间的领悟记录下来,这就是积累,这是生活馈赠给我们最好的财富。
3、大自然,是语文素养积累不可或缺的途径。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是无奇不有的。巍峨的高山、浩淼的海洋、冰封的极地和充满着无尽奥秘的宇宙;柔柔的微风,哗哗的涛声,秀丽的山水,盛开的花草,淡淡的清香,散发着生机与活力。这一切,让我们这个蓝色的星球多姿多彩。不仅给人以知识,使人开心,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更为重要的是能使学生获得一种精神。因此,要让学生到田野去,到山林去,充分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激发探究兴趣,拓展求知空间,培养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
譬如,登山览胜,可以培养学生攀登不止、不甘落后的追求精神;漂流江河,可以培养学生冲涛击浪、坚忍顽强的拼搏精神;漫步田野,可以激发学生地大物博、人勤物丰的宽广感慨;钻山入洞,可以培养学生穷根问底、揽奇探胜的探险精神。总之,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思考,用心去领悟,就会获得许多生活的哲理,积累许多生存的智慧。有了这些积累,我们的灵魂就会变得高尚起来,我们的情感会变得丰富起来,我们的思想会变得深刻起来,我们的生命会变得充实而昂扬。
三.积累的方法
怎样进行积累呢?欧阳修善于利用“三上”的时间读书,即“马上、枕上、厕上”,郑板桥则喜欢利用“舟中、马上、被底”的零星时间读书背诵。古代名人的这些经典故事其实就是积累的方法。积累可多熟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可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在阅读中积累;可开辟说话园地,从说中积累语;可增加习作密度,从写中积累;可利用传播媒介,在听中积累;可开发课程资源,在利用课程资源中积累。常用的方法有:
1、图文式:学生在积累个性化素材时,运用简练的文字,展示事情或故事情节的发展,再巧妙地配上一些简单明了的图画,即在所记录的素材的某些地方配上插图,或配上一朵花,或一片绿叶,或……充分表现作者的个性的情趣。通畅明晓的完全个人化的文字,加之栩栩如生的个性化画面相衬,形成与众不同的、创新的素材。
2、勾记式。勾画标记,各个击破。比如字音字形、成语、名句的积累学习。自己生疏的拿不准的,就要标注出来,重点记忆。过一段时间,回过头来再看这些地方,没问题的就去掉标记,有问题的保留标记,重点记忆。如此循环,直至各个击破。
3、剪贴式: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图片、标本剪贴在素材本上,再配以简短的文字,以解释说明。
4、简评式:把看到的事物、情景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简短的评论。
5、美文推荐式:利用晨读、自习课及课前五分钟让学生介绍推荐自己读的好文章。
6、摘记式:把课内、外阅读中摄取到有用的材料经过整理、消化,进行摘记。
7、新闻式:引导学生收听,收看新闻联播,让学生在收听、收看过程中,在受到教育的同时,有意识地记下一些素材,并能对记下的素材进行简单的自我评述,成为可以随时支取的写作知识财富。
8、联想式。联想记忆,触类旁通。比如字形方面由“门可罗雀”自然应联想到“欢呼雀跃”、“鸠占鹊巢”。词义方面由“鱼目混珠”自然应联想到 “鱼龙混杂”,再由“鱼龙混杂”进而联想到“泥沙俱下”和“良莠不齐”。
9、发散式。找准圆心,四周发散。如形近发散:单→弹、掸、郸、惮、殚、箪、瘅、禅、蝉、婵、阐等。
10、形象式。形象积累,过目不忘。比如“鸠占鹊巢”的“鹊”学生常写作“雀”,其实形象一点的“鸠”的体形远大于“雀”,它占得只能是“鹊”的巢。再如《现代汉语词典》上“渔汛”“渔具”“渔网”,各有两种写法,既可写作“渔”,也可写作“鱼”。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三个词各有两种写法,可编顺口溜来形象记忆:渔汛来了,带好渔具,别忘带渔网。
从上述积累的范围,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积累渠道和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系列训练,学生的思维一定会得到发展,语感一定会得到培养,更重要的是语文素养也一定会得到提高,这就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让学生乐于积累,学会积累,帮助他们掌握开辟积累的渠道,交给他们积累的方法,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的积累丰富了,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作者单位:湖南民族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