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语文人文教育资源的利用
2014-09-26朱瑞雪
朱瑞雪
摘 要:高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具有深邃的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在高职教育中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语文的外延即生活,为了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实施人文精神教育,充分发掘这门学科蕴含的丰富人文教育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走进阅览室、播放优秀影片和视频等尝试。
关键词:高职语文 人文教育 资源 利用
大学语文凭借其深邃的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濡染学生的人文品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服务于学生的生命成长和未来职业发展,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学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包含人文素质教育的多方面因素。许多作品蕴含了人类的人文精华,表现了高尚的情怀节操,体现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志趣爱好,对学生精神品格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运用这些人文因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了摆在高职语文教学面前的重要任务和课题。这也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改变这门课程在职业院校学生心目中的次要地位,引起他们的充分重视,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笔者在实践中,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发掘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资源,呈现语文学科的本来面目和魅力。
一、依托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做中学”
教材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资源,课堂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抛开教材谈人文教育资源的开发,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活动是知识内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发掘学生潜能、激发创造力的有效途径。笔者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态度决定一切”,一旦学生对某门课程产生认同感,就会自觉地学习,不用教师督促,也无需鞭策,而活动是改变学生态度的有效途径。当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时候,会深切地体会到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尝到“甜头”的他们,学习的态度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由被动变主动,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甚至由厌学到好学,教学效果必然大大提升。
具体说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穿插进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如经典诵读比赛、课本剧的表演、演讲比赛、辩论赛等等。每项活动的开展都是“海选式”的,要求每位学生参与,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掘每位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培养自信心。在活动中,无论学生表现得出色与否,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式评价,不打击任何一位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此类活动的开展,笔者班上涌现出了不少优秀典型,学生们展示了自己的表演天赋和才华,准确到位地诠释了作品的艺术魅力,抒情最浓烈处,把老师和同学们都感动得热泪盈眶,使作品真正走到了大家心里。笔者深深感到,这样的教学活动已经远远超越了千遍说教,没有什么比触动一个人的心灵对他的影响更大的了。
下面,笔者以一次经典诵读比赛为例,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在笔者的班级课堂活动中,有位学生给大家配乐朗诵了一首余光中的诗《春天,遂想起》,下面是其中的一个诗节:
复活节,
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
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
清明节,
母亲在喊我,
在圆通寺喊我,
在海峡这边喊我,
在海峡那边喊我,
在江南,
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
多亭的江南,
多风筝的江南啊,
钟声里的江南。
(站在基隆港,想——想想回也回不去的)
多燕子的江南。
这位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切中余光中先生作品的文化味儿和浓浓乡情,语速随情感的变化忽急促忽缓慢,声音时高昂时低沉,抑扬顿挫。学生一步一步把情感的抒发推向高潮,把余光中先生刻骨铭心思念母亲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把全班同学带进了思念的情感漩涡,使人欲罢不能,双眸湿润……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和出色表现使语文闪耀出了光芒,焕发出了强大感召力量,他们自己也体味到了语文特有的味道,陶醉在学习中。在这样的活动中,语文这门课程发挥了它潜移默化和濡染熏陶学生人格的作用,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生命的教育。通过这种活动方式,使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得以充分展示和呈现,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生成。
二、走进阅览室,扩大阅读容量
语文教材选入了不少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但数量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们的阅读需求。阅览室书目繁多,环境优雅,恰恰可以弥补教材的这一局限。笔者向学校有关部门申请,允许笔者利用课堂时间带领学生到阅览室自读,共享优质资源。学生们带着任务,按照分组紧张有序地选择、阅读自己喜爱的读物,为读后的课堂交流和讨论做充分的准备。学生们徜徉在书香四溢的环境中,自由阅读自己喜爱的图书和杂志,秩序井然。学生们感受着书香四溢的氛围,这画面洋溢一种“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蓬勃生机和朝气。
语文课堂向阅览室的延伸,引导学生与好书交朋友,进而使学生爱读书、乐读书、读好书,让他们找到一个除了上网、逛街、谈恋爱之外更好的去处,大学生活有了阅读,平添了一抹书香,烙上了美好回忆。对于教学来说,阅读从课外影响到课内,又从课内影响到课外生活,形成了良性循环,激发了学生们读书、学习的热情,熔铸、塑造着他们的品格。
三、用优秀的影片影响人、塑造人
电影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喜爱。但是笔者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到,学生选看的电影偏重于言情和武打,娱乐有余,消遣有加,深度不够,造成学生视野和眼界相对比较狭窄。
针对这种现象,笔者所在学校的语文教研室抓住这一教育契机,配合教材内容,精选了一些优秀影片刻录成光盘,作为语文教学的延伸和拓展,选择在自习课时间不定期地给学生播放。用这些优秀的作品影响人、塑造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和欣赏水平。这类影片有《日出》《哈姆雷特》《红楼梦》(节选)、《聊斋志异》(节选)、《城南旧事》。除此之外,笔者还给学生推荐介绍了其他影响比较大、反响非常好的作品,如《芙蓉镇》《少林寺》《魂断蓝桥》《乱世佳人》《蒂凡尼的早餐》《海上钢琴师》《放牛班的春天》等等。这些高质量的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影响了学生的审美,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endprint
在教学中,影像的冲击和教师口耳相传的讲授双管齐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影响,使语文课不再是学生大学生涯中的一个过客,而是一个耐人寻味、历久弥香的美好记忆,就像泰戈尔的一句诗“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
四、发挥视频优势,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教室里的数字电视为教师在课堂上充实视频资料提供了便利条件,为实施多方位的人文教育搭建了平台。教师可以根据所讲内容,从现实生活中灵活取材,适时播放一些视频影像,冲击学生的思想,使他们深刻感悟生活。
高职学生绝大部分是90后,多数人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吃苦耐劳的品格普遍欠缺,对生活和奋斗艰辛的认识肤浅。针对这一点,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给学生播放了旭日阳刚的一段视频,镜头里的画面是:狭小的出租屋,炎热的夏天,赤裸着臂膀,简陋的音响,旭日阳刚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春天里》。那追逐梦想的艰辛、漂泊沦落的苦楚、对命运的不屈抗争和呐喊,都浸透着奋斗的血泪,他们成功的背后,正如冰心的一首诗所言。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视听媒介对课堂的介入,改变着学生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重构着他们的思想和灵魂,完善着他们的品格。此外,每年寒假开学,教研室的老师们都会为学生们剪辑并播放一个节目——感动中国杰出人物颁奖晚会。这个节目制作的水准、画面和事迹的感人、对人们心灵的触动,是其他同类节目所不能比的。每一位获奖者站在我们面前,不论他长相如何、年龄大小、做何职业,都使我们不由自主地仰望,仰望他们人格的高度和灵魂的澄澈。在观看过程中,学生们全神贯注,时而无声拭泪。
语文教材有一个单元为歌曲欣赏,这给视频提供了空间,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别亦难》(徐小凤)、《几多愁》(邓丽君)、《月满西楼》(安雯)等歌曲优美而略带伤感的旋律回荡在学生的周围,也时时回荡在学生的心中,音乐和诗词的合璧,还原了传统文化的古典美韵味。
总之,语文是一门浸透着人生真谛和生命感悟的课程,能给青年学子打下良好的精神底子。舞台艺术是缺憾的艺术,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尽管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以上多方面的探索,但这仅仅是起步,在未来的路上笔者会继续努力,打造精彩而富有魅力的语文课堂,担当起人文教育的重任。
最后,笔者用两位名人的名言自勉,也与诸位同行共勉。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那么,课堂就是让云和云互相推动、灵魂和灵魂互相召唤的地方,是师生、生生心灵相约的人生驿站,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令人神往的所在。
叶芝有两句诗:“许多人路过我的生活,只有你走进我的生命。”希望我们能成为走进学生生命的语文老师,构建一个诗意盎然的课堂,供他们“诗意地栖居”。
参考文献:
[1]徐崇伟.让语文课堂充满“欲罢不能”的诗意[J].中学语文教学,2011(8).
[2]刘林涛.嚼得“无理”滋味课堂诗意流淌[J].中学语文教学,2011(8).
(作者单位:菏泽家政职业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