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进化教育论的民办高校人文环境优化探索
2014-09-30张抒
张抒
摘 要:进化教育论是对传统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生存和发展受到系统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更需要重视自身系统各要素特别是人文环境的优化。本文运用进化教育论,阐述了杂交优势进化思想在教育系统的实现基础,并对民办高校人文环境的建设和优化进行了思考,从思想人文、管理人文、教学人文、教育人文方面作出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教育理念;进化教育论;民办高校;人文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教育要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就需要对教育和教育理念进行调整与反思。进化教育论正是在我国教育大改革大发展大创新的环境下破茧而出、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民办高校被看作普通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教育环境的复杂多变,民办高校既承担教育创新的重任,又作为提供教育资源与实施教育活动的教育系统,迫切需要运用新的教育理念----进化教育论,来改变人们对当前教育作用的看法,以利于培养适应当代科技与经济发展趋势要求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当然,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更要注重自身环境特别是人文环境的建设和优化,以实现教育与教化的功能,促进学校健康成长和科学发展。否则,民办高校就会缺乏生机,丧失活力,不仅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甚至将失去教育资格,丧失生存的基础和空间。
一、进化教育论杂交优势原则简述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的创办者涂宏斌教授在近30年从事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进化教育论”的教育新思想。进化教育论突破传统教育理论的研究方法,从自然科学的视角,引进系统论、广义进化论和杂交优势论,构成一个崭新的教育学理论。进化教育论扎根于自组织系统的进化规律,通过建立进化的数学模型分析方法形象反映系统进化的本质规律,为我们研究各种系统的进化规律提供了有效方法。进化教育论的理论体系由两大原理和一个基本方法论组成,即自主成长假说、环境育人原理及杂交优势原则。系统单体和系统以外的大系统,分别叫系统和环境。系统在进化过程中具有遗传和变异两大特性,而环境在对系统的作用中具有选择性和包容性两大特征。杂交优势原则是运用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使两个不同性状的同一层次的系统组合。组合的结果是:1、扩大的变异谱,增加了环境的适应能力。2、使系统更加开放,即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另一个开放的系统组合成为更加开放的系统,实现人们常说(1+1 >2),也就是建立了一个更加“耗散”的自组织系统,增强了生命力和进化力的潜力。这就是杂交优势原则。
二、杂交优势进化思想在教育系统的实现基础
进化教育论认为,杂交优势的实现必须依赖于开放耗散的良性系统。耗散结构是开发系统在远离平衡态时出现的一种新的、有序的、内部充满活力的自组织结构。它是比利时著名科学家普利高津通过对非平衡系统的长期研究于1969年创立的一种自组织理论。如果一个系统处于开放状态,在从平衡态到近平衡态,再到远离平衡态的演化过程中,当达到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时,一旦系统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通过涨落,该组织就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无序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的新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并保持一定稳定性,且不因外界微小扰动而消失,此即为耗散结构。进化教育论者认为,教育不是一个封闭的天然系统,它不像机械装置那样严格按照一定的运行法则进行活动,与社会系统一样,教育也是不断进化发展的系统,不存在任何预成教育的终极原因和最终结果。一方面,教育是人类行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它又是具有一定目的性和指向性的活动。教育活动是一个由人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的构成元素有:学习主体(学生个体)---子系统,教育环境---大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作为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的组织机构,是一个由人、财、物、信息等要素在一定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其基本特征与耗散结构高度契合。
1.学校是开放系统。从耗散结构知道,一个孤立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它的熵达到最大时会导致系统形成最无序的平衡态,呈现一片死的现象。只有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才能使系统进入相对有序的状态。所以对于开放系统来说,系统可以通过自发的对称破缺从无序进入有序的耗散结构状态。我们认为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学校系统的发展,不仅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更需要从外部环境获得资源。首先是教育环境的开放性,学校需要从外部输送教学设备、教学仪器和师资、生源等,并与市场(社会)之间实现物资、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之间的交流。其次是教学环境的开放性,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时空等都具有开放性。
2.学校是远离平衡态的系统。平衡态是指构成系统的部分、要素在物质、能量或信息分布上的均匀、无差异状态,这种状态在结构上是最无序的,也是无活力的 。非平衡态则是有差异、分布不均匀的。“在所有层次上……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在学校行政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远离平衡态,如学校中存在着权力与政治矛盾,学校组织文化与氛围在学校变革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学校决策模式的作用、价值与适应范围不同;沟通是一个交互过程,遍及学校生活的各个角落,促进学校的个体沟通与组织沟通是学校变革的任务之一。学校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也存在远离平衡态,如过分强调培养目标的统一性,忽视因材施教,导致人才培养缺少个性和特色;过分强调教学结构的完整性,以结构是否完整作为考核教学优劣的重要指标;过于注重知识记忆和考试的甄别、筛选功能,忽略了学生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平衡态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延缓了教育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进程。因此,学校突显活力的关键在于打破传统、远离平衡、改革创新。
3.学校系统具有非线性特性。学校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个人之间,以及管理者管理能力、学生知识能力、教师教学水平之间等,都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这些相互作用和反馈通常是非线性的,即不是简单的叠加。各个要素之间若能合理布局,优化组合,优势互补,可以使其具有原来各单个要素所不具有的新功能,进而高度融合、耦合,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发挥整体效益,大大促进教育教学效果。反之,若各要素之间布局不合理或互相间不协调,就会抵消整体效果甚至产生负面效应,各要素之间互相牵制,会出现负反馈,使学校整体环境适应能力大为减弱。
三、民办高校人文环境优化研究
(一)人文环境的组成及影响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外界及内部各种因素的作用,直接或间接受到它们的影响。学校内部各种人的元素、物的元素共同构成一个自组织系统,而由人的文化变量包括共同的理想、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知行为元素等构成的人文环境又是该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也可称为学校教育的“内环境”或“软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受什么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转变。这种微环境往往会发生链式反映,产生“蝴蝶效应”,从而对学校教育系统带来严重影响。马克思说过:环境是人改变的,但环境也能改变人。因为人的意识是可以改变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文环境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内源性、诱导性、可变性,所以必须重视人文环境建设与优化,使其向有利于学校健康发展方向变化并优化传递优良性状。根据进化论的观点,世界是系统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也都是系统的,而系统又是进化的,是按照进化规律演变的。我们要按照并运用进化教育论关于杂交优势原则理论,使得系统的“性状谱”(变异谱)发生变化,系统原有优势特性被弱化,弱势特性被拉升,换句话说就是优良的基因达到遗传和发扬,不良的基因到得变异和弱化,从而使得系统适应环境能力提升。也就说,学校教育自组织要通过自身免疫形成负熵流,或外力突变引入负熵流来抵消正熵带来的不稳定性,从而维持学校的存在与发展。
(二)民办高校人文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催生成长起来,民办教育的蓬勃发展就是明证。由于我国的民办高校大都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发展不足,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在学校组织内部人文环境方面。主要表现在:管理较松弛,学校处于无管理或半管理状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存在鸿沟,部门之间协作精神不强;员工缺乏归属感、安全感、责任感,雇佣意识较浓,对学校的关注度、美誉度、忠诚度不高,并且员工之间缺乏信任,缺乏沟通,缺乏主人翁精神;教学管理创新不足,教师科研自主性不强,教学方式单一,理论脱离现实,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学生学习氛围薄弱,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与方式简单枯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作用不明显。
(三)民办高校人文环境建设与优化
1. 凝聚思想人文
民办高校的创建者大都是热心社会公益、热爱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他们一方面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一方面肩负学校发展与建设的责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办学思想是学校的灵魂与指南,是激励师生开拓创新的精神旗帜,关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回答办学举什么旗、培养什么人等方向性问题,而且回答了如何培养人、怎样办好学等重大实践性问题。因此在探索民办高校发展特色的进程中,凝聚思想人文成为民办高校存在的基石。也就是要形成和彰显民办高校自身特质的大学精神,激发师生的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做到外展形象、内聚人心、传承文明。首先要昂扬公益性办学原则,坚持依法办学和诚信办学,破除当前社会上对民办学校存在的种种偏见与错误认识,以优异的教育质量回报社会,这是民办高校践行社会责任的强大信念。其次要弘扬创始人文化和企业家精神,如艰苦奋斗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求真务实精神。这些精神是学校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智慧结晶和宝贵财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价值观的传递、文脉的流淌。同时,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费用来源于学费收入,自负盈亏,因此必须树立企业家精神,像优秀企业家那样经营好、发展好学校,在突出公益性基础上维护办学效益,重视投入与产出的相生关系。要明确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提升与发挥也是生产力。第三要确立校魂文化,包括办学思想及校训、校歌、校徽等具有校本特色的形象标识体系。总之,思想人文是大学精神的实质内涵,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对学校所倡导的优良校风、学风、教风可以起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
2. 建设管理人文
学校组织系统的人文特性决定了在管理过程中必须突出师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师生,满足师生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极力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管理行为文化,尤其是民办高校更显急迫。一是要强化内部管理,实行全员负责制与岗位责任制相结合的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权限,明确员工的责任与义务,做到凡事有规则、有负责、有程序、有监控,防止越权与争权,防止渎职和腐败。同时,运用杂交优势原理,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监督机制、反馈机制,防止产生“山寨”组织。二是制定规章制度时,要注意科学性、实效性,又要注意人文性、公平性,使制度既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又具有号召性和感召力。三是引导师生形成与学校整体利益要求一致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注意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和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共青团的接班人和后备军作用,形成多方协作、齐抓共管的局面,促进事关学校发展的人才培养、思政教育和安全稳定等方面工作的进步。四是认识沟通的重要性,切实建立沟通的机制,搭建沟通的平台。不仅各部门之间、师生员工之间要重视加强沟通,而且各层次的管理者也要采用适当的沟通方法、合适的沟通渠道与师生员工进行情感沟通、政策沟通、目标与计划沟通等,使师生员工了解与他们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学校信息,提高师生对学校的关注度与参与度,从而创造和谐的人文氛围。
3. 优化教学人文
一所优秀大学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国际化。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教师、管理者聚集在同一个校园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并产生火花,达到融合。这种教育思想的国际化正是进化教育论所倡导的杂交优势原则在教育系统中的运用。因此必须创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人文环境。第一,创新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管理体制,构建适应现代教学需要、教管学立体联动的新型管理体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生产线”建立现代教学管理制度,重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积极推行导师制,建立与班主任、辅导员相结合的导师队伍,加强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引导和指导。第二,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即从以教师“教”为本位向以学生“学”为本位转变;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向学生学习的“设计师、引路人、推进者”转变;学生的角色 则必须从“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从“消极学习”向“积极学习”转变,从“他律服从”向“自律能动”转变,从而构建新型教学关系。第三,建立协作学习机制。传统的教学相互作用理论,只限于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彼此作用,忽视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构建协作学习机制(包括网络学习、博客交流、小组学习、 质疑争辩、讨论探究等),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实现多向交流。第四,崇尚学术科研。教学和科研密不可分,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学术研究是大学的崇高使命。而民办高校在这方面普遍存在天然“短板”,因此民办高校要真正成为大学,就必须加强学术科研,重视营造学术氛围,培养科研因子。同时,要遵循学术科研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学术科研评价活动的方法、标准和机制,而不能单纯地看科研项目申请数量和论文产出的数量,防止“唯数量论”,应注重科研工作在指导实践工作中的运用,以推动和促进学校在教育、教学及管理等方面的成长进步。
4. 培养教育人文
进化教育论者认为:环境优化是达尔文的环境决定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育人环境乃受教育者得以进化的决定因素。按照进化规律,学习主体的自主成长的原动力只有在外在环境的选择下,才能得以实现,即教育环境或育人环境“选择”了人的成长方向。如同自然环境对生物基因的“选择”一样。由于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存在明显先天不足,因而要更加重视学校育人环境的建设,扫除各种精神“污染源”,优化学习主体成长环境,培养良好的教育人文。首先,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注重教师整体素质和育人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学习培训和岗位练兵,使教师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及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其次,在学生的教育培养上,要真正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为学生终身教育和前途着想,摒弃传统的“产品型”人才培养模式,确立“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第三,在校园环境建设上,要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学校这个教育系统中,施教者(教职员工)与受教者(学生)共同构成鲜活的人文系统,施教者在教学、管理、服务等方方面面构成的微教育环境,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教者,因此每个教职员工必须明确其一言一行代表师者形象、学校形象。第四,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充分活跃学生社团活动,发挥第二课堂隐形教育的作用,与课堂教学的显性教育一起构筑一个全面、综合的大学教育体系。第五,在学生管理上,应重视榜样力量的引导和春风化雨的影响,实行素质教育,加强基础训练和能力锻炼,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优势,着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涂宏斌.进化教育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2] 黄润生.混沌及其应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 [比]伊普里高津.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