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三轴 三矢一的
2014-09-26王辰
摘 要:元稹的《莺莺传》自诞生之日起,就因其文字优美、描写细腻而流传甚广。正因为如此,对《莺莺传》的解读历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当我们重新细读文本,就会发现《莺莺传》中或隐或显地交织着三条重要的线索,全篇结构呈“斜月三星”状。因此,启动这“三把秘钥”无疑对深入探讨《莺莺传》有所裨益。
关键词:《莺莺传》 三条线索 杏花 红娘 女色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1]提起这首五绝,相信大家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是出自元微之《莺莺传》的《明月三五夜》。是的,元稹的《莺莺传》自诞生之日起,就因其文字优美、描写细腻而流传甚广。正因为如此,对《莺莺传》的解读历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当我们重新细读文本,就会发现《莺莺传》中或隐或显地交织着三条重要的线索,全篇结构呈“斜月三星”状。因此,启动这“三把秘钥”无疑对深入探讨《莺莺传》有所裨益。
一、杏花——东室与西厢房
谈到“杏”这个意象,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咏出唐代高蟾的那首《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2]与宋朝叶绍翁的那篇《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3]“杏”的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多种寓意:1.春天美景的象征,比如,“红杏尚书”宋祁《木兰花》中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4]2.美好情绪的寄托,例如,韦庄那首《思帝乡》里有句:“春日游,杏花吹满头。”[5]3.感慨韶光易逝,譬如,《警世通言》第六卷《俞仲举题诗遇上皇》中有这么一首《鹊桥仙·杏花》词,其中开篇即曰:“杏花红雨,梨花白雪,羞对短亭长路。”[6]等等。除此之外,“杏”取其谐音还有幸福、幸运、幸好、侥幸的意思。再比如《红楼梦》中甄士隐的丫鬟娇杏者,即侥幸也。在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就有一段这样的叙述:“却说娇杏这丫鬟,便是那年回顾雨村者。因偶然一顾,便弄出这段事来,亦是自己意料不到之奇缘。谁想他命运两济,不承望自到雨村身边,只一年便生了一子;又半载,雨村嫡妻忽染疾下世,雨村便将他扶侧作正室夫人了。”[7]正如她自己的名字一样,她就是“偶因一着错”,结果“便为人上人”的侥幸。
《莺莺传》中的那株杏花又显示出“杏”的另外一种功能:穿针引线、沟连通达。《莺莺传》:“崔之东有杏花一株,攀援可逾。”[8]正是那株杏花,向我们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张生的住所在东室,而崔莺莺的居处在西厢房。因此,也是那株杏花,把两个人的住处在无形中给联系在了一起,使接下来的故事情节得以顺理成章地向前推进,张生很容易于“既望之夕,张因梯其树而逾焉。达于西厢,则户半开矣。”[9]遭到崔莺莺义正辞严地数落后,又轻而易举地“复逾而出,于是绝望。”[10]
综上所述,正是借靠那株杏花,我们的那个“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11]的张生乃敢逾墙去与我们的那个“夜合带烟笼晓月,牡丹经雨泣残阳”[12]的崔莺莺幽会。可见,这株杏花不仅起到了连通崔张两人住所的功效,而且更是对张生敢于逾礼越界、企图偷香窃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红娘——张生与崔莺莺
“常服睟容,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13]的莺莺一出场,作为阳光、清纯、浑身散发着浓郁青春气息的少女,她的形象使得“张自是惑之,愿致其情,无由得也。”[14]甚至于“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15]
人所共识,崔莺莺作为大家闺秀,终身大事是受到严格地限制的。在当时的那个时代背景下,崔莺莺与张生见面的机会可谓是微乎其微,更别提书信来往、私许终身了。因此,红娘无疑是必不可少的角色。而红娘作为有意撮合张生与崔莺莺的“媒人”,在听完张生一席“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尔其谓我何”[16]的话后,她首先告知张生:“崔之贞慎自保,虽所尊不可以非语犯之,下人之谋,固难入矣。”[17]然后,话锋一转,授张生一计:“然而善属文,往往沉吟章句,怨慕者久之。君试为喻情诗以乱之,不然,则无由也。”[18]引得张生“立缀《春词》二首以授之。”[19]接着,红娘就送来了崔莺莺的那篇《明月三五夜》的诗,张生误以为要成就好事,继而引发其翻墙私会崔莺莺,不想却遭到严辞数落,悻悻而返。又过了几日,有天,当张生独自在居室中睡觉,红娘搀扶着崔莺莺过来了。然而,这次崔莺莺通宵没说一句话,寺院响起了天将破晓的钟声,崔莺莺娇声地哭泣,红娘把她扶走离开。这之后又过了十多天,崔莺莺始终未露面,张生又写了《会真诗》交予红娘,从此“自是复容之,朝隐而出,暮隐而入,同安于曩所谓西厢者几一月矣。”[20]最终,直接促成张生和崔莺莺这对鸳鸯。
《莺莺传》反映出唐传奇与六朝志怪小说的根本区别:出现了比较宏大的篇制,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结构,使得情节也渐趋复杂,内容也偏向表现人情世态,并且对人物心理的描摹、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均有显著地提高。尤其是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个性格直爽、落落大方、聪慧机敏,一直以来都为大家所津津乐道的婢女红娘的形象。所以,在《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胡庸医乱用虎狼药》一节中,薛宝琴作了十首怀古绝句,其中第九首《浦东寺怀古》:“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21]曹公借薛宝琴之口,似贬实褒、明批暗扬地对这位积极大胆、热情主动,敢于反抗封建礼教藩篱禁锢的女婢进行由衷地肯定与高度地赞颂。
由此可得,作为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牵线搭桥的“媒人”,红娘不仅是一条重要线索,而且是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关键一环。她的形象甚至在整篇《莺莺传》中也是熠熠生辉,令读者掩卷难以释怀的。
三、女色——武后与杨贵妃
《莺莺传》发生的故事背景如下:时间在唐德宗贞元年间,地点在蒲州东面的普救寺。据史书记载,普救寺为武则天下谕敕造的。众所周知,“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由盛转衰,而在仓皇西逃的途中,造成“六军不发无奈何”[22]。为了消除尴尬的局面,使得唐明皇被迫下令“宛转蛾眉马前死”[23]的那位美女正是杨贵妃。为什么武后与杨贵妃会成为《莺莺传》的一条暗线而伏脉全篇呢?这就不得不涉及到红颜祸水、女色误国的问题。endprint
关于武后,骆宾王在他那篇措辞激烈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中就无不气盛词断地斥责道:“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24]
至于杨贵妃,白居易也在其不朽佳作《长恨歌》中对其进行了严厉地批讽:“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25]由于当时正处在“安史之乱”后的唐德宗贞元年间,朝廷采取拨乱反正的政策,以此期望再开启一个崭新辉煌的大唐盛世局面,再创造一个彪炳千秋的大唐中兴景象。因此,就不得不对前车之鉴时刻保持高度地警惕,以免重蹈覆辙。这就是为什么作者元稹要借张生之口,“近乎冷血”地发了通女色尤物论了:“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为雨,则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渍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26]。如果从现代的道德评价标准出发去评价张生,他的行为百分之百为世人所不齿。但是,任何作品都应该把它放置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中去理解与把握。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时人对张生的做法普遍持一种默许的态度。
由此可见,元微之那篇诞生于世风浇薄、江河日下、道德沦丧、人心不古的《莺莺传》,以武后与杨贵妃作为一条隐线,作者借张生之论,达到劝刺的目的。同时告诫世人要循规蹈矩,非礼勿入,贞慎自保,非礼勿动。
总而言之,《莺莺传》中贯穿着三条或晦或明的线索。只有将它们完全梳理清楚之后,才能更有效地去深入解读文本。
注释:
[1][8][9][10][11][13][14][15][16][17][18][19][20][26]周振甫、孙通海主编,王景桐编注:《白话精解中国古典小说集粹:唐五代卷(上、中、下)》,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第91页,第92页,第90页,第94页。
[2]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1页。
[3]钱锺书:《宋诗选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433页。
[4]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唐 五代 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447页。
[5]兰世雄编注:《婉约词》,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6]吕树坤编著:《著名古典小说诗词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页。
[7][21][清]曹雪芹,高鹗著,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第690页。
[12]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42页。
[22][23][25][24]朱东润主编:《历代文学作品·中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页,第266-267页。
(王辰 河南开封 河南大学文学院 475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