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乡土资源为载体,创幸福成长乐园

2014-09-29龚治勇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4年6期
关键词:鹅卵石稻草乡土

龚治勇

所谓乡土资源,主要是指幼儿园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自然环境、风景名胜、名优特产、社区资源、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农村幼儿园拥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大自然赐予了各种丰富的资源,有效开发乡土资源,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幼儿园开发乡土资源的意义

(一)开发乡土资源源于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

幼儿接触的世界丰富多彩,单纯的儿歌、故事、歌曲等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幼儿的真正需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乡土资源恰恰来源于幼儿所生存的环境,是幼儿所熟悉的、喜爱的事物。因此,农村幼儿园因地制宜,合理开发乡土资源,从孩子们的需要出发,满足孩子们自由奔跑、主动探究、自在游戏的需要,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二)开发乡土资源中蕴含的教育财富

大自然是一部真实、丰富的百科全书,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它向幼儿展示了具体、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为幼儿获得对世界的感性认识提供了天然的场所。农村幼儿园合理地开发乡土资源,将乡土资源融入到幼儿园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闻一闻、做一做,去认识、了解、探索各种秘密,开阔幼儿的视野、发展幼儿的多元智能、提升幼儿的经验,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开发乡土资源有利于萌发孩子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乡土资源中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民俗风情、优美的风景名胜、美味的家乡特产等,农村幼儿园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感知探索等方式,让孩子们在与大自然、区角、课程、游戏的亲密接触中,了解家乡山水、特产、名人、建筑,陶冶情操,培养美感,从小萌发对家乡、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我国部分农村幼儿园趋向“城市化”现状

大自然既是一本活教材,又是一本珍贵的教科书,它赋予农村幼儿园丰富、开放、天然、有趣的自然资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大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而现实中我们却发现,一些农村幼儿园常常忽视身边可贵的自然资源,热衷于追求“城市化”的教育。

现状一:户外环境“城市化”。

农村幼儿园有着丰富多样的乡土资源,泥地、菜地、果园、小树林、小竹林、小山坡等随处可见,但由于落后的教育理念,没有充分认识到乡土资源的教育价值,为了美观、为孩子的安全、为了孩子的卫生、为了吸引家长的眼球、为了幼儿园的生源、为了扩大运动场地……幼儿园投入大量资金,抛弃身边可贵的乡土资源,幼儿园变成同质化的一幢城堡小楼和一块塑胶操场。

现状二:室内环境“城市化”。

走进一些农村幼儿园的教室,里面除了桌椅整齐摆放,就是墙面上几幅老师精心设计、制作的漂亮图画;活动区投放的是购买的成品材料……找不到一点乡土的材料,感受不到一点乡土气息。

现状三:教玩具“城市化”。

漫步幼儿园,色彩鲜艳的大型钻爬玩具映入眼帘;走廊上零星放着几筐买回的成品塑料高跷、皮球、羽毛球拍、飞盘、呼啦圈等玩具,这些玩具玩法、功能单一,孩子们每天都在重复玩着单调、乏味的玩具,能力得不到全面发展。

三、我园开发乡土资源的策略

我园充分认识到乡土资源的重要教育价值,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摒弃农村幼儿园“城市化”倾向,探索出一条“以乡土资源为载体,创幸福成长乐园”新路子,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一)创设乡土环境,打造自然乐园

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主要的知识来源,因而教育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应该得到充分的体现。”幼儿园要体现地域特色,创设环境是首要的条件,农村幼儿园在创设环境时,应善于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创设会说话、会育人的环境,以此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能力、满足幼儿探究的欲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的教育建议指出:“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大自然四季交替,每个季节充满了神奇的秘密,值得孩子们去感知和探索,幼儿园要认识到大自然中的教育价值,为孩子们创设亲近自然的环境。因此我园种植季节性的花草树木,开辟一片种植园或一个饲养角,孩子们充分运用各种感官,眼睛看一看、耳朵听一听、鼻子闻一闻、动手做一做,感受花草树木、瓜果蔬菜、动物的特性,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培养幼儿观察和感受事物的能力,积累丰富的事物变化的感性经验,在探索中体会亲近自然的快乐。

沙、水、木、石、泥、竹、草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丰富实用的宝藏,是大自然赋予幼儿园丰富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将这些富有乡土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泥、石、沙、木等自然资源请进来创设乡土环境,满足孩子“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喜好,为孩子们创造一片自由玩耍、自由选择、自由探索的“野地”,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享受乡土资源带来的快乐。基于此,我园利用稻草搭建在大树上变成草棚,草棚底下用鹅卵石当椅子,木板当操作台,投放黄泥巴、木锤、沙锅等操作材料变成农家乐,孩子们可以享受打糍粑、玩泥巴、办家家的快乐;一块空地四周用高矮不一的梅花桩围起来,里面堆满了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鹅卵石,变成卵石池,孩子们既可以玩梅花桩,也可以合作玩建构,还可以用彩笔在鹅卵石上装饰心中最美的图画;一大片空地,铺上沙子,四周用旧轮胎围起来,就变成干沙区和湿沙区,孩子们运用各种玩法工具,或堆砌、或搬运、或浇灌、或挖坑,尽情享受和探索沙里的奇妙世界。

(二)投放乡土材料,开展特色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在材料的选择与利用上,幼儿园创设低成本、低结构、低耗能的乡土化活动区,将许多农作物、农产品、自然材料、废旧材料充实到区角活动中,创设多个会说话、会育人的大型模拟区角,竭力为孩子们营造自由、宽松的成长空间,凸显浓浓的乡土气息。

依托乡土资源,我园每个班级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及幼儿年龄特点,创设不同的班级特色区域,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情感进行活动,努力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

“特色稻草创意区”:投放稻草,孩子们可剪、粘、编成各种动物、植物,也可制作草裙或稻草龙等;把稻草剪成长短不一的小节,可以粘贴出一幅幅漂亮的图画。

“鹅卵石创意区”:投放各种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鹅卵石。大的鹅卵石进行建构;小的鹅卵石可以进行数学排序、比较、测量、称重等探索活动;形状独特、平整的鹅卵石用于作画、粘贴,创意成动物、脸谱等各种动植物图画;粗糙的石头放在矿泉水瓶里经过孩子们反复摇动,感受鹅卵石形成过程……一个区域里渗透了科学、艺术等领域,发展了孩子的多元智能。

“竹制品创意区”:利用楠竹锯成7个长短不一的圆筒,悬挂起来,供孩子们敲击探索和感受各种音韵美;利用小竹子制成了三角铁、双响筒、蛙鸣器、响板等一系列打击乐器,让孩子们用竹制乐器奏出美妙的乐曲,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将竹子加工成竹片、竹节、竹圈以及半成品竹制品,配上辅助工具,幼儿可以进行加工、拼摆、粘贴成富有创意的农家竹景图。

“家乡特色一条街”:投放白色的泡沫、玉米杆、面粉、泥巴、芝麻、花生、核桃等乡土材料,制作成具有江津特色的“玫瑰米花糖”、“芝麻杆”、“江津麻花”、“江津柑桔”等。一系列的制作过程,既让孩子们认识了家乡的特产,又让孩子们萌生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各个活动区都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投放富有乡土特色的活动材料,贴近幼儿身边的生活,使孩子能够通过结合自己经验的自由探索、自主或合作探究积累经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幼儿认知、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同时利于幼儿优秀学习品质与健康人格的养成。

(三)挖掘乡土特色游戏材料,创新发展农村民间游戏

游戏是幼儿一日活动的主要形式,游戏能给幼儿带来欢乐和满足,特别是富有乡土特色的民间游戏,可以激起幼儿的健康情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我园充分利用地处农村这一优势,不断加强对幼儿园民间游戏改革的探究,根据幼儿特点,遵循继承、创新、发展的原则,挖掘民间游戏活动中的精华,丰富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内容。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们尽量选择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乡土材料,如几根竹竿,孩子们可以用它跳竹竿舞;几个沙包,可以用来打野鸭;几颗石子,可以玩抓子的游戏;几根小棍,可以玩挑棍的游戏;几根楠竹系上绳子,就可以用来走高跷;稻草搓成绳,可以玩花样跳绳;铁丝围成圈,可以玩滚铁环的游戏……同时,幼儿园每年都举行投沙包、打野鸭、袋鼠跳、走高跷等民间游戏竞赛,训练孩子身体的平衡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磨练孩子们不怕苦、不怕摔、不怕累的坚强品质。

(四)开发土特教玩具的多元功能,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幼儿园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玩具和教具”。根据我园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和家长资源,在实践中摸索并制作出一些土特教玩具,天然环保、造价低,深受师幼欢迎。

竹子和稻草是农村常见的资源,幼儿园合理利用、大胆创新,制作成新颖独特、功能多样的玩具。如竹子制成竹梯、竹席、竹圈、竹棒、竹排按摩器、高跷等体育玩具,以及竹琴、竹笛、竹筒、竹圈等竹奏乐器,还做成功能多样的竹节拼接玩具;小小的稻草,制作成草绳、草堆、草垫、草帽、草棒、草龙、草乌龟、草驴等各种稻草玩具。让孩子们在做和玩的过程中学会了缠、绕、编、剪、拼、贴、拧等技能,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得到了发展。

(五)借助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乡土特色课程

在实施新课程的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发现有些“城市味很浓”的课程内容根本不适合农村幼儿园的实际,无法有效开展活动。我们就根据当地农村的实际,结合主题活动目标和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有特色的、幼儿常见的、感兴趣的植物、动物、自然材料、自然现象、风俗习惯等乡土资源作为课程的补充内容,渗透于主题教育活动中,这些内容也成为了我园园本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比如我们小班乡土课程为“泥巴乐”,幼儿通过观察泥、玩泥、做泥工、办家家,制作各种泥塑作品。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通过一双双小手创作出一幅幅美妙的、富有艺术性的作品。中班乡土课程“稻草变变变”,在艺术领域编稻草、剪稻草、粘稻草,在稻草上绘画、涂色;在健康领域用草绳、草垫玩跳跃、跳绳、尾巴、绳弹等游戏,让孩子们乐在其中。大班乡土课程“有趣的鹅卵石”,认识鹅卵石的形状、颜色。在科学领域探索鹅卵石的形成过程,数学领域进行排序、比较、测量、称重等探索活动;建构区用于搭建孩子们喜欢的东西;美工区用于绘画、拼摆、粘贴,孩子们在与石头的互动中提升了技能,发展了能力。

以上课程都是幼儿园因园制宜,充分选择幼儿常见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感兴趣的自然材料、自然现象、农村生活等乡土资源作为素材,实践“来自孩子的生活,高于孩子的生活,又还原于孩子的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陶行知先生对农村教育提出:“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因此,农村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发挥乡土资源的教育价值,把乡土资源融入幼儿园的环境、区角、游戏、教玩具、课程当中,处处为孩子们提供自由选择、自由玩耍、自由创造的成长乐园,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得到协调发展,促进幼儿园特色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魏晓晴.利用草资源,初探农村幼儿教育特色之路.文理导航[J],2011(21).

[3]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25号).幼儿园工作规程[Z],1996.03.

[5]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294.

猜你喜欢

鹅卵石稻草乡土
稻草熊
会说话的鹅卵石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鹅卵石里的中国风
上庄村,在鹅卵石上打坐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稻草可喂牛 喂前需处理
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