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有效策略

2014-09-29张春燕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4年6期
关键词:仔仔规则案例

张春燕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即指在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环境中,老师帮助和指导幼儿建立一定的规则,以保证幼儿在园一日活动的顺利开展。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它直接影响着班级的整体面貌,影响着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也关系到老师能否顺利开展各项活动及活动的质量。因此,长期以来,老师们都非常重视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制定出各种各样的条款和规则,运用教师的权威,采用“命令式”、“高压式”的管理。然而事与愿违,这样的管理方式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越管越乱。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制定的规则,常常忽视了遵守常规的主体——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会自我管理。”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和行为特征采用适合的方法。

二、建立良好的幼儿园班级常规具有重要意义

《纲要》中明确了良好常规在幼儿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独立解决生活问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

(一)良好的班级常规是保证幼儿在园安全的前提

保证幼儿生命安全是幼儿园工作是首要任务。幼儿活泼好动,喜欢探索,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欠佳,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能够帮助幼儿了解哪些行为是危险的,怎样做才能保证安全,从而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良好的班级常规是幼儿形成良好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的基础

良好的习惯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学前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常规要求需要幼儿反复实践,并不断对正确的行为加以强化,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

(三)良好的班级常规是班级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

幼儿园是集体活动的场所,为了保证集体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需要制定一定的常规来维持秩序。良好的班级常规又有助于形成宽松、和谐、温馨的心理氛围,使幼儿在这个集体里感觉到轻松、快乐,更有利于班级活动的开展和幼儿对新鲜事物的掌握。

(四)良好的班级常规是幼儿自律能力发展的关键

学前阶段是培养幼儿自律品质的最佳时期。幼儿的情感、行为冲动性强,自制力差,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能帮助幼儿逐渐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适应集体的要求,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形成自律品质。

三、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有效策略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常规看似无形,因为它不像一次教学活动那么凸显成效,其实它无处不在,必须融合并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那么在具体实践中,如何利用积极有效策略建立良好的幼儿园班级常规呢?

(一)注重细节,持之以恒

案例1:小班区角游戏,孩子们或是安静地翻阅图书,制作手工,或是活跃地叫卖商品,扮演角色,他们在游戏中学会交往,发展技能,体验成功,感受快乐。每天一小时的游戏时间结束,我大声喊着:“下班了,下班了,赶紧把游戏材料收拾整理好!”孩子们立刻手忙脚乱地收拾起来……当孩子们都回到了自己座位上开始讲评时,各个区角里狼藉一片,保育老师正弯着腰辛苦地收拾整理着。

我灵机一动,让配班老师播放了一段哭声,孩子们瞬间安静下来。我问:“宝贝们,你们听到哭声了吗?是谁在哭呢?”孩子们瞪大眼睛,奇怪地看着我。我走到小厨房,拿起一个丢在地上的小面包,说:“原来是面包宝宝在哭呀?面包宝宝,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呀?”“呜呜,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哦,原来面包宝宝不知道被哪个小朋友丢在了地上,找不到家了?谁愿意来帮面包宝宝找到自己的家呀?”睿睿马上举起小手:“我愿意!”很快地把小面包放到了托盘里。我肯定了睿睿,强调说:“区角游戏时,每一个材料宝宝都有自己的家,要把它们送回家,不然它们会因为找不到家伤心的,以后玩游戏结束时,我会给大家放这段好听的音乐(幼儿听轻柔舒缓音乐《童年的回忆》),你们听到音乐后都把这些材料宝宝送回自己的家,好吗?”

案例分析:

1.师幼共同制定规则。

当我发现孩子在游戏结束时没有很好地收拾游戏材料时,并没有用命令的口吻来要求他们,而是创设了一个情境,并和孩子们共同商量讨论,使孩子们明白该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能更加理解其中的道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让幼儿主动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让幼儿主动思考,让幼儿执行规则的最好办法是让他意识到自己是规则的受益者。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感到规则是他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强加。在这整个过程中,教师不是权威,只是以参与者的身份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

2.运用音乐、故事等手段协助建立常规。

音乐能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感受,让幼儿在优美的乐曲中执行规则,幼儿始终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故事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把常规管理内容故事化,编出有趣的故事情节,让幼儿从故事中来理解常规的内容,按故事情景来做,既符合了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又收到了意想不到教学效果。案例中我用拟人化的手法创编故事情境,播放了优美、轻柔、舒缓的音乐,都可以让幼儿在轻松愉悦地氛围中,主动建立常规。

3.将“外在要求”变为“内在纪律”。

蒙台梭利认为:“孩子们的工作习惯一旦形成,接着就必须做到严格监督。经验告诉我们,在建立纪律的过程中,一定要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严格进行,按照不同层次、分阶段练习,不强制和用说教来达到目的。”的确,常规一旦建立,只要它合理、正确,教师就有责任和义务监督幼儿遵守常规,持之以恒,逐步建立规则意识,建立起真正的“内在纪律”。在随后的每一次游戏中,我都灵活采取各种方法来强化常规存在的合理性,如随时提醒、反复要求、适时的奖励和表扬等等,让幼儿逐步建立起生发于他们内部的、真实的、稳固的常规意识和常规习惯。

(二)运用榜样示范作用,调动幼儿遵守常规的积极性

案例2:饭前便后要洗手是从小班开始就对孩子们提出的一项常规要求,在孩子们刚入园时,我就把“六步洗手法”的图示贴在了盥洗室的水池上方,并编了朗朗上口的儿歌,教孩子们用正确的方法洗手。但是有很多孩子图省事,总是顾着去做别的事,经常不好好洗手,把手弄湿就走了,完全没有达到洗手的目的。反思原因,主要是当孩子们掌握了洗手的正确方法后,我就没有重视每天的洗手环节,从而导致孩子们在洗手时产生懈怠心理。

于是,在开饭前,我请孩子们去洗手,并说:“老师等会要给你们打饭了,我也要把手给洗干净。”边说边挽起袖子,一边念出“六步洗手法儿歌”,一边按照正确的方法洗手。孩子们看到我认真洗手的态度,也跟着我学了起来,一步一步按照正确的方法洗手。大家洗手后,我又夸奖刚刚洗手最认真的希希:“刚刚希希洗的真好,让我来闻一闻,呀,真香,真干净!希希是我们的洗手小明星呢!”随后的每一天,我都会和孩子们一起用“六步洗手法”洗手,每次都会评选出几位洗手小明星。

案例分析:

1.教师身体力行,主动遵守常规。

幼儿年龄小,自制能力差,教师的榜样作用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我身体力行,主动在孩子们面前用正确的方法洗手,给孩子们起到了良好的榜样作用,比任何的言语要求效果要好得多。

2.树立幼儿榜样,互相学习。

我对希希的肯定和表扬就是为大家树立了榜样。在常规教育中,幼儿同伴间相互激励的评价实效性很强,他们在真实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同伴间的相互激励更能调动幼儿遵守规则的积极性。

(三)利用环境的教育作用,寓规则教育于环境中

案例3:大班有几个调皮好动的小男孩,总是喜欢在教室里追逐打闹,这天的区角游戏时间,又是追得不亦乐乎。忽然,哗啦一声,在前面跑的乐乐撞倒了美工区的一个区角柜,柜子上的物品撒落了一地,后面追的刚刚躲闪不及,一下子撞到了乐乐身上,两个人抱在一起摔倒在了地上,刚才还充满整间活动室的欢声笑语被嚎啕大哭代替。追逐打闹现象在班级中十分常见,在晨间活动、入厕盥洗、户外游戏、午餐后游戏等环节都有发生,无论我们怎么制止,怎么引导,却收效甚微,实在让我们很头疼。

在一次配合主题活动的亲子制作中,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用多种材料装饰玻璃瓶,有的是颜料手绘,有的是布艺拼贴,有的是创意串珠,有的是精美纸雕……一个个玲珑剔透的玻璃瓶被装饰得美轮美奂。组织孩子们欣赏这些瓶艺时,一双双小眼睛里透露出惊异与赞美。我灵机一动,心想:孩子们如此喜爱这些瓶艺作品,一定很舍不得破坏吧。于是,我把这些瓶艺作品当作装饰品,摆放在教室里的多个醒目位置,并且引导他们:“你们和爸爸妈妈制作的这些瓶艺作品让我们的活动室变得更漂亮、更温馨了,大家一定保护好这些作品,千万不要碰撞到,摔碎了。”

这一招果然奏效,每当那几个男孩子要你追我赶的时候,总是有同伴去提醒他们,而当他们看到柜子上亮闪闪的瓶艺时,也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

案例分析:

记得一位专家曾经说过:“成长不是外在力量驱赶的,而是内在力量引导的。”常规建立过程中,我们要变教师的外在要求为幼儿的内在动力。追逐打闹现象在幼儿园非常普遍,这是幼儿在同伴交往互动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却也是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我充分发挥了环境的教育作用,寓规则教育于环境之中,将教师对他们外在的规则、要求变为幼儿自身对环境的维护,从而让幼儿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起到了事半功倍的常规管理效果。

(四)要求统一,保持常规管理一贯性

案例4:刚入园的小班孩子,睡午觉时脱下的衣服、鞋子总是随意乱放,起床后经常会找不到自己的衣服或穿错鞋,让我们手忙脚乱。于是我就尝试用一边念儿歌,一边做游戏的形式引导孩子学着把脱下的衣服折叠好放在床尾,把鞋子脱下后放在自己的床底下摆整齐。孩子们学得很快,经过一个星期的反复要求,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能做到了。

时隔一周后,又轮到我值午睡,我发现孩子们的衣服和鞋子又随意乱放了。原来上周是跟我搭班的年轻老师值午睡,由于我们之间没有做好沟通,没有统一“叠衣摆鞋”的要求,才导致了孩子们常规建立的中断和反复。于是,我和配班老师进行了细致的沟通,对孩子们提出了统一的、具体的要求和指导。很快的,孩子们都慢慢地形成了习惯,在午睡前把衣物鞋子摆放得整齐有序。

然而,班上有一个叫仔仔的小朋友却始终没有养成好习惯,每天都需要老师或者同伴的提醒才能做到。于是我问仔仔:“你怎么总是不记得把衣服和鞋子放整齐呢?”仔仔说:“每天都要摆整齐,太麻烦了,我在家里都不用摆整齐的。”原来,是幼儿园和家里的要求不一致,才导致仔仔总也养不成好习惯的。于是我找到机会和仔仔妈妈进行了深入的沟通,让仔仔妈妈明白,一个好的习惯的培养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协同合作才能完成。渐渐的,在家长和老师一致的要求和引导下,仔仔也慢慢地养成了良好的午睡习惯。

案例分析:

1.班级教师密切配合,要求统一。

班级常规的建立是教师之间的配合工作。案例中幼儿之所以会对午睡前叠衣摆鞋的常规出现反复,主要是因为主配班老师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没有形成统一的常规要求。因此,班级中的三位老师之间的配合是否默契关系到班级常规管理的成功与否。教师之间要分工合作,配合默契,对幼儿提出常规要求前,要共同讨论。提出的常规要求要统一,避免让幼儿产生误解,无所适从。

2.家园之间紧密合作,协调一致。

案例中的仔仔由于在幼儿园和在家庭里没有一致的要求,导致了在常规建立时出现懈怠。因此,在常规管理上,要做到家园有效沟通,在家中延续幼儿园的常规制度,协调一致、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直到好习惯在孩子身上根深蒂固。

总之,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需要更多的班主任和一线教师在《纲要》和《指南》教育理念的引领下,站在尊重幼儿、发展幼儿的角度,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将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始终贯穿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并与其他领域多元整合,不断探索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新思路,促进幼儿各方面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仔仔规则案例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仔仔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让规则不规则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怕黑的仔仔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