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2014-09-29张媛

关键词:全面小康社会对策

张媛

摘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要求不仅是基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提高广大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还在于协调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城乡、区域、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考察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不但要关注其发展较高部分的水平,还要要看其发展较低部分的水平。只有注重不同地区、不同部分的协调,才能提高整体发展水平。要完成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我们要面对来自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各方面的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从理论上研究和把握这些问题,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全面;建设;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不平衡;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7-0103-0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要求不仅是基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提高广大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还在于协调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核心是强调“全面”,可以说这里的“全面”包着含两层意义:首先是指要让全国广大的人民群众都共同享有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特别是在物质上的改变提高。其次是指我们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过程中要注重从不同层面、不同阶段和不同时期对发展作出全面的规划和实施,旨在统筹协调,让政治、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一、从“建设”到“建成”的形势变化

“小康社会”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邓小平提出的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整体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从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过十七大不断深入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和“建成”虽一字之差,却意义深远。

上世纪末已确认我国已初步达到小康水平,但这种水平仍是偏低的、不完善和不全面的,只是刚进入小康社会的初级水平。特别是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而没有注重其他方面的利益,导致了社会其他层面发展的不平衡和滞后性。这突出表现在一些贫困的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广大山区,而区域间、社会成员阶层间由于发展不平衡也逐渐了出现了分配不公等一系列不协调的社会问题。所以在“建设”时期就是要摆脱大部分人还处在亟需要解决温饱问题的层面。

当下更新“建设”为“建成”小康社会,这体现了我们党把过去的长远目标有计划地变成再过8年就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实践现实。从“建设”到“建成”说明我们党的目标在转变,一个“成”更体现着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我党在十八大后的建设目标是鲜明的:“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同时,报告中还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要求,指明在未来5年明确的历史方向,以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意义。

“建设”是一个在实践中进展的过程,“建成”是一个要将实践变成现实的成果。特别是经过不断的奋斗,我国将逐步实现这一目标。虽然我国人民目前解决了温饱问题从而实现了总体小康,但是要完成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历史迈进,我们还将要面对来自新形势下在发展中社会各方面的亟待解决和新出现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这也将成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二、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表现及重要性

当前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逐渐凸显出来。据《理论热点面对面》统计,我国当前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不光体现在经济方面,还体现在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其一表现在城乡间的发展差距大,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突破万元;其二表现在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明显,地区间收入差距特别是东西部差距扩大,西部地区占全国比重的94.1%;其三表现在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上,教育、卫生和医疗资源配比上的不平均;其四表现在社会事业特别是教育资源、医疗服务和公共设置等方面的发展滞后。

总体来说,考察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不但要关注其发展较高部分的水平,而且还要看其发展较低部分的水平。因此就当下我国发展不平衡所表现出来的问题看,主要体现出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理论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循环渐进上升的过程,没有绝对的平衡而是绝对会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平衡存在。而不平衡在一定意义和程度上是有利于经济社会保持其内在活力的存在,竞争和优胜劣汰的规则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有利于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但同时也应注意到,不平衡的长期存在必然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容忽视的危害。

一方面,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体地位的当下,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经济方面的发展不平衡,会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尤其当城乡经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而居民消费增长缓慢,会严重制约社会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阻碍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生产要素的有力流动,从而拖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影响农村经济发展,造成恶性循环。另外,当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但会加剧地区间的利益竞争,还会出现以区域保护为由的贸易壁垒或不正常的贸易保护和市场分割,造成区域间经济、贸易的摩擦,直接导致利益冲突的增多,影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精神,进而降低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同时这种经济的不平衡还会直接和间接地造成人才资源的偏向性流动,更造成了中西部资源的严重缺失,也从整体上阻碍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另一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也会对社会成员的心理、情绪和行为等造成影响,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发展的不平衡在社会及社会结构上会表现为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平和分配不公,使社会各阶层所占有的生产要素、资金资源、基础设施等出现严重差异。这种客观物质实质表现的差距过大,会引起社会成员间敌对情绪的滋长,出现沟通和调配的障碍,削弱社会的核心凝聚力,加剧社会矛盾的激化。尤其是近年来由于社会阶层间出现的仇富心理而引发的社会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增多,这都与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从社会经济、政治和社会成员间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影响着社会发展,如果这一问题不能被妥善处理,将会诱发更严重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甚至引发整个社会的动荡和国家的分裂。

三、引起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发展的不平衡是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这一概念当下主要指的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社会资源的分配、经济的增长、政策法规的制定等影响造成的不协调发展关系和出现造成社会不和谐结果的影响因素,从而导致整体发展的不健康和不可持续的现象。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平衡的问题基本会始终存在,但在不同发展阶段会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而我们需要全面而具体地应对每个阶段或每个时期的由于不平衡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如今造成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除了自然原因和历史原因造成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扩大以外,主要还有政策和体制方面的原因。首先,由于在计划经济时代需要为工业化发展积累资金,政策性地压低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价格,以农业补给工业,这给以农业和工业资源为主要产业的中西部造成了经济滞后的长远的影响。其次,在改革开放期间根据国家现实的建设实践情况,实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首先促进东部沿海的发展,实施沿海贸易等开放政策,无论是政策、资金投资都向这些地区倾斜,虽然在当时带动了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但也为后来东西部发展差距扩大埋下了种子。

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对策

应对国家尤其是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首先在政策上作了调整和长期部署,先后制定了西部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战略,逐渐重视并加大了对中西部发展的各项扶持,从整体上初步实现了发展的总体性战略。虽然在政策倾斜、资金投入、资源配备上所有增加,但依然在很多方面落后于东部地区,仍需要国家从经济、政策等方面给予关注。另外,对于薄弱和建设匮乏的农村,依旧要重点关注“三农”问题,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之路。要着手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就要看到这将是一个长远的过程,需要长期和短期目标相结合,立足当前实践,准确定位,高瞻远瞩,合理规划发展方向。

推进和完善整体发展战略。继续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统筹规划,协调各项机制。坚持加大对西部开发的投入,不仅是资金和资源上,还要在人才和技术上强化和支持,正确引导开发中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健全资源保障的长效机制,推动经济社会的内在发展动力。在城镇化问题上,立足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间的互动协调,发挥城市资源向农村辐射的作用,积极引导优秀人才向农村回流。

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政策是发展营造积极环境的根本保障,在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引导城乡间、区域间的合作互补关系。其次要根据发展的实践情况,区分不同发展阶段,明确不同发展主体的发展要求,优化发展格局,细化发展重点,突出解决发展难点。在进一步推进发展的配套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深化、细化具体项目保障和补偿制度,从社会事业、公共基础设施、公共卫生服务等多方面缩小发展差距。

针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乡镇实行特殊发展建设策略。加大财政扶持投入,促进如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体制的转变,改善这些地区的发展观念,引导合理有效的长期自我发展能力。鼓励优质资源、技术和人才去这些欠发达地区进行支援,重塑落后地区群众的生产观念,改进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在农村地区继续促进新农村建设,以“三农”为根本立足点,以城市工业反哺农业,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和产业结构布局,健全惠农机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公共服务与城市均等化,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

推进教育、卫生等社会保障公共事业建设。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方面,还表现在基本社会公共事业发面。从科技水平、教育水平、文化事业、卫生医疗条件到社会基本保障的各个方面,都体现着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差距性,因而提出整体统筹发展的概念就包括要改善这些方面的情况。对于基础公共服务和设施的改善除了要从财政上给予扶持外,还要转变当地政府的执政能力,提高政府间合作协调能力和解决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应对能力。建立健全沟通、开放和融合的机制,在公共社会事业上秉持以民为本、为民所想的方针,解决人民最迫切最关注的各方面问题。

——————————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抓住历史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N].人民日报,2010-2-4.

〔2〕崔功豪.区域分析与规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学习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猜你喜欢

全面小康社会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武术功能的“全面性”与全球化发展
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全面“营改增”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