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指南》,推进幼儿的人际交往

2014-09-29苏云晖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4年6期
关键词:社会性小班指南

苏云晖

去年九月,我欣喜地迎来了可爱的“小牛”、“小老虎”宝贝。随着入园后的学习与生活,幼儿的进步与日俱增。但是,我们也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幼儿之间吵闹和打架的事情时常发生;经常会看见在角落独自玩耍、独自言语、独自发笑的幼儿;遇到困难用哭和发呆的方式来表达的幼儿;对同伴老师发号命令的幼儿……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我,对这一届小班宝贝们的人际交往真正感到了担忧。

因此,我仔细研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社会领域的目标,发现幼儿期的人际交往能力占着重要的地位,“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的发展目标就体现了幼儿期幼儿的交往态度。《指南》中人际交往目标“愿意”、“友好”、“不争抢”、“听劝解”等这几个重要词汇,分别表达了幼儿在交往初期阶段的交往态度。因此,我决定践行《指南》的精神,对于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行初步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一、幼儿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家庭成员结构特殊化造成幼儿个性偏差。

在家庭结构“6+1”的模式下,幼儿在家庭里“唯我独尊”,到幼儿园里产生了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而祖父辈错误的引导造成幼儿对他人进行主动攻击。同时,幼儿之间产生矛盾,家长之间也相互攻击,相互责骂其他幼儿,这样的情况屡屡在幼儿园发生。

2.居住的环境使幼儿交往空间缩小。

幼儿自小至今大都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缺少在大自然中奔跑的感觉,日常生活都由成人包办代替,失去与人交往的机会。随着科技产品的出现,幼儿可以不出家门就能消磨时间,长期这样不利于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3.家长们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

年轻父母误把幼儿特长的培养设定为首要养育目标,报早教班、兴趣班,剥夺了幼儿交往时间。同时,个别私立幼儿园小学化教育课程的误导,也将家长带入教育误区。

以上这些情况表明,家长们的教育方向已经偏离,存在着认识的误区,即认为幼儿期知识化的培训是今后小学学习的基础和保障。从侧面看出家长群体忽视了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而我们再回过头细细品读《指南》,就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当根据《指南》的精神指导,不应灌输知识、强化训练幼儿,应当重视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发展与培养的建议

1.幼儿园带领家长解读《指南》,给予正确的理论指导。

幼儿园及教师应指引家长学习正确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幼儿园可以开展相关的《指南》解读讲座,教师应当指导家长学习《指南》,认真阅读社会领域幼儿交往能力的目标,深刻认识到幼儿期交往能力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前提。

各班级应该广泛搭建家长学习平台,如在家长会、网站或QQ群中开辟“家长论坛”。学习解读《指南》社会领域,根据《指南》中社会领域的目标,教师抛出幼儿现状的问题:“当幼儿发生争执时,你认为最为合理的处理方式?”“你认为拳头能解决一切幼儿交往问题吗?”“当幼儿出现打架现象时,你是如何引导幼儿的?”幼儿教师是家长最密切的指导者,在幼儿教育的领域中,应当针对提出的典型问题展开讨论,开展相应的论坛讨论、体会学习等,同时结合家教栏向家长宣传正确的理论知识,给家长正确的幼儿交往能力的理论指导,避免发生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

2.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当渗透社会性活动课程。

根据幼儿在园在家出现的交往问题,幼儿园应每周定期开展社会性教学活动,每位教师应分析班级幼儿存在的交往问题,设立相应的教学内容,并通过教学内容向家长宣传幼儿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指导家长们根据教学活动指导幼儿进行相应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要积极开展年段班级的集体社会性活动。幼儿进入幼儿园的三年时光,是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飞速发展的一个时期,作为幼儿园,应当充分利用幼儿在园的时间,开展相关的社会性集体活动,让幼儿在与同龄的同伴、大带小的同伴交往过程中,充分体会交往的乐趣,并逐步学会如何与人交往。

如,在发现本届小班幼儿存在自私、独霸玩具的现象后,我开展了年段、班级“我们都是好朋友,我们会分享”社会性集体活动。通过组织幼儿们在班级与同伴分享小故事儿歌,分享自制的小礼物,延伸到年段小朋友之间“交换图书活动”、“走进社区,我的分享在行动”。周末的时候走进社区——和爸爸妈妈一起一同走进邻居家、走进公园,和周边熟悉的小朋友一同分享自己的玩具,交换礼物,共同制作沙画、手工,分享食物,一起放风筝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指导年轻的爸爸妈妈们,怎样去落实《指南》中小班目标“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也给了年轻的家长和老师们具体的教育指导,让年轻教师和家长明白,当幼儿们出现交往障碍时,我们更应当关注的是该创设怎样的条件让幼儿去交往。

幼儿园可以有目的地开展大带小的混龄社会性活动。如今的幼儿大都为独生子女,不会谦让、不懂宽容和不会照顾同伴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我充分利用每个月的年段活动,结合节日、教学课程,开展相应的大带小活动,如“新生接待活动”,让大班幼儿带领小班新入园的新生,开展“小导游”介绍幼儿园活动,照顾小弟弟小妹妹的生活,帮助弟弟妹妹折叠被子,穿衣喂饭等等活动,充分让大班幼儿体会照顾别人的辛苦和乐趣。又如“重阳节大带小活动”,结合重阳节尊老活动,邀请爷爷奶奶参加活动,再由大班幼儿带领小班幼儿一同参与游戏,一同照顾爷爷奶奶,为爷爷奶奶献上表演等活动。让幼儿在这样的大带小活动中,充分提高了大班幼儿照顾同伴的愿望,也通过这样的混龄社会性活动,搭建了幼儿之间相互交往的平台,让幼儿在交往中相互学习交往技能,通过大班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带动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活动给幼儿交往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3.教师在一日活动中应正确介入幼儿的交往问题。

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做个“静观者”。小班的幼儿,正处于人际交往的初步阶段,教师要做个专业的引导者,静观幼儿们在区域、角色游戏等一日活动中的表现。当幼儿们出现争抢的现象时,先“静观其变”,有时,通过让交往能力强的幼儿带动能力弱的幼儿,引导幼儿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知道,和他人交往,需要礼貌地问:“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我想玩这个可以吗?”教师在“静观”的过程中,要观察幼儿的交往表现,并做相应的记录,对幼儿的交往问题进行分析。当幼儿之间解决了交往问题后,可对正确的做法进行宣传,同时,可适当通过录像、拍照等方式,引导幼儿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做更好呢?”鼓励幼儿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交往问题,从而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教师还要适当介入幼儿的交往问题,引导幼儿正确与他人交往。当幼儿发生无法解决的交往问题时,教师可及时介入,引导幼儿能听从成人的劝解。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有时会因争抢玩具等原因发生冲突,由于此阶段的幼儿尚不具备良好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发生冲突时,教师在“静观”后,发现幼儿无法解决当前问题,可主动劝解,并引导幼儿能听从教师的劝解。

教师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及任务,对幼儿的“人际交往”进行正确评价。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安排一定的场景,如:当本班老师不在时,遇到困难能否向身边老师发出求助;当老师生病时或者说难受时,能否主动安慰关心;一个电动玩具,幼儿们甚是喜欢,但是只有一件,观察小组幼儿是否能轮流使用等等场景。教师客观地观察记录幼儿在情景中的表现,并对幼儿进行“交往能力”的正确评价,解决幼儿相互的交往问题,有效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指南》的颁布,很好地抑制了幼儿园小学化的趋势,但是,许多家长还在进行着重智力的幼儿发展培训。我相信,在我们不断的教育措施中,一定能通过我们细微有成效的教育活动去影响家长,让整个社会知道幼儿的人际交往应当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前提。

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更认真地成为《指南》的宣传者、执行者,把《指南》的精神和目标记于心中,把《指南》的教育理念应用到教学中,把《指南》的思想传播给家长。只有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才能还我们的幼儿一个真正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

猜你喜欢

社会性小班指南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指南数读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社会性软件在网上交互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
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