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必修化学课堂中常见越位现象及对策

2014-09-26单世乾

化学教与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越位化学对策

单世乾

摘要:文章结合案例介绍了高中必修化学课堂的常见越位现象,包括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越位和知识内容的越位,分析了越位行为的归因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必修;化学;越位;对策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9-0045-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9.014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目标,重视学生的主动构建与体验探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防止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越位现象。

一、必修化学课堂中常见越位表现

1.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越位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本,绝大多数场合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因此,化学必修课教学中的越位,首先表现在师生关系上。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教师要变课堂教学的“主宰者”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协助者。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的过程。但是,在日常教学行为中,为求知识目标达成的稳妥,教师往往提前强调各种注意事项,忽略学生探究过程的意义,讲解、概括、满堂灌和满堂问等交替进行、轮番轰炸。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茫然失措,只能紧跟着老师的节奏,亦步亦趋。例如某教师在讲授乙醇化学性质的教学片段为:

[板书]三、乙醇的化学性质

[引导]先看一个实验,边实验边引导讨论:钠沉入试管底部,有气体,钠又浮到液面,验证H2,从而得出乙醇可和钠反应.

[练习]乙醇与氯化氢反应方程式

[过渡]今天我们只学乙醇的两个化学性质,还有氧化反应和脱水反应,将在下节课继续学习。

在本节课中,教师在教学中也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演示实验、问题引导等,但当学生存在思维障碍时,并没有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探究,而是马上讲解。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的这种越疱代俎现象比比皆是,凡是课程标准要求的,事无巨细,都被许多教师包办了:新课引入、联系生活、知识迁移、实验操作及现象描述、教学评价、错误纠正、反思感悟……。教师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结果是:一节课下来,老师忙忙碌碌,学生袖手旁观;一学期下来,教师呕心沥血,学生无动于衷。没有质疑和探究,连完成教学的知识目标的初衷,都无法顺利实现,更谈不上贯彻化学学科的科学精神。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果对自身角色没有一个新的认识,不能进行角色转变和角色调整,不能把自身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从师生关系中演变而成的越位就是必然的趋势。

2.知识内容中的越位

必修课程是在初中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更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也就是说,必修内容首先要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达标。新课程必修教材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教学要求降低;二、知识点显著减少;三、学生参与的活动内容多。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不能严格控制必修课程知识内容的深广度与进度,导致知识内容的越位。

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为例,必修中着重其单质和化合物的基本化学性质以及提取方法和应用。紧密地联系现代社会的实际,如日常生活、环境资源、材料、卫生健康等等,并与化学工业发展趋势和科技新成就相结合。新教材是从人们接触的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出发,研究化学学科中的主干知识,已经删去了以前许多繁难偏旧的知识。教师受原有教材知识体系的影响,总觉得新教材中有许多知识没有呈现完整或没有出现,担心知识有遗漏,难度不够,习题不足。在实际教学中不断补充、扩展,甚至将高考题中信息设置的一些背景资料展示给学生。比如,在某些县级公开课上,老师向学生介绍氮化镁的性质与考查方式,硫酸钠与硫酸镁在医疗上的应用等。像这样必修直接按照选修内容要求、高一按照高考的目标一步到位的教学方式,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并不少见。难怪有部分教师常常抱怨说,1个模块用40学时根本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典型的必修教学越位必然会导致课时不足,学生负担加重的混乱局面。

但是,如果仅仅照本宣科,不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不仔细解读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又容易造成知识缺位问题。认知规律告诉我们,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一般都有它的生长点和延伸点,遵循螺旋上升的原则。教师要把握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来明确教学起点,还要注意某一知识在后续模块(或专题或单元)学习中的作用。所以在必修化学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应十分关注每一个知识的前后关系,找准它的起点和延伸点。例如必修1前两个专题中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的概念及其实质,为本单元的教学提供了理论平台。从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角度来学习Fe2+和Fe3+的相互转化条件时,先激活氧化还原概念及其原理,再学习相关内容。反之,即为教学缺位。

另外,新课程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设置,是将物质性质的学习置于一定的社会或生活背景中,从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层面切入物质性质的学习。也就是说,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已经突破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有关的物质,如果教学中依然按旧教材知识体系去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活动,某些方面就会超越教学要求,不利于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

三、必修教学越位行为归因及对策

教师行为的越位造成了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缓慢,效率低下,甚至偏科、厌学的消极后果。大量理论研究和事实证明,教师本位的教育观念是导致教学过程中的越位的主要原因,教师本位的不当教育价值观念,如教育教学过程注重知识和方法的传输,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越位的主要根源;而仅仅凭借主观的经验,脱离教学过程的阶段性目标,盲目提高要求,直接造成了教学内容中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的越位。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教师教育理念没有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而变化,没有领会新课改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仍采用单向的知识传输的方式,“满堂灌”或者追求形式的“满堂问”,机械呆板,课堂形式单一。这样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防止教学缺位与越位,首先要更正教师的教育观念,准确把握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变化。教师对教学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对学情的掌握、对教学的设计、对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对深化学习问题适当点拨、有针对性地指导上。教师要做“站在学生后面的”参与者,在课堂教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让一步”:在指导学习预习时,不要“嚼烂再喂”,要“让一步”空间,由学生自主发现、感知,提出问题;“慢一步”:在解决学生预习中的问题、学习中的基本问题时,不要忙于指出问题、给出答案,要“慢一步”挑明,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留下“讲出来”的“话题”;“退一步”:在交流展示、质疑拓展中,不要变成“教师秀”,要“退一步”,把黑板和讲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讲出来”; “缓一步”:在教学任务即将完成时,不要急于总结、概括,要“缓一步”,给学生想一想、悟一悟的时间。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主动质疑、自主学习的主角意识和学习能力。其次,在实施新课程时,要尽可能排除原有教材知识体系的影响,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理解教材意图。才能防止内容的越位,才有利于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

总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思考、多探索、多反思、多总结,准确定位,才能使课堂教学更精彩,更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和科学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铺垫,有利于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endprint

摘要:文章结合案例介绍了高中必修化学课堂的常见越位现象,包括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越位和知识内容的越位,分析了越位行为的归因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必修;化学;越位;对策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9-0045-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9.014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目标,重视学生的主动构建与体验探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防止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越位现象。

一、必修化学课堂中常见越位表现

1.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越位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本,绝大多数场合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因此,化学必修课教学中的越位,首先表现在师生关系上。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教师要变课堂教学的“主宰者”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协助者。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的过程。但是,在日常教学行为中,为求知识目标达成的稳妥,教师往往提前强调各种注意事项,忽略学生探究过程的意义,讲解、概括、满堂灌和满堂问等交替进行、轮番轰炸。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茫然失措,只能紧跟着老师的节奏,亦步亦趋。例如某教师在讲授乙醇化学性质的教学片段为:

[板书]三、乙醇的化学性质

[引导]先看一个实验,边实验边引导讨论:钠沉入试管底部,有气体,钠又浮到液面,验证H2,从而得出乙醇可和钠反应.

[练习]乙醇与氯化氢反应方程式

[过渡]今天我们只学乙醇的两个化学性质,还有氧化反应和脱水反应,将在下节课继续学习。

在本节课中,教师在教学中也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演示实验、问题引导等,但当学生存在思维障碍时,并没有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探究,而是马上讲解。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的这种越疱代俎现象比比皆是,凡是课程标准要求的,事无巨细,都被许多教师包办了:新课引入、联系生活、知识迁移、实验操作及现象描述、教学评价、错误纠正、反思感悟……。教师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结果是:一节课下来,老师忙忙碌碌,学生袖手旁观;一学期下来,教师呕心沥血,学生无动于衷。没有质疑和探究,连完成教学的知识目标的初衷,都无法顺利实现,更谈不上贯彻化学学科的科学精神。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果对自身角色没有一个新的认识,不能进行角色转变和角色调整,不能把自身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从师生关系中演变而成的越位就是必然的趋势。

2.知识内容中的越位

必修课程是在初中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更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也就是说,必修内容首先要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达标。新课程必修教材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教学要求降低;二、知识点显著减少;三、学生参与的活动内容多。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不能严格控制必修课程知识内容的深广度与进度,导致知识内容的越位。

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为例,必修中着重其单质和化合物的基本化学性质以及提取方法和应用。紧密地联系现代社会的实际,如日常生活、环境资源、材料、卫生健康等等,并与化学工业发展趋势和科技新成就相结合。新教材是从人们接触的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出发,研究化学学科中的主干知识,已经删去了以前许多繁难偏旧的知识。教师受原有教材知识体系的影响,总觉得新教材中有许多知识没有呈现完整或没有出现,担心知识有遗漏,难度不够,习题不足。在实际教学中不断补充、扩展,甚至将高考题中信息设置的一些背景资料展示给学生。比如,在某些县级公开课上,老师向学生介绍氮化镁的性质与考查方式,硫酸钠与硫酸镁在医疗上的应用等。像这样必修直接按照选修内容要求、高一按照高考的目标一步到位的教学方式,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并不少见。难怪有部分教师常常抱怨说,1个模块用40学时根本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典型的必修教学越位必然会导致课时不足,学生负担加重的混乱局面。

但是,如果仅仅照本宣科,不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不仔细解读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又容易造成知识缺位问题。认知规律告诉我们,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一般都有它的生长点和延伸点,遵循螺旋上升的原则。教师要把握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来明确教学起点,还要注意某一知识在后续模块(或专题或单元)学习中的作用。所以在必修化学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应十分关注每一个知识的前后关系,找准它的起点和延伸点。例如必修1前两个专题中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的概念及其实质,为本单元的教学提供了理论平台。从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角度来学习Fe2+和Fe3+的相互转化条件时,先激活氧化还原概念及其原理,再学习相关内容。反之,即为教学缺位。

另外,新课程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设置,是将物质性质的学习置于一定的社会或生活背景中,从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层面切入物质性质的学习。也就是说,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已经突破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有关的物质,如果教学中依然按旧教材知识体系去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活动,某些方面就会超越教学要求,不利于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

三、必修教学越位行为归因及对策

教师行为的越位造成了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缓慢,效率低下,甚至偏科、厌学的消极后果。大量理论研究和事实证明,教师本位的教育观念是导致教学过程中的越位的主要原因,教师本位的不当教育价值观念,如教育教学过程注重知识和方法的传输,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越位的主要根源;而仅仅凭借主观的经验,脱离教学过程的阶段性目标,盲目提高要求,直接造成了教学内容中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的越位。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教师教育理念没有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而变化,没有领会新课改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仍采用单向的知识传输的方式,“满堂灌”或者追求形式的“满堂问”,机械呆板,课堂形式单一。这样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防止教学缺位与越位,首先要更正教师的教育观念,准确把握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变化。教师对教学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对学情的掌握、对教学的设计、对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对深化学习问题适当点拨、有针对性地指导上。教师要做“站在学生后面的”参与者,在课堂教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让一步”:在指导学习预习时,不要“嚼烂再喂”,要“让一步”空间,由学生自主发现、感知,提出问题;“慢一步”:在解决学生预习中的问题、学习中的基本问题时,不要忙于指出问题、给出答案,要“慢一步”挑明,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留下“讲出来”的“话题”;“退一步”:在交流展示、质疑拓展中,不要变成“教师秀”,要“退一步”,把黑板和讲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讲出来”; “缓一步”:在教学任务即将完成时,不要急于总结、概括,要“缓一步”,给学生想一想、悟一悟的时间。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主动质疑、自主学习的主角意识和学习能力。其次,在实施新课程时,要尽可能排除原有教材知识体系的影响,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理解教材意图。才能防止内容的越位,才有利于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

总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思考、多探索、多反思、多总结,准确定位,才能使课堂教学更精彩,更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和科学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铺垫,有利于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endprint

摘要:文章结合案例介绍了高中必修化学课堂的常见越位现象,包括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越位和知识内容的越位,分析了越位行为的归因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必修;化学;越位;对策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9-0045-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9.014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目标,重视学生的主动构建与体验探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防止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越位现象。

一、必修化学课堂中常见越位表现

1.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越位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本,绝大多数场合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因此,化学必修课教学中的越位,首先表现在师生关系上。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教师要变课堂教学的“主宰者”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协助者。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的过程。但是,在日常教学行为中,为求知识目标达成的稳妥,教师往往提前强调各种注意事项,忽略学生探究过程的意义,讲解、概括、满堂灌和满堂问等交替进行、轮番轰炸。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茫然失措,只能紧跟着老师的节奏,亦步亦趋。例如某教师在讲授乙醇化学性质的教学片段为:

[板书]三、乙醇的化学性质

[引导]先看一个实验,边实验边引导讨论:钠沉入试管底部,有气体,钠又浮到液面,验证H2,从而得出乙醇可和钠反应.

[练习]乙醇与氯化氢反应方程式

[过渡]今天我们只学乙醇的两个化学性质,还有氧化反应和脱水反应,将在下节课继续学习。

在本节课中,教师在教学中也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演示实验、问题引导等,但当学生存在思维障碍时,并没有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探究,而是马上讲解。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的这种越疱代俎现象比比皆是,凡是课程标准要求的,事无巨细,都被许多教师包办了:新课引入、联系生活、知识迁移、实验操作及现象描述、教学评价、错误纠正、反思感悟……。教师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结果是:一节课下来,老师忙忙碌碌,学生袖手旁观;一学期下来,教师呕心沥血,学生无动于衷。没有质疑和探究,连完成教学的知识目标的初衷,都无法顺利实现,更谈不上贯彻化学学科的科学精神。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果对自身角色没有一个新的认识,不能进行角色转变和角色调整,不能把自身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从师生关系中演变而成的越位就是必然的趋势。

2.知识内容中的越位

必修课程是在初中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更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也就是说,必修内容首先要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达标。新课程必修教材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教学要求降低;二、知识点显著减少;三、学生参与的活动内容多。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不能严格控制必修课程知识内容的深广度与进度,导致知识内容的越位。

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为例,必修中着重其单质和化合物的基本化学性质以及提取方法和应用。紧密地联系现代社会的实际,如日常生活、环境资源、材料、卫生健康等等,并与化学工业发展趋势和科技新成就相结合。新教材是从人们接触的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出发,研究化学学科中的主干知识,已经删去了以前许多繁难偏旧的知识。教师受原有教材知识体系的影响,总觉得新教材中有许多知识没有呈现完整或没有出现,担心知识有遗漏,难度不够,习题不足。在实际教学中不断补充、扩展,甚至将高考题中信息设置的一些背景资料展示给学生。比如,在某些县级公开课上,老师向学生介绍氮化镁的性质与考查方式,硫酸钠与硫酸镁在医疗上的应用等。像这样必修直接按照选修内容要求、高一按照高考的目标一步到位的教学方式,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并不少见。难怪有部分教师常常抱怨说,1个模块用40学时根本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典型的必修教学越位必然会导致课时不足,学生负担加重的混乱局面。

但是,如果仅仅照本宣科,不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不仔细解读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又容易造成知识缺位问题。认知规律告诉我们,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一般都有它的生长点和延伸点,遵循螺旋上升的原则。教师要把握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来明确教学起点,还要注意某一知识在后续模块(或专题或单元)学习中的作用。所以在必修化学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应十分关注每一个知识的前后关系,找准它的起点和延伸点。例如必修1前两个专题中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的概念及其实质,为本单元的教学提供了理论平台。从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角度来学习Fe2+和Fe3+的相互转化条件时,先激活氧化还原概念及其原理,再学习相关内容。反之,即为教学缺位。

另外,新课程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设置,是将物质性质的学习置于一定的社会或生活背景中,从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层面切入物质性质的学习。也就是说,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已经突破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有关的物质,如果教学中依然按旧教材知识体系去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活动,某些方面就会超越教学要求,不利于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

三、必修教学越位行为归因及对策

教师行为的越位造成了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缓慢,效率低下,甚至偏科、厌学的消极后果。大量理论研究和事实证明,教师本位的教育观念是导致教学过程中的越位的主要原因,教师本位的不当教育价值观念,如教育教学过程注重知识和方法的传输,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越位的主要根源;而仅仅凭借主观的经验,脱离教学过程的阶段性目标,盲目提高要求,直接造成了教学内容中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的越位。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教师教育理念没有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而变化,没有领会新课改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仍采用单向的知识传输的方式,“满堂灌”或者追求形式的“满堂问”,机械呆板,课堂形式单一。这样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防止教学缺位与越位,首先要更正教师的教育观念,准确把握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变化。教师对教学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对学情的掌握、对教学的设计、对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对深化学习问题适当点拨、有针对性地指导上。教师要做“站在学生后面的”参与者,在课堂教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让一步”:在指导学习预习时,不要“嚼烂再喂”,要“让一步”空间,由学生自主发现、感知,提出问题;“慢一步”:在解决学生预习中的问题、学习中的基本问题时,不要忙于指出问题、给出答案,要“慢一步”挑明,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留下“讲出来”的“话题”;“退一步”:在交流展示、质疑拓展中,不要变成“教师秀”,要“退一步”,把黑板和讲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讲出来”; “缓一步”:在教学任务即将完成时,不要急于总结、概括,要“缓一步”,给学生想一想、悟一悟的时间。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主动质疑、自主学习的主角意识和学习能力。其次,在实施新课程时,要尽可能排除原有教材知识体系的影响,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理解教材意图。才能防止内容的越位,才有利于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

总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思考、多探索、多反思、多总结,准确定位,才能使课堂教学更精彩,更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和科学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铺垫,有利于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endprint

猜你喜欢

越位化学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家校协同育人中的缺位、越位与归位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越位,毫厘之间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