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昭格”

2014-09-29袁艳青

袁艳青

摘 要:“昭格”一词出现较早,但词义不明,《汉语大词典》未收。本文认为其最初有降临吉祥、勤勉地感通上天两种意义,后又引申出神灵、美德等意义,本文试逐一阐释。

关键词:唐五代;昭格;释义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7-0217-02

“昭格”一词首见于汉代文献,至有唐一代文献使用渐多。其主要用于祭祀、祈祷、歌颂、劝诫,是个典型的书面用语,口语性质的文献中很少见。“昭格”一词出现时间较早,但《汉语大词典》未收,本文拟就“昭格”一词进行释义。

“昭格”一词最早出现于汉·毛亨《毛诗》卷十八:“天监有周,昭格于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在此,昭格二字首用于一起。而在现在的《诗经·大雅·烝民》中则是:“天监有周,昭假于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该篇是周宣王派仲山甫筑城于齐,尹吉甫作诗以赠,赞扬周宣王的任贤使能以及仲山甫的才高德美。刘毓庆对《诗经》该段的注解为:上天临视周王朝,召集群神赐他恩泽。保佑这位周天子,有仲山甫辅佐他。二者的主语都为天,都是指上对下。根据训诂学的“异文求证”,我们可以把“昭格”和“昭假”对应起来。“昭格”理解为降临吉祥、赐福。昭格用于上对下时,只指降临吉祥(后面有论述)。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如:

(1)况乎地殊丙巳,未答灵心,迹匪膺期,乃申严配。事昧彝典,神不昭格。此其不可者一也。(《旧唐书》卷二二·志第二·礼仪二,第874页)

(2)中书令萧嵩上言:“去十一年亲祠后土,为祈谷,自是神明昭格,累年丰登。……”(《旧唐书》卷二四·志第四·礼仪四,第928页)

(3)大哥事迹,身殁让存,故册曰让皇帝,神之昭格,当兹宠荣,况庭训传家,琎等申让,善述先志,实有遗风,成其美也。(《旧唐书》卷九五·列传第四五《让皇帝宪传》,第3009页)

(4)亚献,《豫和之曲》:予令乐舞兮再捧觞,愿神昭格兮军民康。思必穆穆兮灵洋洋,感恩厚兮拜祥光。(《明史》卷六二·志第三八·乐志二·乐章一,第1538页)

例(1)是指则天太后掌管禁闱大权,大兴土木,人民不堪劳苦,所以文章指出其不应大兴土木的原因:地势特殊,没有承受期运、受天命为帝王,就祭天时让先祖配享。事情不符合旧典,神灵不显示吉祥,这是不可的原因之一。例(2)中由于武则天时曾移梁山神于祠,使有司设坛祭祀如皇地祗而获宝鼎,所以皇上曾于开元十一年二月亲自祭祀于坛上,就如古代祭祀地祇之坛的礼仪一样,所以书令萧嵩上书说:“皇上曾于十一年亲自祭祀后土,为祈谷,于是神明显示吉祥,好多年丰收。”例(3)中为李隆基为大哥李宪作的传,大哥的事迹,身死之后可以留存,所以册分为让皇帝,这是神明显示吉祥,当视为宠荣。例(4)中愿神灵显示吉祥军民康宁。

上述四例从句意上可看出“昭格”指(神灵)显示吉祥。《说文》:“昭,日明也。”昭的本义为光明、明亮,后由本义引申出显示、显扬的意思,《左传·桓公二年》:“故昭令德以示子孙。”宋·欧阳修《明堂庆成》诗:“奉亲昭孝德,惟帝饗精诚。”格,通“嘏”。格命犹大命,福命。《书·吕刑》:“王曰:‘呜呼,念之哉!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皆听朕言,庶有格命。”王引之《经义述闻·尚书下》:“格读为嘏,格命,嘏命也。《周书·皇门篇》:‘用能承天嘏命。《尔雅》曰:‘嘏,大也。《君奭》曰:‘其集大命于厥躬,与此同义。庶有嘏命者,言庶几受禄于天,保右命之,尊大之则曰嘏命耳,古字格与嘏通。”所以“昭格”用于上对下时指显示吉祥。

昭格指神明对下显示吉祥,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如《旧唐书》卷三一·志第一一·音乐四:“灵应昭格。”(第1148页)《宋史》卷一三三·志第八六·乐志八·乐章二·皇地祇条:“柔祇昭格,飚至云流。”(第3113页,柔祇,地的别称)同卷的乐志八·乐章二·朝日夕月条:“灵祇昭格,备物荐诚。”(第3118页)《宋史》卷一三四·志第八七·乐志九·乐章三·太庙常享条:“玄贶昭格,至和所熏。”(第3132页,玄贶,上天的赏赐)同卷的乐志 九·乐章三·禘祫条:“灵其昭格。”(第3136页)

除了上面的意思外,昭格还可用于下对上(神灵),此时意思则不是显示吉祥了,而是勤勉地感通神明。如:

(1)同知枢密院事李回曰:“艺祖不以大位私其子,发于至诚。陛下为天下远虑,合于艺祖,可以昭格天命。”(《宋史》卷三三·本纪第三三·孝宗纪一,第615页)

(2)太簇为徵,一奏礼崇禋祀,备物荐诚。昭格穹昊,明德惟馨。风马云车,肸蠁居歆。申锡无疆,赉我思成。(《宋史》卷一三二·志第八五·乐志七·乐章一·郊祀条,第3070页)

(3)懿节皇后室酌献,《明安》曾沙表庆,正位椒庭。徽音杳邈,宫壶仪刑。虔修祀事,清酌惟馨。缩以包茅,昭格明灵。(《宋史》卷一三四·志第八七·乐志九·乐章三·皇后别庙条,第3127页)

(4)愿陛下愈自贬损,不忘报雪,卑宫室,菲饮食,恶衣服,减嫔御,斥声乐,以至岁时上寿,春秋锡宴,一切罢之,虽飨郊庙亦不用乐。必俟两宫还阙,然后复常,庶几精诚昭格天地,感动人心。(《宋史》卷三七八·列传第一三七·卫肤敏传,第11662页)

例(1)同知枢密院事李回说太祖不以帝位偏私其子,是至诚的。陛下为天下深谋远虑,和太祖一致,可以勤勉地感通神明。例(2)指太簇为徵音,奏礼推崇禋祀,备物以表诚意。勤勉地感通上天,惟有明德才是馨香的。神灵的车马来了,献牲的香味散布开来,希望神灵安然享用。永无休止地厚赐,保佑我事业成功。例(3)为懿节皇后登上后位,虔敬地祭祀,用包矛缩酒,勤勉地感通神灵。例(4)中为靖康之耻后,徽、钦二帝被金人所掳,卫肤敏劝高宗的话,希望皇上不忘报仇雪恨,简陋房屋,粗糙饮食,低劣衣服,减嫔御,斥声乐,就是岁时上寿,春秋锡宴也一概免除,即使是郊庙祭祀也不用礼乐。一定等到徽、钦二帝还阙,才恢复正常,如此才差不多真诚、勤勉地感通上天,感动人心。

通过句义我们知道“昭格”用于下对上时,指人勤勉地感通上天、神明。我们也可从昭、格的对比释义中略见一般。《诗·大雅·大明》:“昭事上帝,聿怀多福。”揆郑《哀政闻社员》:“(马良)昭事上帝,旁通科学。”上例中的“昭格天命”、“昭格穹昊”、“昭格明灵”、“昭格天地”可与“昭事上帝”相对照,它们的宾语都是天地神灵。在“昭事上帝”中,昭,通“劭”。昭事指勤勉地侍奉。高亨在《诗经》的注中说:“昭,借为劭。《说文》:‘劭,勉也。此句言文王勤勉侍奉上帝。”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昭格”中的昭用于下对上时指勤勉地。同理,格也可以相同的方式考释。《书·说命下》:“佑我烈祖,格于皇天。”南朝宋·何承天《重答颜光禄》:“龙门九成,人鬼咸格。”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太原王功格天地,造济生民,赤心奉国,神明所知。”宋·陈师道《黄楼铭》:“诚格百神,可谓有功矣。”清·戴名世《李月桂家传》:“君尝曰:‘天下无不可感之民,无不可格之主。”前例中的“昭格天命”、“昭格穹昊”、“昭格明灵”、“昭格天地”可与“格于皇天”、“功格天地”“诚格百神”相比照,它们的宾语也同为天地百神。而格在后面这几例中均指感通、感动,这从最后一例可以更好地看出,“不可感之民”与“不可格之主”相对,“感”与“格”相对,所以格指感通、感动。因此昭格中的格指感通、感动。根据昭、格的分别对照释义,我们有理由相信昭格用于下对上时指勤勉地感通,其后常跟宾语。也有用作定语、其后跟名词的情况,不过此种用法较少。《全唐文》卷270蒋钦绪《朝集使等上尊号表》:“伏惟陛下道合乾坤,明并日月,敷广运之德,懋昭格之功。充塞六合,光被二仪,陛下之圣理也。”(第2736页)

后来昭格的范围扩大,由原来的动词引申出名词的意思,由于其常与神灵连用,所以其被用来代指天地神灵。如:

(1)《宋史》卷一三三·志第八六·乐志八·乐章二·皇地祇条:“亚、终献,《文安》礼有祈报,国惟典常。笾豆丰洁,降升齐庄。备物致志,式荐累觞。昭格来享,自天降康。”(第3114页)

(2)《清史稿》卷九六·志第七一·乐志三·乐章一附郊庙、群祀条:“迎神《延和》庶汇涵育兮,阳德亨。句萌茁达兮,物向荣。方坛洁兮,展诚。迓休和兮,寰宇镜清。祈昭格兮,瞻翠旌。沐日月兮,百宝生。”(第2811页)

(3)《清史稿》卷九六·志第七一·乐志三·乐章一附郊庙、群祀条:“奠玉帛《朝曦》杲黄道兮,暾出;原神来格兮,太乙东。肃将享原统万国。兮,玉帛同。美齐翼兮,王君公。原肃将享兮,承篚筐。盥以荐兮,昭格通。原盥以荐兮,孚有容。”(第2815页)

例中的昭格通指神灵。昭格在(1)(3)中作主语,其中(1)昭格来享,只有神灵祖宗才能享受祭祀的种种。(3)中的“昭格通”与“玉帛同”、“王君公”对举作主语,昭格当为神灵。(2)中的“昭格”作祈的宾语,出自郊庙、群祀条,所以祈求的对象应该为神灵。

由于神灵在人心目中是崇高的、品德高尚的,所以昭格又由神灵引申出美德、光明的德行和崇高伟大之义来。如清·傅维鳞《明书》卷五十五·志五的《皇子诞生诏》:“朕即位以来,夙夜祗畏,罔敢怠荒,冀图所以崇昭格而大庥美。”(清畿輔丛书本420页)“崇”与“大”相对,“昭格”和“庥美”相对。庥美指美德。再如,《明史》卷六二·志第三八·乐志二·乐章一:“迎神,《中和之曲》:昊天苍兮穹窿,广覆焘兮庞洪。建圜丘兮国之阳,合众神兮来临之同。念蝼蚁兮微衷,莫自期兮感通。思神来兮金玉其容,驭龙鸾兮乘云驾风。顾南郊兮昭格,望至尊兮崇崇。”(1519页)“顾南郊兮昭格”(南郊指帝王祭天的大礼,此处指祭祀的神灵)与“望至尊兮崇崇”对偶,“南郊”与“至尊”对举,“昭格”与“崇崇”对举,崇崇指崇高伟大,昭格应与之同义。

至此,我们对昭格一词的词义发展已有了一个轮廓,即昭格最初指降临吉祥、勤勉地感通上天,后渐引申出神灵,由于神灵总是与美德相伴,所以又在此基础上引申出美德的意思。

——————————

参考文献:

〔1〕毛亨.毛诗·卷十八(四部丛刊景宋本).

〔2〕刘毓庆,李溪.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5〕黑维强,唐永健.释“落构”[J].甘肃高师学报,2012(6).

〔6〕武汉大学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网络版).

(责任编辑 张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