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周易》的教育思想
2014-09-29高琼燕
高琼燕
摘 要:《周易》博大精深的内容中论述了教育的重要性、德育的重要性,并树立了“谦谦君子”这一理想人格形象,对其后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由于《周易》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影响,研究其教育思想有利于促进现阶段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周易》;教育思想;理想人格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7-0230-02
《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文献,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包含了中华民族多方面的智慧,我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文化模式、思维方式,大都可以从中找到渊源,其中也包括了教育。
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历来受到极大的重视。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常常从哲学或人生的角度来论述教育。《周易》就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述从以下三个方面阐释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引导人们正确开展教育活动。
一、《周易》极为重视教育
作为儒家群经之首,《周易》对教育的宣扬和重视是显而易见的。在六十四卦中,《蒙》卦专讲教育,该卦“取名‘蒙稚,其意在于揭示‘启发蒙稚的道理”[1]。在《周易》中《蒙》卦处于乾坤屯三卦之后,位于第四位,在排位上体现了该卦的重要地位。
之所以这样排位,是因为“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序卦传》)[2]。《周易》认为有了乾坤二卦象征的天地之后,万物就会应运而生充盈于天地之间。万物始生后,必然处于稚小的童蒙未发状态,这时,启蒙发智便成为首要问题。如果说《屯》卦象征着万物处于一片混沌、本体被不明物质遮蔽的状态的话,那么《蒙》卦则喻示通过正确的启蒙教育,将受到掩蔽的本体上的物质去掉,使其能回复其本来的面貌,事物能处于有序发展的状态。由此可见,把喻示教育的《蒙》卦列在象征天地万物始生后的《屯》卦之后,的确表明了《周易》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周易》不仅重视教育,还通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传》)、“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乾·文言说》)和“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蒙》卦辞)等论述了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说明了“主动学习的重要意义”[3]。
二、《周易》高度重视德育
“德”是《周易》中使用比较广泛的词语,在“经”中有5条爻辞、“传”中有68处提到了“德”。与此同时,“经”中有18条卦爻辞、“传”中有135处提到了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君子”,《系辞下传》也明确指出“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4]。可以看出,千百年来,《周易》吸收并传承了中国重“德”的文化传统,德育思想是《周易》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德”的本字为“惪”。《说文解字》中说:“惪,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说:“内得于己,身心自得也;外得于人,谓惠泽使人得之也。”“德”指的是人的内在思想、感情及其外在行为表现的善心善行,即合乎道的思想行为[5]。《周易》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途径三个方面阐述了德育思想。
首先,《周易》阐明了德育的目标是“使人安位”,即使人能在心理和社会生活两个方面找到自己的准确位置。“位”这一观念是贯穿《周易》的核心理念,无论是六十四卦的排列,还是每一卦中各爻的含义,都与《周易》所强调的“位”的理念有关。因此,《周易》认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周易·系辞传上》),反复强调天和地、阴与阳的相对位置及由此而产生的尊卑,只有“君子”乃至“圣人”这样有高度道德修养的人才能认识和掌握反映“位”的规律,并正确运用它们,才能在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并适时变换。
其次,《周易》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对于人的德性,《周易》言及了仁、义、礼、智、信、敬、诚、谦、贞、顺、节、志等具体内容,其中以仁义礼智为基础。此四德是解释乾卦元亨利贞推演而成的,《乾·文言传》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也,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故曰:‘乾,元、亨、利、贞。”“君子以成德为行”,君子的一言一行都应该按“德之四端”去努力实践。
最后,《周易》提出了自我教育与外部教育相统一的道德教育途径。《周易》十分重视以“自强”、“内省”等方式为主的自我道德教育,认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主张君子要能集“天地乾坤”于一身,既要自强不息、不断进取,又要能增厚美德、包容万物。因此强调“君子以自昭明德”(《晋·象传》),条件有利时,君子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以使自己的美德昭著;“君子以反身修德”(《蹇·象传》),条件不利时,君子更应反躬自省,努力修美自己的德;“君子以果行育德”(《蒙·象传》),即君子要百折不挠地培养自己的美德。
同时,《周易》也重视外部教育对受教育者道德的培养作用。认为“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彖传》);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彖传》);“君子以居贤德善俗”(《渐·象传》)。主张开展有计划的道德教育活动,促进人的美德的巩固和完善。
三、《周易》树立了“君子”这一教育理想人格形象
“君子”历来是最理想的人格形象,在《周易》看来,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人能成为德才兼备的“谦谦君子”。
在《周易》中,通过自身不断自我完善和外部教育而成的“君子”,具有以“谦虚”为主要特征的高尚道德。《谦》卦是《周易》中唯一一个卦辞和爻辞均表现为“吉”的卦。这是因为“谦:亨,君子有终”(《谦》卦),只有君子能始终保持谦虚的美德;《谦·象传》也说“‘谦谦君子,卑己自牧也”,一个“君子”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和坚强的自制力,是不会甘愿“谦而又谦”地表现得很低调的。
《周易》所赞美的“君子”不仅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还具备多方面的才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象传》),他们熟知自然和社会变化规律,具有极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君子以常德性,习教事”(《坎·象传》),他们熟悉与政治和教化有关的事务;“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贲·象传》)、“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旅·象传》),他们具有处理诉讼事务的才能;“君子以朋友讲习”(《兑·象传》),说明君子有与人交往的能力;“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萃·象传》),君子具有开展军事活动的能力。
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周易》以其系统而深刻的教育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有些观点直到今天还有很强的生命力,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参考文献:
〔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9.
〔2〕〔4〕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49,414.
〔3〕兰甲云.论《周易·蒙》卦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3):161.
〔5〕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03.
(责任编辑 张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