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口红利产能过剩调结构的看法
2014-09-27徐义峰
徐义峰
摘要:近年来,关于我国人口红利消失的言论越来越激烈,其实不然,中国的人口红利远未消失;产能过剩论对中国这个新兴经济体是非常有害的,文章对此作出反驳,以呈现客观的经济原理及事实。
关键词:人口红利;产能过剩;调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4)17-0136-02
1中国的人口红利现状
2010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绝对人口达到顶峰,占比74.5%,社会总抚养比仅34.2%,生产高于消费,有利于储蓄,得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辉煌成果的主要原因,即人口红利。然而自2010年后,中国的劳动力人口开始下降。根据中国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末我国的人口总数为136 072万人,比2012年增加668万人,人口结构:0~14岁占17.5%,15~59岁占67.6%,60周岁以上占14.9%,其中包括65周岁以上的占9.7%。这些数据看似迎合了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的观点,事实上他们只看到了现象的表面。
社会上的主流观点认为我国经济迎来了刘易斯拐点,原因在于劳动者成本上涨,劳动力绝对人口减少。其错误根源在于混淆了人口红利的概念。人口红利不单单是指劳动力的绝对人口,而是指有一切利于提高劳动者生产效率,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人口的条件,比如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劳动力的配置情况。首先,如果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了,那么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也会提高,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会大大超过由于工资上升带来的负面作用。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者素质普遍较低,劳动者的素质普遍提升一小步,人口基数的优势就会非常显著。其次,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着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即存在着結构性的矛盾。如果把结构调整好,在现有的劳动力水平上,就会产生巨大的生产效应。
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空间极大,同时我国的人口素质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有幼儿园181 251所,小学228 585所,中学39 592所,大学2 138所,其中国家重点大学121所。从自身来看,我国有13亿人,人均教育资源很少;横向同美国比较,美国大学有4 084所,人口约3亿多,那么我国的大学还需要增加15 559所。2010年我国受高等教育人数为9 216 247人,而在2012年这一数字为10 049 020人,增长4.4%,但是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很小的。西方国家的一流学术机构都是私立的,而我国的高等学府是国立的,在目前财政不足以及公共投资效率低下的情况下,教育领域投资空间很大,应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培养高素质人才,开发中国的人口红利潜力。
此外,通过户籍制度的改革提高劳动生产率。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35%,常驻城市人口53%,由于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户籍的差别,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较高城市的物价水平,留守儿童,空巢问题,以及地区之间工资的微小差别,使得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动力不足。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可以加大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劳动力的参与度,替代工资上涨带来的激励作用。
2产能过剩问题分析
有人认为,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减速是由产能过剩引起的。他们把产能过剩和生产过剩混淆一。我们认为产能过剩不同于生产过剩。产能过剩是指生产能力的盈余,说明现阶段的生产能力超过了人们的消费能力,比如说现在人们能生产10个苹果,而社会需求只有9个,那么这多出来的生产1个苹果的能力就是产能过剩了。而生产过剩是指生产的东西销售不出去的现象,这有可能与买卖双方的信息渠道不畅通有关,比如说,我想买,买不到,他想卖,卖不出去,如果把中间信息阻塞给疏通了,那么产品就会卖出去了,并且生产过剩还通常与生产的盲目扩张,生产需求错位,收入分配制度联系在一起。对某类人来说,并不是他不需要这些东西,而是他无力消费这些东西。现在,收入差距渐渐拉大,抑制了社会的总体消费水平,如果缩小收入差距,就能拉动很多内需,生产过剩的问题也会缓解。但是生产过剩与产能过剩是相互联系的。当产能过剩时,如果生产能力全部用来生产产品时,就会产生生产过剩,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不出去,没有实现最后的一跃,从而引起经济连锁反应,这也是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发生的原因。产能过剩并不必然导致生产过剩。产能过剩时,把生产能力盈余储藏起来,根据市场的价格机制来调整生产规模,就不会导致生产过剩。当经济出现问题时,应当区分清楚是产能过剩还是生产过剩,不能武断的认为是产能过剩了,更不应武断的将经济减速与生产过剩联系在一起。
近些年社会上有些人认为钢铁,汽车,电力等行业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实际上是经不起推敲的。我国13亿人口,仅有铁路总里程9.3万 km,有专家认为我国至少需要25万 km铁路,如果每年建设1.5万 km,还需要10年才能完成。在1913年,美国的铁路就达到了61.14万 km,我们与美国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国家大力修建铁路,如今的钢材产量远满足不了需求。在2012年,我国人均耗电量为3 600 kW·h,而在2006年英国为5 166 kW·h,美国为13 664 kW·h,日本为8 300 kW·h,韩国为8 300 kW·h。根据中国统计局的数字,2013年我国总发电量为53 975.9亿 kW·h,如果按照韩国的消费水平来看,我国电力还有53 924.1亿 kW·h的缺口,按照每年7.5%的增长率,我们的电力产业还需快速发展10年。根据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理论,我国尚处于经济起飞的阶段,城市化工业化还处于早期阶段,基础设施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铁路电力等产业的发展,会带动机械重工业以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保守估计,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还会持续10年。因此产能过剩导致经济减速的言论值得思考。
3调结构对经济的影响分析
有人认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仍有巨大潜力,但是经济增长与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是相互矛盾的。这种观点好像就是说,要想经济增速就必须放弃结构调整,要想结构调整就必须牺牲经济速度。难道经济速度真的与结构调整真的是不可调和的吗?其实不然。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矛盾本来就是对立统一的,经济速度与结构调整如果说是一对矛盾,那么其中也有统一的地方,不能只看到对立的地方, 而忽视内在的统一,即最终都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过去数十年,由于宽松的信贷环境,地方政府通过大规模投资以及房地产的发展,换取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并且是粗放型的,无论实际的资源利用效率,还是经济实业的发展都是值得商榷的,有些人看到了这一点,认为当前的经济放缓,使得各级政府不再盲目的追求高政绩,正是调整经济结构的有利时机,这种观点看似很有道理,其实还是把经济增速和调结构简单的对立起来了。我们认为,调整经济结构不仅不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还会加速经济发展。试想,粗放型经济转变为集约型经济,生产技术大大提高,环境质量大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生产质量也大为改观,要素和系统统一和谐了,就必然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调结构不会导致经济减速。
参考文献:
[1] 蔡玉平.浅议我国产能过剩研究中存在的误区及根源[J].生产力研究,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