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与大中型企业协同机制研究
2014-09-28陈业鹏姜钰羡
陈业鹏 姜钰羡
摘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的发展作支撑,县域经济与大中型企业的密切协作与配合会产生“1+1>2”的协同效应,有力地促进县域经济和大中型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大中型企业;协同机制
县域内的大中型企业的发展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增加政府税收,进而促进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的完善,推动城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宏伟工程的顺利进行。同樣县域经济的发展又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和便捷的资源,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可以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当今学者虽对企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对县域经济与大中型企业协同机制的研究很少,为了弥补此方面的空白,我们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1.县域经济和协同的概念
县域经济在地域上是以县这一区划为空间范围,包含了县域内的第一、二、三产业,由多种经济活动交织而成的经济有机体,它是以乡村经济为基础,城市经济为中心,乡镇经济为纽带的区域经济,简而言之就是一县之内的所有经济活动的总和。
所谓协同,就是系统内的各个要素为达成某一目的,协调统一、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过程。协同学为我们促进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指导和借鉴,我们把协同学的思想应用到处理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中去,探索企业和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新模式[1]。
2.县域经济与大中型企业协同机制分析
2.1 企业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1.产业带动作用。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会带动周围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是因为这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会给周围的企业或相关人员提供发展的机会。
2.增加就业与促进居民生活方式转变。大中型企业的建立与发展给当地带来了就业,大量当地没有工作的农民会获得可观的收入进而带来家庭生活方式的转变,一个家庭生活方式的转变又会影响其他家庭的生活方式,这是居民收入提高后的放大效应。同时,相关产业的发展又会带来一系列的就业,进而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这其实又是一个放大效应。
3.增加政府税收。企业的发展壮大会给当地政府带来巨额的财政收入,虽然中央与地方实行分税制,但不得不承认税收仍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政府有钱之后才能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科教文卫事业。
2.2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的促进作用
1.基础设施的完善。县域内的基础设施的完善会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加强对外交流、促进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基础设施的建设无疑会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消费市场的扩大。居民就业的增加会增加居民的收入,进而会提高其消费水平,扩大整个县域市场。同时县域内社会保障体系及科教文卫的发展也可以增加人们的消费信心,进一步扩大消费市场。
3.人才的流入。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县域内环境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建设、社会保障的完善、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以及服务市场的发展都会吸引优秀人才的流入,优秀人才的流入无疑会给企业带来非常珍贵的资源,促进企业的腾飞。
4.金融借贷体系的拓宽。县域内企业融资渠道的狭窄,银行贷款的层层审批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2]。居民收入的增多在增加消费的同时也会增加储蓄,这就使银行有足够的钱来进行借贷活动,这对资金困难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5.社会保障的完善。社会保障的完善会增加居民的消费信心,敢于把多余的钱用来消费而不是攒钱防老防病或者是用来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同时社会保障的完善还会吸引优秀人才的入住。
2.3政府的市场调控主体作用
县域政府是县域经济中的市场调控主体,它在本文协同机制中的作用就是制定政策和规划协调企业与县域经济的关系,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企业一同采取必要的措施解决阻碍大中型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序参量),努力培植有利于县域经济与大中型企业发展的因素,如完善社会保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等;同时政府和企业还应积极培育县域市场并拓展县域外市场,加强县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3.县域经济与大中型企业协同的实施机制
3.1协同的预先测评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
要实现县域经济与大中型企业的协同第一步需要建立一个预先测评机制。首先要把县域的基本情况了解透彻,以及周边城市的区域环境、国家政策、全国经济发展态势等,明确县域和企业具有的优势和不足,在合理评估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协同的目标,最终制定合理的协同目标。
其次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县域政府希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增加税收收入,但如果县域政府征收税费太多又会损害企业的利益,只有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维持整个县域经济系统的稳定与发展。
3.2协同的实施机制
形成机制只能说明县域经济与大中型企业有可能实现协同,但要实现协同效应还要有一个完备的实施机制。实施机制包括序参量识别机制、方案制定与可行性分析、过程协调控制机制、反馈机制[3]。
1、 建立一个序参量识别机制并找出序参量。这是实施机制实施的前提,找出序参量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寻找制约因素法”[4],我们可以寻找阻碍县域经济和大中型企业发展的因素,并筛选出决定性因素(序参量),采取相应的措施。
2、制定协同方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围绕序参量制定出多个协同方案,如果协同成本大于协同价值那么协同就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协同带来的价值远大于成本并且符合我们的期望值,那么协同就是可行的,最后我们从各个可行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
3、对协同过程进行协调控制。协调控制机制是实施机制的主体环节,这是协同的实施阶段,也是最关键的阶段,要加强政府与企业的沟通,可以成立专门的部门来加强县域内各经济主体与政府的交流,这样不但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协同成本,并且为下一步的协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合作基础,最重要的是双方要把重点放在阻碍企业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上,同时政府在协同的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对协同过程的监督控制,发挥它县域内市场调控主体的作用。
4、不断反馈对比。及时地将协同结果跟协同前企业和县域经济的状况和要实现的协同目标进行比较。跟协同前企业和县域经济的状况比较可以确定协同有没有成效,跟要实现的目标相比较可以确定有没有实现目标,这样不断对反馈对照,及时纠正偏差,直到实现协同效应。
结束语
大中型企业的发展会极大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而县域经济的繁荣也会给企业带来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县域内大中型企业与政府的密切协作会促使县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商学院)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J12WG06)
参考文献:
[1]哈肯; 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M], 戴明忠译.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8.
[2]罗嘉; 金融监管机构的协同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3]潘开灵,白列湖;管理协同机制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2006年1期.
[4]尹柳营;制约因素管理导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