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浮生画记

2014-09-27郭羲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彩画际遇世事

郭羲

近代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必经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虽然从事艺术创作的我,深切以为自己所做的行业并不是什么千秋大业,但王国维所言的三个境界却与艺术境界的追求密切吻合,大有“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的感概!

我常认为画境与人生际遇和世事的领会有绝对的关系。初时学艺年少也轻,对所从事的艺术工作相当执着,总认为它就是人生的一切,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值得尽全部力气精神投入的圣战,有着些许舍我其谁的征服意味,因而花了很多时间在技巧和基本功的琢磨上,并对世事抱着批判挑剔的心态。继而随着年龄渐长及阅历的增加和对各种俗世的磨练,领略到天地无私的奥秘,而从时光飞逝中深刻体验到生命的短暂与浅薄,对艺术的追求不再过于偏执,而希冀它能为人生带来什么执拗,进而发现它单独存在的价值。然而从无常人生与各人际遇不同的现实环境里,终于了解世事岂能尽如人意的无奈,因此有努力的追求经营到顺应命运的安排,最后创作回归到作家的内在心灵,画画本身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对现实生活中自我的观照,藉图画描写胸中逸气,所以创作变成了自我的产物,不计较得失与批评,纯粹为自己而画,到了此阶段,需有相当的勇气能捐弃成见,并能脱离潮流的羁绊,更重要的是还能在荣辱、利益、得失之间坚定自己的方向;如此说来“艺术”的创作对个人修为而言,似乎是提供了修炼的道路,让我们在现实与理想中挣扎,在现实与梦境间进出,而从中找出平衡点度过心理上的难关。

我资质愚钝,虽然学画及从事创作有很长的一段岁月了,但始终还不敢自认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对于艺事的学习依然抱持着兢兢业业的态度,所以到现在仍然喜欢对着钟爱的花草鸟兽做详细的观察和描绘,希望借着基础的训练从大自然中领悟更多。然而每次的观察和临摹,却又发现了新的东西是先前遗漏的,而此同时也对古临摹上入手,藉由临摹古画,训练自己的技巧向自己的能力挑战,也学习古人面对艺术创作的精神态度,从观察自然生物中感觉生命的气息,因此我相信“写生”不单只是对于客观事物形体的描绘,更重要的乃是感应对象内在的生命气息将其内在的生命内化为自我的生命,在由画笔画出,然而这又是何等艰难呢?如何将抽象的“生命”以画笔画出呢?造物之神妙,岂愚人可及!于是我就在这一边学习与一边进行创作的踉跄中追求梦想!

思想是创作的主轴,而过去生活经验和记忆的累积则是创作内容的养分,自幼农村的生活背景,让我有一段美好的童年,这些大自然万物,成了我画中的主角,我试着从中找出与人关联的部分;在众多表现形式当中我并不是很在意画是否过于传统或现代,只在意它是否代表了我个人,是否为我诚恳的创作,因此“形式”对我而言,反远不及我对作品的感情来得重要,所以我认为画者伊定要回到内心深处的原点去进行创作,每思及此就发现自己做得还不够,内心过得不踏实。

人生的际遇很难说,往往不同的际遇造就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个人不同的成就,我想就是神的安排吧!这次展览“浮生画记”主要是记录心情的写真,观者或许透过作品能了解我,或许不能,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已完成了这些作品,完成作品的剎那我如释重负心胸坦然,我想这就够了!

在研究所求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感谢詹前裕老师、李贞慧老师、张贞雯老师有关胶彩画经验的传承,以及王秀雄、姜一涵老师美学理念上的启发,能让我有更大的表现空间。尤其詹老师的提携与知遇予我裨益良多,若无老师一路栽培我将一无所有,今天的学习还在原地打转,自行摸索,由于他无私的付出让我省掉许多不必要的时间花费,其宽大的胸襟令我深自佩服;另外要特别谢谢詹师母一句造就人的话,让现在学习逆境中的我茅塞顿开,有胆勇往直前。当然也要特别感谢赵宗冠老师热心的指导为我解惑,使初学胶彩画的我能得启蒙!

个人实不敢耆言成就,因为胶彩画的包容性、广泛性不是浅短言语可以道尽,每思及此就觉自己的渺小,毕业至今仍然觉得自己的学习尚有未尽心力之处,从艺近20余年的岁月说来汗颜,至今未能有所进展,只能就日常生活琐事画以纪之,故名“浮生画记”。endprint

猜你喜欢

彩画际遇世事
印尼·巴厘岛
沙乡俊枣
拉卜楞寺传统建筑彩画病害调查研究及保护修复
无 题(1)
识时务者为俊杰
关外纯色古朴天成
世事无常
我们时常宽己苛人
我们时常宽己苛人
我们时常宽己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