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武术训练在技工院校德育中的渗透作用
2014-09-26朱旦标
朱旦标
摘 要:传统武德具有刚健有为的入世精神、和谐仁爱的人生境界、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尊师重道的礼仪规范、勤学苦练的意志品质等多向度内涵,将其渗透入武术训练中打造生动的德育形式,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推进技工院校的德育建设。因此,要选择生动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的武德素养、开展丰富的武术活动,以充分发挥武术训练在技工院校中的德育渗透作用。
关键词:武术训练 武德 德育
近年来,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健康、家长的不重视、学校体育课内容和形式的单调,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严重不足,体能急剧下降。相应的,以职业学校毕业生为主体的一线国防新兵的体质也逐年下滑,长此以往,将对我国国防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在此形势下,技工院校必须把增强学生体质、丰富体育课内容作为工作重点。基本套路和综合格斗相结合的武术,兼具实用性和趣味性,可以成为改革体育课、提升学生素质的有效手段。而中国传统武术将武功修炼与武德修养融为一体,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培育学生良好的品德、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
一、传统武德的基本内涵
1.刚健有为的入世精神
对传统习武者而言,习武的目的不仅是保全自身,更是扶危济困、维护社会正义。强身健体,而后以自身的技能维护社会的公道和正义,甚至救世救国,是传统习武者的基本道德诉求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这种特有的道德价值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高度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正视人间苦难的悲悯情怀息息相关,是对孔子“刚健有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道德思想的具体实践。
2.和谐仁爱的人生境界
在传统武术漫长的历史上,团结与统一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表现为高度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这得益于传统武者所追求的和谐仁爱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反映在武术活动中,一方面是对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和天人和谐的追求,做到内外兼修、待人宽厚和物我合一;另一方面是对“度”的把握和宽恕能力。它要求每一个习武者在人际交往中谦逊友善,万不得已时方能使用武力;且做到交手时点到即止,不伤和气。如《少林戒约》中便规定,“对待侪辈,须和顺温良”。
3.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
多数传统武者在面对义和利的抉择时,往往“先义后利”,将“重义轻利”“以义利导”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首先,在个人修养上,传统武者多有藐视功名利禄、视名利为过眼云烟的光风霁月之胸怀;其次,在人际交往上,重视朋友和门派情谊,不因一己之私损害他人利益;最后,与“刚健有为”的入世精神相关,传统武者大多重侠义,以自觉维护天下正义为己任,在扶危济困、救人于难时,从不考虑能否得到报答,舍利取义,甚至舍生取义。
4.尊师重道的礼仪规范
在传统社会“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等基本人伦道德的指导下,传统武者间形成了一套维护和改善相互间关系的道德价值原则,突出表现为重视师徒之间的人伦关系。传统武者师徒间呈现出一种“类血缘”关系,不仅“事师如父”,而且“遵师命,守师训”。徒弟追随师父,听命于师父的意志,维护师父的声誉和地位。虽然这种道德规范有压抑习武者自由意志的弊端,但“尊师重道”的精神内核,仍值得借鉴和发扬。
5.勤学苦练的意志品质
“苦恒出高手”,传统武术中再三强调勤学苦练,要求习武者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万籁声曾说,“是以武功一道,非有坚韧不拔之志者,难得有大成功”。《少林拳术秘诀》中也提到,“既得方术,要以恒心赴之,勤敏持之,不可中道停辍”,“盖劲以积日而有益,功以久练而后成”。传统武者大多对持之以恒、勤学苦练有着自觉的认同,将培育坚强的意志品质作为习武的题中之意。
二、武术训练的德育作用
传统武德内涵丰富,包含处世、为人、致学等多个向度的道德规范和要求,技工院校若在武术训练中成功融入传统武德的精华,则能对创新学校德育形式、提升学生道德素质、培育学生职业精神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打造兴趣引导、实践强化的“活德育”
德育形式和手段的创新,是当前技工院校德育建设的重点。如何将德育方式从课堂灌输、教师训导的单向模式转变为更为灵活多样、更具实践性和感染力的多向模式,是每个技工院校面临的命题。回应这个命题,不仅需要创新方法,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领域,探索新手段,更需要整合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充分继承和挖掘传统武术的精髓,将武术课由单纯的武术技法传授转变为武技和武德的共同培养。
首先,武术训练以其趣味性、竞技性有助于突破大部分技工院校体育课枯燥乏味、吸引力差的瓶颈,能成功调动大部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使之在习武的同时感受武德的要义。其次,兴趣建立后,学生能在持续的武术训练中继续感受武德,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强化武德。以武术训练促进德育,利于拓宽德育思路,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模式,为打造“活德育”提供经验。
2.武德渗透,塑造健全人格
传统武德包含刚健有为的入世精神、和谐仁爱的人生境界、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尊师重道的礼仪规范、勤学苦练的意志品质等多面向、多维度的内涵,若将其渗透进日常武术训练中,必将为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提供助力。技工院校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大多精力旺盛、性情冲动,若不加合理引导,极易发生打架斗殴等现象。以武德为指导的武术训练,既利于发泄学生的剩余精力,又可以在训练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减少寻衅滋事行为的产生。武术训练过程中所了解到的各代武术大师心系家国存亡、关心民生疾苦的事迹,可使学生明白何为“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传统武术对习武者追求和谐、相互礼让、切磋时点到即止的要求,可帮助学生养成平和友善、待人宽厚的良好习惯;传统武者“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耿介个性,让学生学会在“义”和“利”之间做出正确选择,在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下建立行事原则、辨别是非;习武者必须尊重自己的老师,引导学生尊师重道,进而尊重自己的父母、长辈,发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的作用;习武必须经由勤学苦练才能成功,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其养成刻苦学习、认真做事、持之以恒的习惯,锻造成熟稳重、能耐寂寞的心境。这样,武术训练便能对学生为人、处事、治学产生全方位的影响,通过榜样的力量、实例的感染和实践的强化,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endprint
3.创新传统,培育职业精神
技工院校的武术训练,不仅要吸收传统武德的精华,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也要有针对性地对传统武德加以创新,深入挖掘其中利于强化学生职业精神的部分,使之更具有时代特色,更符合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事实上,习武与工作相通,传统武德中,也包含着对一个职业人的基本要求。由于武术训练是一个充满困难的过程,它首先要求习武者对所学武术有热爱之心,以防止半途而废,这呼应了“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武术训练利于培育习武者胸怀家国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有了远大的理想,学生自然能在工作中“乐于奉献”,以自身的劳动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习武中宽厚待人的习惯一旦养成,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理解同伴,与他人“团结协作”;为了将所学武术修炼完善,学生必须克服困难,持之以恒,以求得进步,这正是“精益求精”精神的体现。将传统武德加以系统改造,使之更符合技工院校的具体状况,利于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更充分地发挥武术的德育作用。
三、发挥武术训练的德育渗透作用
武术训练因其有趣的技能内容、丰厚的道德内涵,可成为技工院校德育建设的有效手段。那么,如何充分发挥武术训练的德育渗透作用,使之更有力地推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和职业精神的锻造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选择生动的教学内容
比之其他的体育项目,武术训练之所以能发挥德育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趣味性。只有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使之真正参与到武术学习中来,感受到武术的魅力,武术训练的德育渗透作用才得以发挥。因此,教师必须对武术教学的内容加以选择,在保证安全性、循序渐进的前提下,增加趣味性、生动性。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武术动作的生动。教师可选择学生在电视、电影中耳濡目染,进而心向往之的武术动作,如咏春拳等,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二,武术故事的生动。武德的渗透,一方面是武术练习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历代武者故事的感染和熏陶。除了常规动作教学,教师可根据教学重点,配合教学内容,选择武术、武者故事,在训练间隙向学生讲述,引导学生对武德形成感性认识,并在实践中将其落实。
2.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
传统武术要求“为人师,须教礼”,即教师在传授学生武技的同时,必须肩负起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督导责任,“以显师长教育有方,免被他人讥笑于后”。而传授学生武德,教师自身首先必须具备高尚的武德,以身垂范,做到“言必正言,行必正行,教必正教,相扶以正”。因此,技工院校的武术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武德修养,发挥示范作用,以高尚的武德感染学生,以得体的言行引导学生,以良好的修养影响学生,使学生对武术的礼仪规范、意志品质、道德要求有更加深入、直观的理解,从而提升自己的品德。
3.延伸武术课堂教学
组织学生成立丰富多样的武术社团,将志趣相投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某些特定武艺的学习和切磋,并指导学生在社团中安排一些课堂中涉及不到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对课堂内容进行补充,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其对武术文化的进一步了解。此外,以社团为载体,开展武术表演、培训、竞赛等活动,扩大武术在整个校园中的影响,增强所有学生对武术的了解和热爱,在促进其锻炼的同时培育其道德。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在全校形成“人人懂武术,人人树武德”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刘树军.传统武德及其价值重建[M].广西: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2]万籁声.武术汇宗[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4.
[3]沈寿.太极拳谱[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浙江省机电高级技工学校、
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