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基层政府专利增长困局三对策
2014-09-26陈珺
陈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提出了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新目标,并将“创新驱动”作为新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动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工程,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同时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高技术化,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因此全面优化创新环境,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强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无疑成了当代中国经济换档升级、转型发展根本原动力。
在这个大环境下,基层政府通过专利资助、宣传引导等手段,激发了企业和社会的专利申请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企业的创新发展。2013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82.5万件,同比增长26.3%,同时国际专利申请总量更是以21516件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比2012年增长15.6%,增幅在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的国家中居首。
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国专利仍存在着全国发展不平衡、与国外专利水平差距大、关键技术领域亟待突破等诸多不足。
分析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困局就出在政府、中介机构和企业这三方的博弈上。初衷很好,政府资金资助引导,中介机构借智协助,企业鼓励研发,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但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低估了企业和中介机构的逐利心理,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严重缺乏专利意识,只关注眼前利益,往往将销售、订单、生产作为重点,根本无暇关心研发;中介机构正好又盯上了政府资助这块肥肉,利用政府积极引导,企业“积极”配合的契机,联合企业大量申请专利,而这些专利大多不是核心技术,使专利基本沦为摆设,很难进行成果转化。
要破解这个困局,我们就要充分认识和利用企业和中介机构的逐利心理。
一、增强企业的专利意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加强宣传培训。重点针对企业高层,通过培训班或实地走访等形式,请相关企业家现身说法,用依靠专利保护尝到甜头,不懂专利被动挨打、吃亏上当正反两方面的鲜活事例,让企业高层切实体会到利用专利技术可以“划片圈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谋划专利战略就是在谋划企业的发展未来,从而自上而下地增强整个企业的专利意识。
二是激励企业研发人员。鼓励政府和企业制定针对企业研发人员的激励机制,可以通过奖金、职位升迁、销售额比例提成的形式,将奖励落实到每个研发人员,双管齐下激励研发人员不断创新,在企业形成一种人人搞发明、人人搞创新的氛围;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创新思维,将优秀企业研发团队的经验、TRIZ等国际先进的创新方法进行推广,把创新活力从企业内部激发出来。
三是出台专利成果转化奖励办法。鼓励企业将专利成果进行产业化应用,对成果转化成效显著、产业化形成一定效益的企业进行奖励。奖励额度可以根据财政情况适当放大,达到让未获奖企业眼红的效果,但要注意效益规模与企业规模的差异化,切忌形成大企业大包大揽的奖励误区,将专利成果转化应用模式在企业固化。
四是整合经济激励政策。可以进一步将政府扶持企业的资金奖励、税收优惠等相关资源整合,对企业进行多指标统一考核认定,而专利成果转化应用情况作为一票否决指标,对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的企业,不论企业规模大小、效益高低,均作为政府政策重点关注的对象。
二、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合理设置资助引导政策
一是拓展中介机构服务。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在技术服务环节的优势作用,放手让中介机构介入企业的科研环节,使中介机构与企业形成紧密的良性互补关系,同时鼓励中介机构开展诸如专利代办、专利托管、专利培训、项目申报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
二是加强中介机构的管理。制定中介机构管理办法,不仅要鼓励中介机构大力发展,同时也要约束中介机构的无序竞争和欺骗经营。可以通过政府采购中介服务的形式,规范中介机构的服务方式和成效,对采购的中介机构服务进行考评和奖惩。
三是发展中介服务平台。一方面,政府可以组建一个创投基金,与专业的风投机构合作,同时转变观念,为风险资金留出足够的利润空间,充分发挥风投机构的积极性和专业性,解决专利成果转化的资金障碍;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与企业孵化器合作,将政府各项审批整合在孵化器中,为企业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解决专利成果转化的技术障碍。
四是推进其他形式的中介服务。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理论优势,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思路推进产学研结合。牢牢抓住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这个核心,把产学研结合的基点放在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上,放在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求上,运用市场经济机制,引导社会技术创新要素向产业持续创新链上聚焦。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校保卫处
责任编辑:宋英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