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否存在贸易过度现象
2014-09-26陈阵白安妲张海英
陈阵+白安妲+张海英
摘 要:构建2001—2010年中国3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面板数据,运用改进的引力模型分析中国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测算中国的贸易潜力。分析结果显示,模拟贸易量总体上小于实际贸易量,表明中国近年来对外贸易过度,贸易潜力不足。因此,政府长期以来实施的外向型贸易发展战略应适时做出调整。
关键词:贸易过度;引力模型;贸易依存度;贸易潜力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1-0259-03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1991—2000年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年均为31.0%,而2001—2010年间贸易依存度平均达到53.4%。①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加入了WTO并积极参与区域与双边贸易协定,贸易自由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进入到快速增长的轨道。②1991—2000年对外贸易年均增速为20.7%,2001—2010年间对外贸易年均增速达到48.3%,增速超过前十年的2倍。
传统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国可以通过扩大出口来提高国内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而进口增长既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产品,从而提高居民福利,同时进口资本知识密集型产品也可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从而优化产业结构。然而,日益提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与迅速增长的进出口贸易对一国经济并非是最优选择。一国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越形成对海外市场的依赖,经济增长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就越明显,如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此外,过度的对外开放还会导致国内需求不足,经济增长缺乏国内市场的支持而失去可持续增长的原动力;不仅如此,过度的对外开放还会招致贸易伙伴的不满,从而导致贸易摩擦时而发生,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那么,中国现阶段对外开放是否存在贸易过度的问题?如果中国存在贸易过度,政府是否需要重新审视长期实施的外向型贸易发展战略?
本文构建2001—2010年中国30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的面板数据,运用改进的引力模型分析了ASEAN及APEC等区域贸易协定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并测算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潜力,从而分析中国现阶段是否存在贸易过度现象。
一、文献综述
贸易引力模型是指两国之间的双边贸易流量与两国各自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最早运用引力模型来研究贸易流量的是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基础引力模型形式较为简单,后续研究在引力模型中引入了各种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外生变量。Linnemann(1966)在原有模型基础上引入了人口变量,认为双边贸易流量同人口数量负相关。Bergstrand(1989)又引入了人均收入、汇率及一些虚拟变量进行了分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使用引力模型来分析贸易流量与贸易潜力。HoudneBoughanmi(2008)发现新签订的优惠贸易协定有希望增加海湾合作委员会(GCC)地区的贸易机会;Prabir De(2010)运用面板数据测算了国际金融危机前后印度的贸易潜力,发现印度与亚太平洋地区贸易潜力最大;NaziaGul and Hafiz M.Yasin(2011)运用1981—2005年4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测算了巴基斯坦的贸易潜力。国内学者也对中国的贸易潜力进行了估算,盛斌和廖明中(2004)运用2001年中国与其4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截面数据,从总量和部门两个层次进行了估计;毕燕如和师博(2010)运用1998—2006年中国对中亚五国的出口贸易流量的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中国通中亚五国有较大的贸易潜力;宋晶恩(2011)运用1998—2007年韩国37个贸易伙伴的面板数据建立模型,发现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对于两国双边贸易流量具有较高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国家或地区间的贸易流量和贸易潜力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并得出了丰富的结论。然而以往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就研究视角而言,以往研究多集中于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贸易潜力进行分析,较少从中国进出口总体的角度考察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潜力;就研究方法而言,对中国贸易潜力测算的实证研究多采用截面数据,引力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很难避免,而面板数据既考虑到横截面数据存在的个体特征,又能兼具时间序列的历史特征,且能有效解决内生性问题。因此,本文从中国对外贸易的视角考察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潜力,并采用面板数据来分析中国的贸易的影响因素及测量贸易潜力。
二、实证分析
(一)引力模型面板回归分析
在使用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时,一般在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 model)和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 model)中做出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中,个体的截距项不同,但不同个体的截距项都是不随时间变动的常数。固定效应模型默认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自变量对因变量不会造成影响,因而不允许非时变变量出现在模型中。由于引入虚拟变量建立最小二乘虚拟变量模型(LSDV),使得固定效应模型存在自由度较小的缺陷。随机效应模型假设个体的截距项是随机变量。随机效应模型默认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自变量会对因变量造成影响,因而允许非时变变量出现在模型中。是否选取固定效用模型还是随机效用模型要根据hausman检验的结果确定。根据作者的计算,hausman检验的P值为0.9992,说明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将更加有效,因此,本文采用面板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首先,基础回归方程GDP、POP、Distance三个变量的显著性水平很高,这说明了基础引力模型形式能很好地拟合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情况。其次,对新加入一系列解释变量的扩展回归方程进行回归,GDP、POP、Distance以及虚拟变量ASEAN、APEC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只有BFTA变量以及ADJ两个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为进一步分析加入变量的显著性,在随后的计量分析中采用“后向法”对解释变量进行筛选。在扩展回归方程2的基础上剔除了变量FTA,得到方程3,然后再剔除变量ADJ,得到最终的回归方程4。在方程4中,所有变量均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同时方程的整体拟合程度令人满意,因此本文采用扩展回归方程4的参数测算中国的贸易潜力。endprint
最终分析结果表明,经济规模、人口、距离以及区域贸易协定均对中国与主要伙伴国双边贸易流量产生显著影响。中国与贸易伙伴的GDP每增加1%,中国的双边贸易流量增加0.80%;距离回归系数为负,是进出口贸易的主要阻碍因素,距离每增加1%,中国的双边贸易流量减少0.71%;中国与贸易伙伴的人口乘积的系数为负,说明人口对贸易产生阻碍,中国与贸易伙伴的人口每增加1%,双边贸易流量减少0.27%;ASEAN、APEC的系数为正,说明参与区域贸易协定的国家是未参与协定国贸易流量的1.20倍(e0.18)和1.57倍(e0.45),区域贸易协定对于促进中国双边贸易流量起着重要作用。而是否拥有共同边界ADJ的回归系数符号与预期相符,但系数并不显著,这是因为与中国接壤的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双边贸易流量较小而不具有代表性;是否签署双边贸易协定BFTA的回归系数符号与预期相符,但系数也不显著,这是由于中国签署双边贸易协定生效的时间较短,贸易创造效应暂时还未显现,因而对贸易流量的影响不显著。
(二)中国贸易潜力的测算
中国在2001—2010年与前30名伙伴国的贸易潜力几乎都显示贸易过度,与盛斌和廖明中(2004)的计算结果相比,本文的测算结果数值更大一些,表明中国近年来贸易过度的现象不仅没有弱化,反而程度进一步加深。从时间趋势看,2001—2010年间,中国与30个贸易伙伴国的T/T0值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在2008—2009年间出现波动,主要是受到2008全球性经济危机影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各国进出口贸易大幅下降,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过度程度有所弱化。2009年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各国间贸易又开始回升,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过度程度继续深化。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选取中国与30个主要贸易伙伴贸易流量的面板数据,运用改进的引力模型分析了影响中国对外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并测算出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潜力。实证结果分析表明,经济规模、人口、距离以及区域贸易协定是影响中国与主要伙伴国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中国对外贸易总体上显示贸易过度,贸易潜力有限。
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政策涵义。近年来来中国政府实施了外向型贸易发展战略,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国。然而,从本文研究结果来看,中国目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贸易过度现象。贸易过度已经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首先,中国高度依靠对外贸易导致内需不足,经济增长缺乏国内市场的支撑;其次,中国过度依赖海外市场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大大提高;再次,在中国(下转284页)(上接260页)现行出口贸易与汇率体制下,过度出口导致国内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并面临较大的贸易摩擦压力。因此,一方面,中国现行对外贸易政策需要尽快进行调整,加快实现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将贸易的数量型扩张转变为贸易品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中国应适度调整外向型的贸易发展战略,将经济增长的重心逐步转向国内市场,逐步扭转对外贸易过度的现状,从而实现中国经济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毕燕茹,师博.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潜力测算及分析——贸易互补性指数与引力模型研究[J].亚太经济,2010,(3):47-51.
[2] 盛斌,廖明中.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4,(2):3-12.
[3] 宋晶恩.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1,(5):81-85.
[4] Bergstand J.1989.The generalized gravity equation,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the factor proportions theory in international trade [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67(3):143-153.
[5] Dr.Houdne Boughanmi.2008.The trade potential of the Arab gulf cooperation countries (GCC):a gravity model approach [J].Journal
of economic integration,23(1):42-56.
[6] NaziaGul and Hafiz M Yasin.2011.The trade potential of Pakistan:an application of the gravity model [J].The Lahore journal of
economics,16(1):23-62.
[7] Prabir de.2010.Global economic and financial crisis:Indians trade potential and prospects,and implications for Asian regional
integration [J].Journal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25(1):32-68.
[8] Tinbergen,J.1962.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suggestions for 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M].New York:The Twentieth
Century Fund.
[责任编辑 王玉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