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子诗歌的精神世界
2014-09-26徐擎宇
摘 要:海子是矛盾的结合体,他生活在理想与现实、幸福与痛苦、生存与死亡等诸多矛盾之中,他在矛盾中生存,又在矛盾中逝去,但在他短暂的25年人生中,却为后人留下了不可估量的宝贵的诗歌财富。
关键词:海子 诗歌 精神世界 矛盾
海子是矛盾的结合体,他生活在理想与现实、幸福与痛苦、生存与死亡等诸多矛盾之中。
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海子出生在农民家庭,家里生活极端贫困。工作后的海子边创作诗歌,边寄钱补贴家用,但贫乏的生活却培养出了精神富有的海子,这种矛盾在他的诗歌中得以充分地展现。
试看《祖国,或以梦为马》中的两节:“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众神创造物中只有我最易朽/带着不可抗拒的死亡的速度/只有粮食是我的珍爱我将她紧紧抱住/ 抱住她在故乡生儿育女/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也愿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守望平静的家园”。六十年代出生的海子,到了八十年代正好进入准青春期,他遭遇了精神空前狭小,物质却空前膨胀的时代,他试图坚守自己的理想家园,“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他要追求崇高精神和远大理想。但在各种现实欲望的诱惑面前,他不得不做“物质的短暂情人”,虽然是短暂的,却也表现出诗人在现实的物质社会中被迫随波逐流,违背本心。
在《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中,也有同样的绝唱,“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目了然,一切都是“明天的”,“今天的”海子一无所有,他与世俗的理想生活相距甚远。这个用心灵歌唱的诗人,这个满怀梦想的诗人,他是多么渴盼摆脱尘世的喧嚣与羁绊,“周游世界”“面朝大海”,但是在物质的羁绊之下,他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的理想是如此现实,但对他来说又是如此的虚无缥缈。他只能栖居在自己的梦想中去祈祷别人的幸福,海子就这样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不断徘徊着。
二、幸福与痛苦的矛盾
海子短暂的一生却有多段情感经历,而每一次的情感经历对海子来说都是幸福与痛苦的矛盾组合,他爱过的几个女人最后都因为各种原因与他擦肩而过。
海子渴望爱情,他在《四姐妹》中写道:“荒凉的山岗上站着四姐妹/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空气中的一棵麦子/高举到我的头顶/我身在这荒芜的山岗/怀念我空空的房间,落满灰尘”,“我爱过的这糊涂的四姐妹啊/像爱着我亲手写下的四首诗/我的美丽的结伴而行的四姐妹/比命运女神还要多出一个”。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海子对他生命中四个女人真诚的爱意,他毫不掩饰,更不虚伪,“我的美丽的结伴而行的四姐妹,比命运女神还要多出一个”,海子把自己深爱的女人比作命运女神,比作他挚爱的诗歌,可见她们在海子生命里地位之高。然而,她们在给海子带来甜蜜的幸福的同时,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忧伤。
海子在《幸福》一诗中写道:“当我俩同在草原晒黑/是否饮下这最初的幸福/最初的吻/当云朵清楚极了/听得见你我嘴唇/这两朵神秘火焰/这是我母亲给我的嘴唇/这是你母亲给你的嘴唇/我们合着眼睛共同啜饮/像万里洁白的羊群共同啜饮”……这是海子的初恋女友波婉给予他的幸福,也是海子最渴望得到的美好、纯洁的爱情,波婉喜欢海子的诗,欣赏海子的才华,但由于波婉父母的门第之见,出身农村的海子最终被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波婉所抛弃。海子在《泪水》一诗中宣泄了自己的痛苦,“最后的山顶树叶渐红/群山似穷孩子的灰马和白马/在十月的最后一夜/倒在血泊中//在十月的最后一夜/穷孩子夜里提灯还家泪流满面/一切死于中途 在远离故乡的小镇上/在十月的最后一夜”,“是否此魂替我打开窗户/替我扔出一本破旧的诗集/在十月的最后一夜/我从此不再写你”。挥别了给自己带来了幸福与痛苦的初恋,海子的诗歌创作也从此进入了伤痛期。虽然海子后来又从成熟稳重的诗芬那里得到了爱情的幸福,甚至点燃了他创作长诗的激情,但缺乏诗意的诗芬总是让海子怅然若失,也许下一个出现的会是更好的,这种想法使海子错失了自己的幸福。一次次的等待,一次次的错过,海子的爱情就在幸福与痛苦的矛盾交织中渐行渐远。
三、生存与死亡的矛盾
处于理想与现实、幸福与痛苦的矛盾中的海子显然无法在尘世的生存中求得幸福,于是“死亡”成为他灵魂的寄托。“‘生是需要理由的。这是海子留给世人最值得回味的警世良言。生命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就应该慷慨赴死,这正是海子死亡意识的核心内涵。”[1]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的本真存在就是“向死亡的存在”,“死亡不是一个对生存漠不相关的终点。死亡之为终点把生命的弦绷紧了。而生命正是由于有终性造成的张力成其为生命的。”[2]
海子来自底层,他有一颗平凡的心,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他,又能站在灵魂的高处,俯视俗世人生的悲剧。从海子有关“死亡”的诗歌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死亡的体悟其实就是其对人类生存终极意义的思考,是其对人类本真生存状态的执着拷问。在海子的早期代表作《亚洲铜》中,我们能读到这样的诗句:“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显然,在海子眼里,大地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无论生与死,人都将与大地共存,从而获得生命的永恒。正是拥有这种超然的面对死亡的心态,海子才能坦然地面对生存与死亡的矛盾。
海子最初对生的困惑源自其对自己的厌恶,因为他不仅身材矮小,缺少男子汉的伟岸,而且他的性情也像温和、柔弱的女性,但贫穷且丑陋,又使自命天才的海子充满了自卑倾向。他在《明天醒来,我会在哪一只鞋里》写道:“我不声不响的/带来自己这个包袱/尽管我不喜欢自己/但我还是悄悄打开。”这种如海德格尔所说的尴尬的“此在”成为海子无法释然的痛苦,但也恰是这种痛苦成就了海子非凡的诗歌成就。然而,理想与现实斗争的结果却是伟大的精神摈弃了肉体,诗人以自杀的方式让自己的精神与广漠的天宇融合。
“与那些风云一时旋即被遗忘的诗人相比,海子是幸运的,他没有速荣的显赫,可也没有速朽的悲哀。海子生前饱尝寂寞,处于生活和艺术的边缘,作品仅艰难地发表50首,死后却声誉日隆,不但诗集接连出版,诗界频繁纪念,而且被推举成20世纪为数不多的中国诗歌大师之一,甚至有人提议将他每年的祭日定为中国诗歌节。”[3]的确,海子在矛盾中生存,又在矛盾中逝去,但在他短暂的25年人生中,却为后人留下了不可估量的宝贵的诗歌财富。
注释:
[1]黄其恕:《带到“葵花之外”的“孤独之王”——海子诗歌中的死亡意识解读》,当代文坛,2002年,第2期,第52页。
[2]陈映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95页。
[3]付军龙:《“歌唱生命的痛苦”——海子诗歌的精神世界》,文艺评论,2003年,第6期,第51页。
(徐擎宇 黑龙江绥化 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1520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