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初三化学单元复习课有效性的反思和实践

2014-09-26胡绮妙

化学教与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初三化学单元复习学案

胡绮妙

摘要:文章对初三化学单元复习课的功能和设计做了反思,并确定了新的单元复习课的教学流程,包括把握复习目标和学生起点、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深度解读教材选择合适的习题素材、编制合适的学案辅助等,以求达到温故知新、减负增效的单元复习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三化学;单元复习;有效性;教材习题;思维导图;学案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9-0020-05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9.007

一、对初三化学单元复习课的反思

在初三化学课堂教学中,单元复习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与综合拓展性强、注重专项强化训练的总复习略有不同。它的功能归纳如下:一是搭建本单元的知识平台,提纲挈领,构建网络;二是梳理归类本单元的典型考题,及时查漏补缺;三是承前启后,融合前面单元的内容、为后面单元的内容做铺垫,使得每一单元间的知识体系逐渐形成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状态。此外,它还承载着初三起始年段化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功能,让学生逐步领悟“梳理线索,精练多思,温故知新” 的章节复习方式,对下一阶段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有着有力的指导作用。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总感觉不给力,笔者分析原因有下面几点:

(1)单元复习课的目标单一,往往只有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考什么”就“复习什么 ”。没有将 “双基”与科学方法有机结合,没有把教与学的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有机结合,复习过程简单而肤浅[1]。采用反复、大量的习题训练的方式,学生所获得的能力多数是回忆和再认类型,不能较好地辨认和建构概念及相关知识的命题框架,不能应用知识到新情境中解决问题,更不能灵活地进行知识迁移,普遍出现了“一听可懂,一看能做,一做就错”的现象[2]。

(2)单元复习课缺少对学情的分析。在复习的内容选择上贪多求快,没有取舍;在复习的方式上忽视了对学生的表扬激励,缺少对学生在情感上的引导和学习动力的激发,从而导致“尖子生原地踏步,中等生疲于应付,学困生不进反退”的局面出现[3]。

(3)单元复习课等同于PPT的播放。教师包办多,用PPT进行简单、文本性的堆积,让学生大容量快速的将书本知识重复一遍,大多数学生都来不及记下笔记。缺少知识网络的建构,使学生对知识体系缺少驾驭。缺少小结和反思习惯的养成。这样,随着学习的深人,学习内容、学习难度的逐渐增大,学生出现“记不住的学习内容越来越多”的现象。

(4)单元复习课等同于填写学案。学生填,教师对答案,课堂基本是静态的。而且学案的设计一般只是知识点的详细罗列,忽视了思维的培养,缺少方法的总结归纳,缺乏对问题的变化和拓展的分析。这样造成学生即使记住了大量的事实与公式,也不能灵活运用。而且在习题的设计上,不少教师习惯搞“题海战术”,甚至是狂轰滥炸,缺少选择性、针对性,缺少矫正、补偿和巩固的连续性,势必造成本单元知识的遗漏或者不到位。

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初三化学单元复习课的效率,更好地发挥其温故知新、减负增效的功效?笔者在经过一些实践后,针对以上不良现象对单元复习模式做了重新定位和设计,在这里和各位同行共同探讨,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提高初三单元复习课有效性的策略

1. 把握复习的目标

复习教学中要落实双基、强化规范、优化思维、提升能力,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建构化学知识系统,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融合并灵活运用,实现学生认知结构的重建和完善。因此,教师在备课前首先要研读课标、教材等文本,搭建好本单元复习的框架。其次要能够明确告知学生本节课复习的内容和要达成的目标。目标要简洁而有针对性,可检测,切忌空泛,在目标设立时要下功夫把握好以下五问:

(1)本单元要复习什么知识?即哪些知识点该详细讲解分析,哪些知识点可以点到即止,哪些知识点需要适当重复,哪些知识点可以拓展拔高,结合本单元的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要做出具体的合理的调整。

(2)本单元用什么形式回顾梳理、归纳整合知识点?可以通过问、说、练等多种形式来给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要点体系。此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回顾梳理、归纳整合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切忌教师一讲到底。

(3)本单元的考点、经典试题是什么?简洁明了地告诉学生考试的核心知识点以及命题的角度和方式,特别做好“一题多变”,“导悟归纳”[4]。

(4)本单元的需要及时拾遗补缺、当堂巩固训练的内容是哪些?针对作业和自主完成的学案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辅导、补缺,特别是要注重个别辅导。同时通过作业进行强化巩固。

(5)本单元的策略形成是什么?所谓策略形成,是指学生在独立面对一问题时,能够有一定的方法策略,知道怎样审题,怎样提取陌生信息,怎样加工信息成为熟悉的知识、技能。策略的形成是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题海中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定海神针”。策略形成可以包括审题的习惯、具体的专题的思维策略、题型的应对策略、应试心态技巧的策略,甚至推而广之,学习的策略,如怎样去分析教材,怎样去完成作业,怎样选择课外参考资料,怎样听课记笔记,怎样纠错究错,怎样复习巩固等等。有了一定的策略研究,学生的思维就会流畅起来,能够迅速找到问题的症结,自学自得,提升能力[4]。

例如,《单元4自然界的水》的复习。本单元是以水为主线,先介绍了自然水的存在、分类、净化,再到水的组成,进而引出化学式和化合价。显然,学生的难点在于化学式和化合价。所以在单元复习的目标设立时,有必要联合《单元3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内容进行延续和整合,由于涉及到分子、原子、离子、原子核、质子、中子、核外电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和化合价等一系列的概念,用框架式思维导图(如图1)进行知识输理可以消除学生对一下子出现的这么多概念的畏惧心理。除了要理清楚概念间的关联和互相转化,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帮助学生利用这些概念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归纳整理时列出相关联的考点比较恰当,这样有的放矢的帮助学生把握题型的应对技巧和策略,并以此考点展开相关的题型训练。endprint

2. 把握学生起点

由于不同的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能力上是有差异的,不同的班级在新授课时的进度和接受能力也是有差异的,不同的班级存在的薄弱知识点也不完全相同,学困生知识上的弱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单元复习课前,对自己所任教班级的水平、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学生的上课特点等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复习目标的设立时要尊重这些差异,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实施时则要有所侧重,有的放矢的调整。

如,前面所述《单元4自然界的水》的复习。有关物质的分类,一般是这样构建图示的:把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又分为氧化物、酸、碱、盐……。但“化合物又分为氧化物、酸、碱、盐”这一知识点是在第10单元才学习的,因此在单元4中不宜以这种分类方法延伸下去,而应该寻求另一种的分类方法让学生理解。恰好在单元4中,学生刚刚学习了化学式的书写与命名,所以笔者从化学式的命名特点对化合物进行分类(如图1),让学生对最近练习中出现的大量化学式及名称有了简明扼要,清晰深刻的记忆和整理。

3. 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

在进行复习课教学时,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学会把本单元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即构建知识网络)。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是多样的,思维导图是有效途径之一。

思维导图是帮助学习者用图形和联想进行思维的工具,是用文字将学习者的想法“画出来”,用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学习者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思维导图是一种归纳性很强的思维方式,在化学复习中很有用途[5]。它用直观形象的图示,以点与线把零散的知识进行系统的融合,使之条理化、网络化,形成知识体系,达到“联点成线,以线带面”的目的。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抓住一块,带动全盘”,让学生易学难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6]。

如何绘制思维导图?

其实,认真体会初三化学教材(人教版2012年修订版)的《单元小结》栏目,就已经出现了不同形式的思维导图的雏形,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种形式:

(1)表格式。把相关知识点通过表格形式做归纳或对比,如,教材P43《单元1小结》表一氧气,教材P124《单元6小结》表一、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表二、氧气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比较,等等。

(2)框架式。将隶属关系的知识点有序地连接起来构成网络,如,教材P90《单元4小结》2.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教材P66《单元3小结》,等等。

这些内容启示我们,绘制思维导图时,应该回归教材,不能空穴来风,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查阅教材并从教材中探寻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和规律的习惯。重视教材的《单元小结》栏目的应用和开拓就是回归教材的一种具体表现。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如下3个策略引导学生绘制出丰富多彩的思维导图:

(1)直接引用。如前所述的图2,就是含碳元素的纯净物间的相互转化和联系的思维导图,它直接取材于教材P124《单元6小结》的以CO2为核心构建的知识网络图。

(2)借鉴整合。如前所述的图1,就分别借鉴教材单元三、单元四的《单元小结》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整合创生的思维导图。

(3)迁移创新。《单元小结》的内容虽然采取了不同形式的知识归纳形式,但毕竟是简单的知识罗列,并不一定适合你的教学实际,并不一定适合学生的实际,此时需要教师在该基础上进行迁移创新。其实,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跳出这些框架,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绘制出形态各异、构思巧妙的思维导图[7]。

如,《单元2我们身边的空气》的复习。复习课前,笔者要求学生要填写好教材P43的《单元2小结》表格后,迁移创新地示范把这些基本知识绘制了一张五枝树状思维导图(如图3)。这幅图以氧气为生长主干,生长出“工业制法”、“ 实验室制法”、“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用途”五个支丫,把气体的制法、性质、用途全部构建在网络之中,有利于学生“攀枝摘果”。依样画葫芦的,学生在《单元6二氧化碳》的复习中,也就能顺利画出CO2的五枝树状思维导图(如图4)。如此类推,氢气、一氧化碳等气体的复习中,学生对于构建这种树状网络图便如探囊取物,唾手可得了。这样生动形象的思维导图势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又如,在《单元10酸和碱》的复习中,笔者用手掌式思维导图(如图5),右手掌归纳了酸的化学通性,然后启发学生利用左手掌画出碱的化学通性,依次类推,顺理成章地画出了盐的手掌式思维导图。但这样知识是割裂的。因此,到《单元11盐》的复习时,把酸、碱和盐的章节思维导图汇总成一张大的机器人式思维导图(如图6),从图可见,把指示剂、金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酸、碱和盐,循着短线间的两类物质能反应的原则,分别形成了机器人的头、身、手、脚,既谐趣清晰,又达到了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效果。

4. 深度解读教材选择合适的习题素材

习题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具体途径,习题教学是落实单元复习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在复习时,基于习题的合理应用则能起到减负增效的教学效果[8]。

习题教学的首要解决问题,就是选择合适的习题素材。在当前鱼龙混杂的教学辅导用书充斥着文化市场,教师能够对习题资源做出正确的判断、恰当的取舍和合理的运用尤其重要。教材中的栏目和课后习题,不仅是编者编写意图的反映,也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诠释,对教学具有很好的示范性和导向性作用。而且,细心品味近几年广州市的中考试题,都能直接或间接地找到教材中某些栏目或习题的“影子”。所以,教材无疑是最值得信赖的“样例”,单元复习中选择的习题素材立足教材、回归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 在选择习题之前,首先要研读课标、教材等文本,深入挖掘教材栏目和习题所蕴含的价值。其次是根据不同阶段的复习层次要求进行整合处理教材习题,使应用的习题更具基础性、典型性、针对性和综合性,从而达到复习教学的高效性。教材栏目和习题在单元复习教学中应用的策略一般可归纳为3种:式型转换、整合、迁移[8]。如,在《单元2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中,笔者就以教材P45的实验活动栏目中的图2-18为基点,编制了如下的习题:endprint

[习题示例]认真观察以下图示,回答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 ;

(2)装置B的现象是 ,装置C的现象是

,文字表达式为 ,装置D的现象是

,该现象说明燃烧生成了 ;

(3)分析上述B、C、D实验和观察到的现象,其中

和 是对比实验,该对比实验说明了

在该题的编制中,教师把不同的知识点在同一图示(来源于教材P46图7)进行考核,特别是第(3)问的设计,其实是融合了教材P34的讨论栏目(讨论: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里和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的考核,这样能有效将多个栏目内容在同一习题得以综合应用,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复习时要重视教材各类栏目整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他们自主复习时学会去整理归纳知识,使知识由点到面再向纵深整合应用的方向拓展。

总之,在单元复习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跳出题海,以教材的知识、方法和目标等为基点,精心自编、整合和改编教材的栏目或习题,从而开发、补充新的教材资源。这样才能真正凸显新课程理念,实现化学复习教学减负增效的目的[8]。

5. 编制合适的学案辅助

在单元复习中,是否一定要使用学案,笔者认为“只要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这其中除了编制合适的学案内容以外,还包括实际教学中使用学案的时机和尺度。

学案的编制不仅为学生的复习提供帮助,还可为学生的知识的构建穿针引线,提供可供参考的纽带。从形式上学案要避免书本知识的重复和过多的识记内容,应该在重难点突出的情况下尽可能简洁,内容不宜过多,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9]。

为了避免学案变成练习卷,要根据学习需要,认真考虑学案的栏目的设立。如,可以设立审视考点、梳理三基、互动感悟、指导小结、创新提升等栏目。审视考点一方面是对考试说明的解读和对知识点的细化,同时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有利于学生的查漏补缺;梳理三基是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可以采用习题训练法、实验回顾法、讨论归纳法、实验探究法;设置互动感悟的意图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消化基础知识,并运用知识进行解决问题,解法指导主要通过学生和教师的演练、归纳提升一类题目的解法,帮助学生对规律和方法的总结;根据需要可以设置创新提升,目的是在基础知识得到巩固的前提下,提供一些相关的有—定思考密度和强度的训练题进行能力提升。课后反馈主要提供针对性的练习进行课后巩固[9]。

为了避免单元复习课成为填写学案课,在编制学案过程中,需要整个备课组全体老师通力合作、集中集体的智慧,可以在讨论的基础上,确定学案需要重点涉及的知识点、采用的方法和习题的选择等等,并在此基础上构思学案。在学案的设计上要留有空间,一是留有思考的空间,对于知识的掌握要贯彻有效原则,切忌盲目追求高效而使得基础不够扎实,需要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思考过程;二是要学案上要留有一定的空白,给学生记录思考和解题过程、记录讨论结果、课后的补充等等。

最后,老师及时记录课堂教学反思,不断调整和完善学案,使学案焕发出积极上进的生命力。

三、结束语

在连续几年初三化学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复习方法不在于多,复习时间不在于长,关键是要得力、得法、行之有效。初三的单元复习课的作用不亚于总复习,单元复习课教学需要创新,需要与课改的目标相吻合,真正体现化学复习教学“宽基础、厚实践、重能力”的特点。教师们要在单元复习中多动脑,多下功夫,积极打造有效课堂,提高每个单元的复习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石敬珠. 高考化学复习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J]. 化学教学,2011,(10):56~58

[2] 梁晓康,廖锐星. 宏观把握微观掌握——利用思维导图上好化学复习课[J]. 化学教育,2008,(3):33~35

[3] 朱少祥. 初中化学复习备考阶段消除“双峰”现象的对策[J]. 化学教学,2009,(3):22~25

[4] 陈建华. 如何提高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J]. 化学教与学,2011,(12):61

[5] 王光荣,高世霞. 思维导图及其在化学复习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05,(11):52~53

[6] 周其昌. 再谈初中化学总复习 [J]. 化学教与学,2012,(5):29~30

[7] 欧群,李德前. 对化学复习课中使用思维导图的两点思考[J]. 化学教与学,2011,(8):9~10

[8] 吴方持. 刍议化学复习教学中应用教材习题的策略[J]. 化学教学,2010,(5):66~70

[9] 丁浩. 元素与化合物复习学案设计 [J]. 化学教学,2011,(9):36~38endprint

[习题示例]认真观察以下图示,回答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 ;

(2)装置B的现象是 ,装置C的现象是

,文字表达式为 ,装置D的现象是

,该现象说明燃烧生成了 ;

(3)分析上述B、C、D实验和观察到的现象,其中

和 是对比实验,该对比实验说明了

在该题的编制中,教师把不同的知识点在同一图示(来源于教材P46图7)进行考核,特别是第(3)问的设计,其实是融合了教材P34的讨论栏目(讨论: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里和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的考核,这样能有效将多个栏目内容在同一习题得以综合应用,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复习时要重视教材各类栏目整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他们自主复习时学会去整理归纳知识,使知识由点到面再向纵深整合应用的方向拓展。

总之,在单元复习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跳出题海,以教材的知识、方法和目标等为基点,精心自编、整合和改编教材的栏目或习题,从而开发、补充新的教材资源。这样才能真正凸显新课程理念,实现化学复习教学减负增效的目的[8]。

5. 编制合适的学案辅助

在单元复习中,是否一定要使用学案,笔者认为“只要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这其中除了编制合适的学案内容以外,还包括实际教学中使用学案的时机和尺度。

学案的编制不仅为学生的复习提供帮助,还可为学生的知识的构建穿针引线,提供可供参考的纽带。从形式上学案要避免书本知识的重复和过多的识记内容,应该在重难点突出的情况下尽可能简洁,内容不宜过多,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9]。

为了避免学案变成练习卷,要根据学习需要,认真考虑学案的栏目的设立。如,可以设立审视考点、梳理三基、互动感悟、指导小结、创新提升等栏目。审视考点一方面是对考试说明的解读和对知识点的细化,同时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有利于学生的查漏补缺;梳理三基是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可以采用习题训练法、实验回顾法、讨论归纳法、实验探究法;设置互动感悟的意图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消化基础知识,并运用知识进行解决问题,解法指导主要通过学生和教师的演练、归纳提升一类题目的解法,帮助学生对规律和方法的总结;根据需要可以设置创新提升,目的是在基础知识得到巩固的前提下,提供一些相关的有—定思考密度和强度的训练题进行能力提升。课后反馈主要提供针对性的练习进行课后巩固[9]。

为了避免单元复习课成为填写学案课,在编制学案过程中,需要整个备课组全体老师通力合作、集中集体的智慧,可以在讨论的基础上,确定学案需要重点涉及的知识点、采用的方法和习题的选择等等,并在此基础上构思学案。在学案的设计上要留有空间,一是留有思考的空间,对于知识的掌握要贯彻有效原则,切忌盲目追求高效而使得基础不够扎实,需要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思考过程;二是要学案上要留有一定的空白,给学生记录思考和解题过程、记录讨论结果、课后的补充等等。

最后,老师及时记录课堂教学反思,不断调整和完善学案,使学案焕发出积极上进的生命力。

三、结束语

在连续几年初三化学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复习方法不在于多,复习时间不在于长,关键是要得力、得法、行之有效。初三的单元复习课的作用不亚于总复习,单元复习课教学需要创新,需要与课改的目标相吻合,真正体现化学复习教学“宽基础、厚实践、重能力”的特点。教师们要在单元复习中多动脑,多下功夫,积极打造有效课堂,提高每个单元的复习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石敬珠. 高考化学复习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J]. 化学教学,2011,(10):56~58

[2] 梁晓康,廖锐星. 宏观把握微观掌握——利用思维导图上好化学复习课[J]. 化学教育,2008,(3):33~35

[3] 朱少祥. 初中化学复习备考阶段消除“双峰”现象的对策[J]. 化学教学,2009,(3):22~25

[4] 陈建华. 如何提高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J]. 化学教与学,2011,(12):61

[5] 王光荣,高世霞. 思维导图及其在化学复习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05,(11):52~53

[6] 周其昌. 再谈初中化学总复习 [J]. 化学教与学,2012,(5):29~30

[7] 欧群,李德前. 对化学复习课中使用思维导图的两点思考[J]. 化学教与学,2011,(8):9~10

[8] 吴方持. 刍议化学复习教学中应用教材习题的策略[J]. 化学教学,2010,(5):66~70

[9] 丁浩. 元素与化合物复习学案设计 [J]. 化学教学,2011,(9):36~38endprint

[习题示例]认真观察以下图示,回答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 ;

(2)装置B的现象是 ,装置C的现象是

,文字表达式为 ,装置D的现象是

,该现象说明燃烧生成了 ;

(3)分析上述B、C、D实验和观察到的现象,其中

和 是对比实验,该对比实验说明了

在该题的编制中,教师把不同的知识点在同一图示(来源于教材P46图7)进行考核,特别是第(3)问的设计,其实是融合了教材P34的讨论栏目(讨论: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里和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的考核,这样能有效将多个栏目内容在同一习题得以综合应用,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复习时要重视教材各类栏目整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他们自主复习时学会去整理归纳知识,使知识由点到面再向纵深整合应用的方向拓展。

总之,在单元复习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跳出题海,以教材的知识、方法和目标等为基点,精心自编、整合和改编教材的栏目或习题,从而开发、补充新的教材资源。这样才能真正凸显新课程理念,实现化学复习教学减负增效的目的[8]。

5. 编制合适的学案辅助

在单元复习中,是否一定要使用学案,笔者认为“只要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这其中除了编制合适的学案内容以外,还包括实际教学中使用学案的时机和尺度。

学案的编制不仅为学生的复习提供帮助,还可为学生的知识的构建穿针引线,提供可供参考的纽带。从形式上学案要避免书本知识的重复和过多的识记内容,应该在重难点突出的情况下尽可能简洁,内容不宜过多,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9]。

为了避免学案变成练习卷,要根据学习需要,认真考虑学案的栏目的设立。如,可以设立审视考点、梳理三基、互动感悟、指导小结、创新提升等栏目。审视考点一方面是对考试说明的解读和对知识点的细化,同时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有利于学生的查漏补缺;梳理三基是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可以采用习题训练法、实验回顾法、讨论归纳法、实验探究法;设置互动感悟的意图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消化基础知识,并运用知识进行解决问题,解法指导主要通过学生和教师的演练、归纳提升一类题目的解法,帮助学生对规律和方法的总结;根据需要可以设置创新提升,目的是在基础知识得到巩固的前提下,提供一些相关的有—定思考密度和强度的训练题进行能力提升。课后反馈主要提供针对性的练习进行课后巩固[9]。

为了避免单元复习课成为填写学案课,在编制学案过程中,需要整个备课组全体老师通力合作、集中集体的智慧,可以在讨论的基础上,确定学案需要重点涉及的知识点、采用的方法和习题的选择等等,并在此基础上构思学案。在学案的设计上要留有空间,一是留有思考的空间,对于知识的掌握要贯彻有效原则,切忌盲目追求高效而使得基础不够扎实,需要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思考过程;二是要学案上要留有一定的空白,给学生记录思考和解题过程、记录讨论结果、课后的补充等等。

最后,老师及时记录课堂教学反思,不断调整和完善学案,使学案焕发出积极上进的生命力。

三、结束语

在连续几年初三化学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复习方法不在于多,复习时间不在于长,关键是要得力、得法、行之有效。初三的单元复习课的作用不亚于总复习,单元复习课教学需要创新,需要与课改的目标相吻合,真正体现化学复习教学“宽基础、厚实践、重能力”的特点。教师们要在单元复习中多动脑,多下功夫,积极打造有效课堂,提高每个单元的复习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石敬珠. 高考化学复习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J]. 化学教学,2011,(10):56~58

[2] 梁晓康,廖锐星. 宏观把握微观掌握——利用思维导图上好化学复习课[J]. 化学教育,2008,(3):33~35

[3] 朱少祥. 初中化学复习备考阶段消除“双峰”现象的对策[J]. 化学教学,2009,(3):22~25

[4] 陈建华. 如何提高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J]. 化学教与学,2011,(12):61

[5] 王光荣,高世霞. 思维导图及其在化学复习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05,(11):52~53

[6] 周其昌. 再谈初中化学总复习 [J]. 化学教与学,2012,(5):29~30

[7] 欧群,李德前. 对化学复习课中使用思维导图的两点思考[J]. 化学教与学,2011,(8):9~10

[8] 吴方持. 刍议化学复习教学中应用教材习题的策略[J]. 化学教学,2010,(5):66~70

[9] 丁浩. 元素与化合物复习学案设计 [J]. 化学教学,2011,(9):36~38endprint

猜你喜欢

初三化学单元复习学案
《背影》导学案教学
乡愁导学案
小学语文单元复习的重要性分析
初三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关于初三化学合作学习策略的若干思考
“比例尺(一)”导学案
打破思维定势,创新单元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