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文化对传统商业街区发展的影响

2014-09-26

城市观察 2014年5期
关键词:北京路步行街商业街

◎ 林 耿 马 璐 陈 洁

一、前言

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发展的名片,是商业和人流集聚的重要场所,其建筑所展示出来的历史传统、民俗和地域文化魅力,成为吸引消费者前往的重要拉力[1]。建筑作为一个本底层,是支撑产业的根基和文脉,不仅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具体的空间和场所”,还使产业处于这样一个氛围中[2]。建筑是展现城市空间特征的基本要素,它的个体形态和组合方式决定着空间的形象。建筑的公共性与地域性,使它在商业街的空间塑造与特色表达上尤为重要[3]。在宏观和微观尺度上,建筑塑造了商业街区的空间结构,富有变化的细密立面肌理形成多层次的景观,能够促进人们的消费[4]。在形态和风格上,建筑依赖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5],承载着地域文脉,展现出地域风貌和空间肌理组织[6]。建筑作为地域的符号,有现代风格、仿古风格或是在传统建筑中加入现代商业气息和审美文化[7],作为标志的建筑更对商业街有重要的视觉意义[3]。这些刻画着城市种种发展痕迹的建筑,以其特色的空间布局、民族符号和时代印记还原场所感[8],是诠释场所精神的重要媒介[9],建筑是构成步行商业街整体氛围和消费者地域印象的重要因素。

商业步行街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10],它的吸引力与其文化属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街区的文化品质可以通过建筑的内外环境烘托展示出来[11]。消费者对刺激的感知经验和商业步行街的品质、氛围决定了他们对某商业街区的总体印象。商业步行街的环境和消费者的情感会影响消费者对商业街区的选择,环境氛围是构成商业步行街的吸引力的重要因子,消费者通过产生对商业街区的整体印象感受此街区的魅力[1]。在影响消费者感知的诸多因素中,历史传统文化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国内著名商业步行街(如上海南京路、哈尔滨中央大街、武汉江汉路等)的传统建筑文化是历史留下的印记,也是城市文脉的组成部分[12]。消费者不仅消费商品,还消费符号和意义,消费文化激发消费者的想象和欲望[13]。在列斐伏尔所称的诗性消失的时代,消费者注重体验象征性和符号化的消费,也包括对建筑文化的消费。建筑文化是构成步行商业街活力的重要因素,是城市凝聚力的源泉[10],建筑除了具备居住、商业、办公等基本功能外,更多是满足消费者的非功能性需求[14]。一方面唤起本地消费者的城市记忆和认同感[15],感受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城市的本土特色[16],增加居民的自豪感和忠诚度;另一方面,建筑对外展现的风貌则有效反映了城市的文化品位[17],建筑底层清晰的空间划分[18]和连续步行区使外地消费者在商业步行街内感受到异时空的闲适生活气息[19],标志性建筑和遗产类建筑更是如此。通过满足消费者精神层次的需求,文化成为商业步行街持久繁荣的支撑力量[20],并且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有学者通过应用回归模型对建筑文化和消费者感知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步行商业街的建筑历史文化对消费者的惠顾意愿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而消费者的感知和印象在其中起着中介作用[1]。

目前很多城市大量的现代制造仿古建筑不能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反而使建筑成为“毫无历史感和场所感的道具和布景”[12]。特色建筑缺乏和谐的物质环境也会被埋没[21]。规划下的物体建筑多未从本质上沿袭城市文脉,使建筑肌理留下暧昧空间,看板建筑(藤森照信,1999)成为“假面街区”的一部分[22]。如何让建筑彰显其主体性,系统地成为步行商业街的积极元素,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及概念

(一)研究范围

选取北京路商业街区为研究对象,具体范围指以北京路为中心的两侧区域,北起越华路路,南达沿江路,东至仓边路及德政路,西接解放路,面积约2.1平方公里,包括整个北京街道,以及广卫街道、人民街道、珠光街道、光塔街道、大塘街道和大新街道的部分地区。

(二)研究概念

芒福德指出“每一时代都在它所创造的建筑上写下它的自传。”建筑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记载,是艺术,也是文化的体现。吴良镛认为,建筑作为一个体系的综合创造,对其文化的研究要寻“根”,并从多方面入手, 如文化继承性、生态环境观、人文环境观以及建筑的地区性等[23]。建筑文化主要指建筑在标志性景观、城市肌理、与人文活动关系等方面的内涵和风格。其中,标志性建筑是指在空间和文化意义上具有标志作用的建筑,延续传统同时承担一定的功能,建筑本身反映一段历史,同时在城市意象中,其作为一个符号化的印记,其名字所代表的意义远大于其所承担的用途,成为人们对一座城市感知与认知的标志。建筑肌理是指一定范围内建筑、道路、公共空间等不同要素在空间上的组合方式,这些结合形成不同密度、不同形式以及不同质地,产生不同的视觉特征,称之为一个区域的肌理[24]。齐康认为一个区域的肌理一旦形成,由它决定的物质价值、经济价值及文化价值就很难改变。也有学者认为城市的肌理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集体记忆。总的来说,建筑的肌理的形成涉及城人地之间的复杂关系。建筑的文化由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串联而成,建筑的文化价值也由在此生活的名人轶事得以升华和传承,其特殊的社会意义也成为建筑文化的核心,甚至成为城市文化的品牌与符号。

三、北京路街区的历史及建筑

(一)发展主题及建筑特色

北京路地处广州旧城中心,是城建之始所在地,也是千年不衰的繁华商业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北京路商业街的商业业态、产业功能、建筑形式都历经更替,大致经历以下四个阶段的形式。

传统商业街。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传统商业街发展阶段。北京路及其周边商业街的发展,以老字号(如三多轩、太平馆等)、老街区为特色。空间上沿主要街道两侧线性生长,店铺密集排布,建筑使用上出现“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的混合功能,表现为“沿街一层皮”的特征。该时期不仅商业街商贸氛围浓郁,一些特色专业街如高第街和西湖路灯光夜市在国内也很有影响,甚至成为改革开放的标志(图1)。

图1 北京路商业街区主题商业街

商业步行街。第二阶段是20世纪后期十年,为商业街步行化、现代百货业形成和专卖店涌现的阶段。这一阶段以北京路步行街改造为标志,形成以大型百货店为旗舰(如广州百货大厦、新大新百货公司等),大量专卖店为主体的商业街形态。建筑的利用更加多元化,骑楼与现代元素融合度更高,建筑的沿街面较为整齐,传统韵味浓厚,街巷肌理、空间尺度适宜人行。建筑风格烘托商业氛围,使得商业区的特色显现。步行化改造充分发挥利用骑楼的特点,提升了其功能及商业价值,也带动了周边与其直接相连的街巷的商业化。整个商贸区交织成为一个包含综合性商业街和专业性商业街的商业网络。

时尚消费中心。第三阶段是21世纪的初期十年,购物中心的兴起形成了以大型百货店与现代购物中心引领发展的格局。北京路由传统商业区走向休闲体验式消费的新兴商业中心,集中开发建设了一批时尚购物中心。广百百货、名盛广场及光明广场成为北京路商圈的三大主要商厦(图2),商业活动由“室外”转向“室内”,由“水平”转向“垂直”。集约式的商业业态使得步行街、专业店、专卖店的角色被弱化,成为背景。建筑更具现代性,骑楼和多层建筑交错,脱离了传统元素,同时在视觉上趋于平淡,建筑本身缺少记忆点,外立面的商业氛围浓厚,墙面大多被广告牌覆盖,整体统一性较差。

文化商贸旅游中心。第四阶段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至今,为北京路商业街区发展阶段。越秀区政府提出建设北京路广府文化商贸旅游区,并重点打造南越王宫博物馆、大佛寺、城隍庙、北京路步行街等十大标志性工程,建筑体现文化品位和旅游价值。北京路进入产业与文化融合的发展新阶段。

(二)经济与建筑文化

图2 北京路商业街区主题购物中心

从传统商业街到文化商贸中心,北京路的商业以大型商场与特色商业街相结合,具有鲜明的商业文化特征。一直以来都是最繁华的商业集散地,集中了大量的消费型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占主导地位,云集了大量的知名品牌。特别是在服装鞋帽和化妆品行业,国内外的许多品牌都希望进入北京路,并将其视为广州市场的标志性地段。

北京路对商家的吸引力体现在产业与文化两个方面。首先,其产业经济规模较大。北京路商业街区涉及七个街道,其面积、企业法人单位数、从业人员数、营业收入等指标分别占越秀区的24.4%、24.6%、23.2%和37.5%,整体经济发展规模和密度都较大(图3)。其次,其产业类型多元化,功能高度混合。北京路商业街区位处旧城中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种产业类型多样化,产业功能混合度①很高(图4)。从产业用地功能上分析,商业占24.62%,住宿餐饮占5.25%,文化占5.02%,居住占46.69%,在建占3.32%,其他占15.10%。其中,北部的北京路核心区,整体上产业功能混合度最高,表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

北京路及周边区域两千多年的建城史,使其不同于近现代发展起来的商业中心,并非高度纯化的商业功能,而是多元化功能塑造下浓郁的人文生活气息,构成其独具空间魅力的特质,其特有的建筑文化也塑造岭南的商业个性。

图3 北京路商业街区基本经济状况

图4 北京路商业街区的产业混合度

北京路的建筑文化主要体现在贯通古今融会中外的建筑特色,包括广州传统的骑楼建筑及与中外古典主义建筑,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价值、建筑多样性价值以及文化记忆价值。其留存下来的街区在规模、完整性、建筑肌理等方面相较原西关、东山地区都具有优势。北京路传统骑楼街多为小型店铺与住宅的结合,呈“下店上居”或“前店后居”的功能布局,其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当地区域气候的特点、重商的传统与中西合璧的社会背景,包括印度“外廊式”殖民建筑、地中海“柱廊”宗教建筑、欧洲“敞廊式”市场建筑与中国“檐廊式”店铺建筑、中国“干阑式”居住建筑的几种可能的融合结果。在建筑风格上实现了岭南传统文化和西方建筑文化的有机结合,这种文化元素的融合带给人们对环境与众不同的感知,北京路商业街区拥有历史遗址、饮食、建筑、艺术、时尚产业、生态、宗教、民俗等多元的文化元素,但相比于天河商圈的现代商业文化,上下九商圈的近代商业文化,北京路的产业文化主题更显模糊(图5)。近年来北京路步行街一带开发了一些历史文化遗址和现代购物中心业态,一方面使区域的文化和产业更加多元化,但另一方面也由于缺乏标志性的文化元素支撑和新文化形态的注入,使其难以如其他两个商圈一样具有鲜明的产业文化形象。同时新开发的一批有“室内步行街”之称的现代业态——购物中心,与传统的北京路步行街存在一定竞争。消费者购物出行的目的地不一定是步行街,也可能是多功能、舒适的大型商厦。

四、北京路街区建筑文化分析

(一)标志性建筑景观

骑楼。北京路街区的骑楼建筑是整个商业街区的基底。是岭南民居、经商传统的传承与中西文化融合的印记,很好地体现了广州开放、灵活的城市精神。

图5 广州市三大商圈产业与文化对比图

千年遗址。北京路自隋唐以来一直是广州城的中轴线,汇聚了千年古道、千年古楼、南越国宫署、西汉水闸、秦代造船工场和千年古寺大佛寺六个有千年以上历史的文物古迹。

广东省财政厅大楼。以广东省财厅为代表的北京路商圈内数十家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北京路的广东省财政厅大楼、文明路的广州市消防局旧址、文德北路的市立中山图书馆旧址、沿江中路中央银行旧址、教育路的药洲遗址和起义路的广州公社旧址等,都体现了独特的岭南文化风情。以省财厅为代表的古典风格建筑观赏价值很高,并在历史上继续发挥作用。

新大新与广百。新大新成立于1914年,开启了那个年代市民生活的新序曲——“逛公司”,是广州市原址经营百货历史最悠久的老字号百货。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新大新发展的顶峰,享誉全国,2006年被广百收购。现如今广百已成为广州的城市名片。广百与新大新都是广州老字号,在不同时代都是广州百货业的一面旗帜,是对广州厚重的经商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老电影院。北京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逐渐聚集了老广州大部分电影院,至八、九十年代,形成了“八院围城”的盛况,以永汉、新星、新华(今五月花)、南关、青宫等为代表的8家电影院,使得当时的北京路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时至今日,永汉和南关老电影院仍享有全城长者最丰富的关于电影的记忆。留存下来的电影院记录了昔日广州电影业的繁荣,也承载了老广州人的集体记忆。

图6 北京路商业街区历史文化遗址

此外,北京路内街大小马站一带有建于清代的古书院群,是广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象征之一。位于北京路南端的天字码头和接官亭遗址,更是见证了广州历史和社会的变迁。

(二)建筑肌理

北京路悠久的历史成就了丰富多样的建筑肌理,以宗教宗祠书院、竹筒屋、西式联排式住宅、骑楼、近代工业建筑、近代西式公共建筑六种形式为主。北京路、高第街、玉带濠等特色街道完整保留了骑楼的建筑风貌,高第街更是清晰再现了岭南传统民居的布局结构,虽然部分建筑已更多地被商业气息包裹,但其不同于一般商业圈的独特性依然在街巷的整体感受体验中得以显露(图7)。

建筑肌理是民居历史的再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人文生活状态,在现代的商业开发中将旧街区进行改造利用,赋予商业功能的做法备受追捧,使得其在众多商业区中脱颖而出。例如上海新天地的开发保留了石库门建筑的外观及街巷的肌理,使得历史底蕴、文化创意与商业活力相得益彰,成功地与其他成熟商圈的发展表现出差异化与特殊吸引力。因此建筑肌理是一个街区根植在最底层的文化蕴含,对商业经济的影响和引导是深远的。

图7 北京路商业街区的建筑肌理

(三)人文活动与建筑

北京路作为广州市千年不变的城市中轴线,淀积了历朝历代的文化资源,存留着珍贵的历史典故和名人事迹,成为整个商圈继续拓展、彰显特色的重要依托。

例如,曾经有许多近现代名人在此生活,其中位于文德南路的文德楼是周恩来与邓颖超当年的新婚居所,是一战后的华侨私宅,如今是“七十二家房客”租住的大杂院。还有包括以广州五羊传说及孙中山、叶剑英等人的旧居及其轶事,组成了北京路街区建筑与人文活动的核心,借助其在全国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了北京路的经济文化地位。

五、经济职能与文化职能关系中的建筑角色

(一)商业业态与建筑文化

北京路商贸业的繁荣离不开其一直以来的历史传统,而特色建筑是核心。北京路的商业以批发零售业所占比重最大,除了大型综合性百货,专卖店也是主要业态,但相对而言住宿餐饮业基础一般,旅游服务功能弱(图8)。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其特色建筑有一定关系,很多商业步行街在业态分布上受到建筑文化的引导,北京路的建筑以独栋建筑聚集而成,多个体商户,这影响了商业街多零售专卖店的业态分布。

(二)商业竞争力与建筑文化

图8 北京路商业街区主要行业年营业收入比重

全国知名商业步行街的策划均体现了鲜明的文化主旨,成功地将特色文化作为主线,将现代的商业和旅游活动融汇其中。例如,上海南京路和武汉江汉路步行街以近代租界的西方建筑景观为特色进行开发,苏州观前街突出了道文化和吴文化的内涵,南京夫子庙以传统科举和秦淮文化为基础进行建设。

广百作为零售业的主力及广州的老字号商场,建筑标识淡化,但经济实力依然显赫,广百的形象符号化,真正的吸引力并不来自建筑本身,其最核心的建筑文化使得资源要素与人气的集聚在建筑失去标志性后依然得以保持。北京路商业街区目前在规模及层次上介于天河城商业区及上下九商业区之间,吸引大量的年轻消费者和外地游客。未来的发展中,商业业态并不是最主要的差异,文化内涵和特色的彰显才是根本核心的竞争力。

(三)建筑与符号化

历史文化是商业空间的底蕴,商业空间则是文化氛围的外在延伸。建筑的存在记录的是一段历史、呈现的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是一种生活。

在建筑风格方面,北京路在很大比重上保留了骑楼的样式,实现了岭南传统文化和西方建筑文化的有机结合。北京路仿哥特式风格的科技书店,仿古典主义式风格的原文具批发部等建筑,都具有鲜明的地域个性。而特色与个性决定了商业发展之于其他地方之所长,有助于形成要素集聚的高地。

建筑承载城市记忆,展现城市性格。挖掘建筑更深层次的价值则发现,除了建筑美学价值、历史价值,建筑的文化记忆价值所产生的影响是更深远的。虽然在建筑外观与形式上并不具有感召力和代表性,但人们对建筑的认知已超越建筑本身,例如“新大新”与“广百”这两个名字的意义对于城市是不同寻常的,承载了当地的历史记忆,是广味、广州性格的集中体现。又如“骑楼铭刻着一个清末、一个民国,任何一栋高层建筑都比不上人们对骑楼的钟爱”。在对一个城市的感知与认知中,建筑成为一个载体和感情的依托,化身城市的文化符号与印迹。

但北京路商业街区的文化意涵在很大程度上并未被人们所接收到,随着建筑历史印迹的淡去,北京路发展的文化主题日渐模糊,建筑文化类型多样、层次丰富,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文化系统尚未被完全的引导和打造。建筑文化在经济职能与文化职能中的作用未能全面凸显。

六、结论

北京路是“广府文化之源,千年商都之核心”,以其为中心向东西延伸形成的商贸街区是广州自古以来商业发达的标志。虽然其产业发展的优势逐渐消减,但仍然是展现广州城市风貌与商贸文化的名片。可见,北京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不是依托经济规模来支撑,而是其长期沉淀的文化影响和城市象征意义。北京路商业街区实质上缺少诱导目标消费群的实质性内容,消费群体的认知存在形象固化、概念化和符号化倾向。

北京路商业街区的综合竞争力来源于其整体的品牌价值,而不是某种业态。其中,建筑文化对于整体品牌价值的形成做出贡献,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辅助性作用。北京路在华南地区乃至全国都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其品牌效应吸引着大量的商家和庞大的人流。目前北京路已经成为广州商业的峰值地价区,许多知名商家将进驻北京路视为自身实力的象征,愿意承担高额的租金,这种集聚进一步强化了北京路的品牌效应。在北京路商业街区竞争力的核心元素中,建筑文化是最重要之所在。当经济职能发展趋同时,应该全面焕发传统商业街区整个建筑文化体系的魅力,以激发其更强大的发展竞争力。

注释:

①产业混合度是指每个地块各种不同产业的混合程度,值越高表示混合程度越高。

[1]于茜虹.商业街的传统文化属性与魅力度关系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大学, 2011.

[2]李山石,刘家明.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街区提升改造研究——以南锣鼓巷为例[J].人文地理,2013,129(1):135-140.

[3]吴长福,基于地域特征的商业街空间塑造——上海真如兰溪路商业街的设计操作[J].建筑学报,2006,(1):19-21.

[4]张莉兰.旧城商业步行街区尺度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5]李鹏南.岭南商业步行街区设计中岭南水乡地域风貌的应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6]宋思蜀.关中地区传统文脉传承的探索——以西安曲江民俗商业街设计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7]丁绍莲,保继刚.传统商业街区风貌变迁的文化诠释——以中山市孙文西路为例[J].中国园林,2012,(1):53-56.

[8]李昊,邬齐.场所精神的诠释——泰安蒿里山地段步行文化商业街建筑设计[J].工业建筑,2010,40(3):149-152.

[9]诺伯舒兹 C.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台北:尚林出版社,1986.

[10]周波.浅析营造商业步行街活力的建筑设计与策略[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10.

[11]郑正.上海市多伦路商业文化休闲步行街区保护更新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 2003,147(5):34-40.

[12]陈昌生,任慧强,刘涛.商业融合文化本土孕育世界——武汉光谷世界城步行商业街设计[J].建筑学报,2006,(12):24-25.

[13]孙霄奕.消费文化影响下的商业步行街区设计研究[J].规划师,2007,23(8):27-30.

[14]唐孝祥,娄君侠.广州西关骑楼建筑的文化特色及其保护发展——以上下九骑楼商业街为考察对象[J].小城镇建设,2008,(1):80-83.

[15]黄成豪.上海市南京东路东段历史街区内建筑保护与更新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16]李迎盈.商业街开发建设与旧建筑再利用——以北京市部分商业街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 2008.

[17]林楠,王葵.传统商业街的文化性修复——北京东四北大街环境整治的设计与实践[J].建筑学报,2007(5): 23-26.

[18]黄剑.评重庆沙坪坝商业步行街的节点处理[J].建筑学报,2001,(3):37-39.

[19]丁承朴,卜菁华.文化观念与建筑形态探讨——绍兴府河商业街建筑创作谈[J].建筑学报,1989,(8):48-52.

[20]段玲芬.基于文脉的商业步行街空间形态设计——以重庆洪崖洞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 007.

[21]林耿,李燕.广州市特色商业区支撑系统要素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4):521-524.

[22]邹晓霞.商业街道表层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 2006.

[23]吴良镛.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J].华中建筑,1997,15.

[24]马琰.规划视角下的城市肌理研究初探[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猜你喜欢

北京路步行街商业街
特战演习之步行街区
浅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商业街区改造
“购买”快乐
李晶晶作品
试论金代北京路地区农耕区经济
关于商业街中的仿古建筑设计探讨以兰州中川小镇项目为例
宁夏
问路
特色商业街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基于BIM的北京路及周边地区城市规划微环境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