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业文化”视角的中职语文教学研究

2014-09-26李美清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9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教学

摘 要:产业文化进校园是近年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对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更加符合现代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旨在对在产业文化视角下如何更好地进行中职语文教学做一个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产业文化 职业教育 语文教学

2010年5月,教育部提出“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这为职业教育创新校企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1],“产业文化”进校园以崭新的视角为学校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切入点,也使得产业文化进校园成了近年职业院校建设的热点,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很多学校都以此为契机进行了大量的课改和有益的尝试,但是由于中等职业教育本身的特性,以及职业教育重技能的惯性思维的存在,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一直以来都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对这一点学校、家长、学生都一致赞同。

笔者就职于中职学校,在工作中曾经不止一次的和学生进行过如下交谈:

生:我们是职业学校,我是来学技术的,为什么要学语文?

师:你先告诉我,你所认为的职业学校是什么样的?

生:职业学校当然就是学技术的啊!

每当这种时候,笔者都会对学生说:你所说的学技术只是职业教育的一个方面。通常情况下职业教育是指: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即通过学校对学生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以便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而这整个过程中,语文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当今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语文的重要性更是不容忽视。可是,语文教学要如何才能真正跟上产业进步的步伐?我们现在大多数的语文教学改革往往流于表面,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教学大纲要求教的和学生需要学的东西之间明显脱节,这不是靠老师在课堂上补充就能解决的,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产业文化视角下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大多数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都是中考失利或者是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正常到高中就学的,那么这些学生和普高的学生相比,大多存在如下问题:

(一)学习成绩差。职业学校学生大部分属于初中时期的差生,到职业学校实属无奈之举,实在是没有地方可去了才不得不选择的,甚至有不少是被家长逼着来的。

(二)自我约束能力差。这些学生除了成绩差,自我约束性也非常差。常常有老师感慨,上课就像在打战,因为你不仅仅要教授知识,同时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维持纪律,睡觉、交头接耳、玩手机是几种非常典型的状态,一节课上完,花在维持正常教学秩序上的精力甚至超过对知识的讲授。

(三)语文无用论。职业学校的学生和家长一致认为选择职业学校就是为了学一门技术,将来好早早就业的,而语文只是读书、识字、写作文,对以后从事技能工作,没有多大帮助,学好学坏不要紧。抱着这种心态上语文课的学生,自然是觉得语文听起来了无生趣,学起来一无是处,那么又何必在上面下功夫呢?自然也就不会好好上语文课了。

那么,较之于学生认为语文无用的论调,我们的语文课老师们又是怎么上课的呢?

现在就全国来看,专门培养职业学校师资的学校屈指可数,而这为数不多的学校都是培养专业课老师的,所以职业学校的语文老师几乎都是中文系毕业,在学校接受的完完全全是语言、文学等方面的教育,对职业教育的了解几乎为零,都是在踏上工作岗位以后才开始来了解,这就导致了大多数职业学校语文老师的教学从根本上来说和普教的没什么区别,基本上也都是音、形、义,字、词、句。而这样的语文老师面对的是本来就对语文没兴趣的,认为语文无用的学生,这就使得语文课成了语文老师的“独角戏”,教师郁闷,学生痛苦。

二、产业文化视角下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途径

综观职校语文教学的现状,其中根本的原因就是对语文课的立科之本缺乏深入的思考,语文课对于学生进行专业教学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清,而导致目前职校语文教学低效状态。而语文教学的低效,必然影响到未来职业教学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的语文素质,影响到专业教学的质量。因此要对职校的语文课重新定位,加强对课程设置的优化。

(一)从根本上提高对语文课的重视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2002 年)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这段话高度概括了语文教学在中职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语文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也越来越快,学生在校只是单纯地学一门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在校学习成绩很优秀的学生,到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后,则面临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冲突,产生诸多不适。原因之一就在于,对现代企业的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等意识淡薄,加之大部分的中职学校都是以满足岗位要求的专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忽视学生现代产业文化素养的培养。学校的教学设备日益完善,但文化软实力不足,忽视基础文化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发展本身也受到很大的制约。难以进行自我教育与提高,使以后职业生涯的继续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设置与人才培养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在设置课程目标之前,要对人才培养目标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比如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的商务文化素养,具备一定的经贸、法律知识,和汽车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有极大不同的,那么上同一门课的语文老师就不能只是备一次课,教授完全相同的内容。比如笔者自己在上营销专业说话课的时候这样进行情景设置的:本人所驾驶的悦动汽车,因时间久,损耗大,希望换一辆安全性高、性能较好、省油的车子。笔者将这个班的同学分成4个组,各自给笔者介绍一款他们认为最合适笔者的车子,要求着重介绍笔者要求的部分。同学们按照各自的小组进行了分头准备,在课堂上,各个小组的发言人表现得都很不错,而且在他们发言的时候,各自小组成员都在进行认真补充,在后面的补充环节表现得都很积极,等4个小组都发言、补充完毕之后,老师对他们的发言进行点评,并一一指出优缺点。这一堂课,没有一个学生打瞌睡,大部分的同学都很投入,课堂反响很好。那么同样的说话课,在汽车维修专业是怎么进行的呢?我们进行了情景模拟练习:4个组分别出2位同学来扮演修车人和修理工,先让修车人提出他的问题,由修理工对此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并告知可行的修理方案,在他们的对话结束后,交换角色再来一次,要求在交换角色后要补充出来你认为需要补充的问题,这样的训练在锻炼学生说话能力的同时,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

(四)教材

一本好的教材应该对师生的教与学都能产生非常好的引领作用,职业学校的教材,应该是语文教学目标与产业文化的结合体,而不是大多数的职业学校都选择差不多的教材。而大多数职业学校所谓的改革,就是在课堂上适当引入产业文化,这样的教学,传授的就是零散的东西,而且稍有不慎,产业文化就会变成语文课堂的点缀,难以做到真正地融入。

(五)评价模式

语文课堂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不同个体,这就意味着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所以就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不能提前预设一个答案,而是要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单纯的测试是达不到综合评估语文能力的目的的。

现代产业文化包括现今的企业文化、员工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多种方面,素有现代产业体系制度之母之称。“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对于我们的国家、社会、企业和劳动者都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迫切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技能合格,更重要的是产业文化素养合格的人才,把产业文化的精髓与学校的专业课程与实践环节进行深度融合,并最终落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价值观培养上”[3],肩负学生职业素质教育重任的语文老师必须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人民政协报.工业文化进校园亟待破解“融合”难[EB/OL] http://www.edu.cn/zong_he_11348/20110824/t20110824_672992.shtml

[2]朱丹.语文性质需修正 职教特色应落实——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3).

[3]余祖光,任耀生,张学军等.职业教育如何实现文化“三进”[EB/OL] http://www.jyb.cn/zyjy/zjsd/201204/t20120404_486458.html

(李美清 四川成都 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 610213)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语文教学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