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2—2013年我国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研究进展与学科建设△

2014-09-26段金廒吴启南宿树兰郭盛严辉

中国现代中药 2014年9期
关键词:中药材药材中药

段金廒,吴启南,宿树兰,郭盛,严辉

(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 中药资源产业化与方剂创新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3)

专 论

2012—2013年我国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研究进展与学科建设△

段金廒*,吴启南,宿树兰,郭盛,严辉*

(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 中药资源产业化与方剂创新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3)

对2012—2013年我国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研究及学科建设进行归纳整理并报告,本文涉及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研究思路与方法、中药资源调查与研究、中药资源生产现状与GAP基地建设、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化学研究进展、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反映了本领域产-学-研-管理环节的学术成就与科技贡献,以期对中药与天然药物资源的资源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产业化发展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

中药资源;天然药物资源;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产业发展;人才培养

对2012—2013年我国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分析与讨论,内容包括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研究思路与方法、中药资源调查与研究、中药资源生产现状与GAP基地建设、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化学研究进展、资源综合利用与产业化、资源学科建设等方面,反映了本领域产-学-研-管理环节的学术成就与科技贡献,并探讨该学科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趋势,以期对中药与天然药物资源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

1 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研究思路与方法

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关系到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近2年来,中药资源领域代表性事件就是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的开展和推进工作。同时,相关领域的广大专家学者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和实践,推动了学科建设与产学研结合,致力于我国中药与天然药物资源研究思路与方法学探索。

黄璐琦等[1]在中药资源调查情况简报中指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从2009年开始筹备,2011—2012年先后分3批在全国22个省(区、市)启动了655个县的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共有8 000多名来自不同学科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业普查队,按照全国统一普查技术规范和进度要求,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外业实地调查,获得了大量普查基础数据。前期启动的10个省(区、市)已完成70%以上的普查试点任务。据统计,截至2013年5月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收集到资源调查样方套3万个,涉及药用物种9 000种,其中普查重点品种429种,采集标本47 665份、药材样品2 944份,拍摄药用植物形态及生态照片54万张,收集民间和民族传统医药知识500条。于2014年正式启动我国沿海六省的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辽宁省、广东省的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以及水生、耐盐特色中药资源的调查与合理利用研究。至此,全国已启动28个省(市、区)的中药资源普查工作。

黄璐琦等[2]根据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设计的过程,在明确普查目的和目标的基础上,按工作流程对普查任务进行了分解,指出各地中药资源组织管理、立地环境及中药资源分布、经济实力、技术水平、人员积极性及能动性等区域差异是本次普查技术规范设计中最大的难点,提出了中药资源普查技术方案制定中强制性和灵活性相结合、野外调查和市场调查相结合、计算机辅助和专家经验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并在分析影响普查质量的关键环节技术的基础上,提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技术规范框架,为本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提供了行动规范,将对我国中药资源调查和普查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规范和指引作用。

段金廒等[3-7]通过对银杏、当归、菊、薄荷、苦豆子,以及我国药用枣属和桑蚕等资源品种的研究与实践,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中药资源学与资源化学的学科概念与性质、内涵与外延、学科建立背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究方向与目标任务等。从广义上讲,中药资源与资源化学是一门揭示自然资源中对人类健康及其相关领域具有应用价值或潜在价值的资源性化学成分的性质、分布、积累与消长规律,并通过适宜技术集成以实现资源的合理生产与科学利用的综合性与应用性特色突出的基础学科,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药资源与资源化学的学科体系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学支撑。明确提出了中药资源化学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1)基于药用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研究资源生物体化学成分的种类与分布、合成途径、积累动态与生理生态的关系及其调控机制;(2)基于药材生产与加工过程研究资源性成分的生物转化、化学转化及其变化规律;(3)基于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角度研究药用资源中各类物质的可利用价值及其资源化过程;(4)基于资源产业化过程研究促进资源性化学成分利用效率的有效提升。

通过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研究与实施,形成了以当归为示范的多元功效物质基础的多指标评价技术体系,以确定适宜采收期和适宜生产区域布局;围绕药材初加工过程中“杀青”、“发汗”、“熏制”等共性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与实践[7],探讨其目的与意义、方法与原理、技术集成,以及对药材品质的影响等,以期为阐明药材初加工原理、制定规范合理的药材加工标准及其标准操作规程(SOP)提供借鉴;建立了大宗常用中药材品种的规范化种植基地,开展银杏叶等中药材品种的质量标准提升和资源综合利用研究等,为揭示中药资源生产与资源产业化过程相关科学问题、有效延伸中药资源经济产业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张永清等[8]介绍了微卫星和群体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其特点,阐述了微卫星在群体遗传学中对于居群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基因流分析和进化显著单元ESU的划分研究应用,探讨了微卫星引入群体遗传学在道地药材遗传成因、栽培起源和产地鉴别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为道地药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以区域特色中药资源为研究对象,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先进的调查技术,对水生药材资源调查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讨。针对当前缺少适宜于水生药材资源调查技术方法的现状,通过对水生生物资源调查相关文献的整理,如国家林业局《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2008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全国淡水生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2010年)等,并经中药资源学野外实践教学、暑期社会实践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探索实践与总结,初步建立适宜于水生药用生物调查资源的技术方案,为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水生类药材调查的技术规程确立提供了参考[9]。

陈士林等[10-11]对近20年中药鉴定学研究和应用的新技术、新方法进行了评述,并探讨了现代技术在鉴定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DNA条形码技术在鉴定没有背景信息的中药样品及在方法通用性、可数字化方面具有优势,应用前景广阔。此外,DNA条形码技术在生物物种鉴定与分类、珍稀濒危和贵重生物资源保护、海关贸易监控、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2]。

魏建和等[13]对我国中药材新品种选育、中药材新品种认证体系等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分析,并提出在建立种质评价基础之上,以“选择育种”为主要育种手段,以培育常规品种为主。开展人工栽培的无良种中药材的新品种选育研究,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选育的优良品种;开展中药材的杂交育种以及生物工程育种的探索等;开展品质性状遗传规律研究,建立符合药品特性的中药材品种选育技术方法和区域基地。创新性提出构建我国药用植物园体系,有机整合现有药用植物迁地保护机构和种质资源[14]。

肖小河等[15]提出道地药材品质辨识及其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研究策略,以道地药材品质评价方法和标准为突破口,从效入手,以效定质,以质论环,建立以“效-质-环”为研究路径的中药材道地性评价(道地药材品质生态学研究)思路和模式,以期为揭示影响道地药材品质形成的生态环境主导因子、建立道地药材临床合理应用剂量换算机制、阐明中药材道地性的现代科学内涵、解决制约道地药材生产发展与临床应用的关键问题提供研究基础。提出构建基于产区相对历史、产地生态适宜性、商品规格等级、组分黄金比例和生物效(毒)价的中药材品质数字化、一体化评价控制方法和指标体系(简称道地综合指数,DDI)。DDI指数有助于更全面、更客观、更有效地评价控制和保证中药材品质,有望发展成为真正具有中医药原创思想且行之有效的中药品质评价控制标准,同时对中药“品-质-性-效(毒)-用”一体化与临床合理用药等也将具有推动作用[16]。

段金廒等[17]针对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中废弃的植物根系、地上茎叶、药渣等造成的严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对中药废弃物的产生、分类及其特点论述的基础上,探索性提出了“三大利用策略”,即传统非药用部位多途径利用策略、中药材与中药饮片加工过程废弃物回收利用策略、中药资源深加工过程废弃物回收利用策略;提出“三类资源化模式”,即粗放低值资源化模式、转化增效资源化模式及精细高值资源化模式,以期为推动我国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引导和借鉴,为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领域推进和逐步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型循环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并进一步针对中药废弃物转化增效的资源化模式,从转化增效的实现途径、适宜技术体系、应用实践等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探讨[18],并编著出版《中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19]。段金廒等[20]在分析中药废弃物来源与主要化学组成的基础上,提出膜科学技术是中药废弃物资源化过程工艺设计的重要选择之一;并通过探讨膜分离及其集成技术用于中药废弃物有效组分资源化的原理、方法与应用实践,描述了膜技术在中药废弃物的提取、分离、浓缩、纯化工程集成技术中的应用前景,比较系统地论述了膜技术在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中的适宜性和可行性。

江曙等[21]以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为研究对象,应用中药学、化学、微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与方法,通过微生物转化促进中药废弃物中功能性物质、生物质能源、营养基质等资源性物质的转化与转移,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延伸资源经济产业链,实现物尽其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型循环经济产业的目的。

曾建国[22]提出在大健康产业与大中药开发背景下的中兽药发展机遇,拓展了中药资源开发利用,提升利用效率的资源化途径。龙兴超等[23]对中药行业的成本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近年来中药材价格的变化情况,以50个家种中药材品种和50个野生中药材品种为例,分别进行了数据汇总和统计。从原料药、中成药质量、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面,剖析中成药限价可能产生的衍生问题。提出“中成药价格可考虑放归市场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易瑞灶等[24]对海洋药物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向海洋索取动物蛋白、功能性食品和特殊活性物质,已成为世界沿海国家海洋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就目前现状探讨发展思路,为我国海洋药物的产业化开发提供有益借鉴。

2 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调查与研究

近年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在国家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中医科学院牵头并组织实施的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调查(试点)工作于2011年展开。围绕常用中药品种的资源背景、中药材的生产布局和基地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现状、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建设、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保护、民族民间医药经验的挖掘整理等专项工作展开,有效推动了各试点省份资源调查研究工作的布局与实施,其研究成果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中药资源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对海南万宁市黎族传统药用植物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进行民族植物学研究,结果表明[25],万宁市黎族草医传统使用的药用植物资源共有202种,隶属于80科171属。草本植物最多(81种,40.1%),其次为灌木(53种,26.2%)、乔木(36种,17.8%)和藤本(32种,15.8%)。内服疗法的使用频次最高(185次,59.7%),其次是冷敷疗法(72次,23.2%)、蒸熏疗法(29次,9.4%)。叶或枝叶的使用频次最高(143次,46.3%),其次是根或根茎(73次,23.6%)、全草或全株(56次,18.1%)。用于治疗感冒疾病、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等当地较为常见疾病的药用植物种类较多,分别为43种(21.3%)、38种(18.8%)和36种(17.8%)。

包玉梅等[26]对云南省大理州苍山马龙峰野生中药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实地调查表明马龙峰有31科44属47种野生药用植物,其中孢子植物4科4属4种,双子叶植物23科36属37种,单子叶植物4科6属6种;提出马龙峰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贮量较丰富,但部分种类受各种因素影响,贮量已经下降。

张辉等[26]在第四次全国中药野生资源普查之际,对吉林省敦化中部地区辖黄泥河镇、秋梨沟镇、翰章乡、沙河沿镇、大石头镇5个乡镇野生中药资源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5个乡镇共计国家重点普查品种25种,占国家重点普查品种的20.8%;吉林省重点普查品种19种,占省重点普查品种的11.8%;非重点普查品种39种。为合理开发利用当地中药资源提供了依据。

鲁滨等[28]通过对野外调查所采集到的标本进行整理,初步确定永登县共有药用植物104科272属398种,其中真菌类植物有15科16属20种,占总种数的5.02%;苔藓类植物有5科5属5种,占总种数的1.26%;蕨类植物3科4属5种,占总种数的1.26%;裸子植物有3科6属8种,占总种数的2.01%;被子植物78科241属360种,占总种数的90.45%。

王德立等[29]采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野生重点中药资源调查方法,对海南省三亚辖区的重点中药资源进行了调查,并参照《海南省重点中药材名录》,共确定三亚辖区分布重点药用植物69种,隶属43科。其中真菌类1科1种,蕨类植物3科3种,种子植物39科65种。野生药材38科63种,大面积栽培类药材5科6种。海南地方重点药材15种,隶属11个科。调查结果为今后开展中药材资源的合理开发、建立相应的保护机制、实现药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研究基础。

海南橡胶林林下有药用植物102科288属415种,其中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药用蕨类植物11科14属20种,药用被子植物90科273属394种;药用植物中全株可以入药的植物有331种,占79.8%,清热药种类最多,达到163种,占总数的39.3%[30]。海南橡胶林林下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林药一体化的种植模式,加大林下药用植物开发力度,促进南药产业发展。

对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为期近1年的持续调查,采用野外踏查和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获取相关资料,确定伊通县有野生药用植物66科202种,真菌类2科2种,共计220类药材;明确了伊通县储量较丰富的药材和珍稀濒危药材,为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31]。

通过调查研究拉萨市濒危藏药植物种类、含水率、生物量及资源量,确定拉萨市共有37种濒危藏药植物,隶属22科34属。大部分藏药植物地上部分的含水率大于地下部分的含水率,整株含水率最高的是马尿泡Przewalskiatangutica,为91.97%,最低的是梭砂贝母Fritillariadelavayi,仅为25.99%。粉枝莓Rubusbiflorus平均单株生物量最高,为1 830.480 g,冬虫夏草Cordycepssinensis最低,仅为0.291 g;羊齿天门冬Asparagusfilicinus的根冠比最大,为5.313,最小的是露蕊乌头Aconitumgymnandrum,为0.286。产量最高的是暗红小檗Berberisagricola,为18.000 kg·hm-2,最低的是伞梗虎耳草Saxifragapasumensis,仅为0.007 kg·hm-2。拉萨市濒危藏药材植物资源储藏量为15 683.697 t,暗红小檗储藏量最高,为7 690.230 t,占49.03%;伞梗虎耳草蕴藏量最小,为2.393 t,仅占0.015%[32]。

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33],摸清了内蒙古九峰山地区生态与药用植物资源现状。九峰山地区生态环境特殊,生态系统的主体为天然次森林,药用植物资源丰富,以高等植物为主,此次调查共记录药用植物75科279种,其中以菊科植物最多(25种),豆科次之(23种),蔷薇科第三(19种),毛茛科第四(18种),唇形科第五(16种),蓼科第六(12种),桔梗科第七(10种),禾本科与玄参科并列第八(各为8种)。这9科的药用植物种数为139种,占总药用植物种数的50%。药用植物比较集中的类群同时也是该地区生态植被占优势的类群,群落中各种植物的生长发育随着季节的演替而有规律地进行。

通过野外考察、标本采集、资料查阅整理及标本鉴定,对乌蒙山山脉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34],乌蒙山山脉共有药用植物272科1 189属3 184种(含变种和亚种),其中地衣植物8科9属13种、苔藓植物40科74属116种、蕨类植物45科108属358种、裸子植物10科22属37种、被子植物169科976属2 660种。

调查表明[35],安徽省分布有茜草属药用植物3种,皖北和皖中地区主要分布的是茜草Rubiacordifolia,另有少量东南茜草R.argyi分布,皖南和皖西大别山区主要分布的是东南茜草R.argyi,另有少量的金剑草R.alata。调查研究为该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对穿心莲种质资源进行调查、收集和整理,结果表明[36],目前穿心莲野生资源在我国的分布极其少见;栽培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福建、四川,其中广西和广东的栽培面积最大,云南仅有零星种植;同时获得了穿心莲不同居群的生态环境、生物学特性、栽培、产销和使用情况的信息;建议积极推广规范化种植栽培,加强穿心莲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开发利用。

张永清等[37]对全国各地驴的地方品种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了其分布区域、形态特征、生育特点等,为选育优良品种、实现规范化养殖、提高和稳定驴皮产量与质量、促进驴养殖业及阿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同时,提出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在对全国驴的种质资源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搜集保留种质,建立“中国驴种质资源基因库”,加强对地方优良驴种的保护和扩繁力度,维持驴基因生物多样性,优化育种工作,培育生长发育快、肉品与驴皮品质优良的品种,大幅度提高驴养殖效益,促进驴养殖与阿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钟国跃等[38]以《中国药典》、《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分册》、《藏药标准》及有关藏药专著文献为依据,对文献中收载的制剂,藏、青、甘、川、滇藏区藏医医疗机构使用的院内制剂,藏药制药企业实际生产的藏成药制剂等进行调查,对制剂处方中药材品种、基原及其标准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上述标准和专著中收载的439个制剂、所调查的40家藏医医疗机构和藏药制药企业反馈的711个医院制剂和藏成药制剂处方中使用的药材共约502个品种,使用制剂数在10个以上的药材品种约154个,绝大多数为藏药特有品种;约416个药材品种有基原的文献记载依据,包括植物药287个、动物药78个、矿物药51个,共涉及到基原植物94科261属643种(含种下等级),基原动物35科52属61种(含种下等级);中医与藏医交叉使用的药材品种约122个,约80%的藏药材品种均产自于青藏高原藏区;约293个药材品种在上述标准中有收载,除《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作为藏药材收载的8个品种外,绝大多数品种的标准仅有【性状】、【鉴别】或【检查】项。提出藏药标准工作应以常用藏药材品种为重点,特别应加强品种及其基原的调查整理、物质基础研究与民族医药术语的规范化整理工作等建议。

3 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生产现状及分析

3.1 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的生产与GAP建设现状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与中药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中药材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2年制订并发布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它是药材生产的正确道路。至2013年全国通过认证的有94家企业82个品种,其中2012—2013两年内认证通过24家17个品种。具体品种及认证信息见表1。

表1 2012—2013年期间通过认证的中药品种与GAP种植基地

刘超等[39]提出了中药材GAP认证的双轨制模式,将我国中药企业分为出口型企业和非出口型企业,针对于非出口型企业在保证其药材安全的前提下,采用梯度GAP认证,适当降低企业成本和认证费用,规范整个中药行业,提升中药材GAP的影响力。李永等[40]对中药材GAP实施10周年进行了回顾,认为中药材GAP的实施从源头上控制中药材的质量,大大提高了中药材的质量,为促进中药材更多更好地与国际接轨、进入国际市场、实现中药现代化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但是要真正实现中药现代化,将中药材打入国际市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中药材GAP实施10年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工作中需加以改进,做好中药材GAP工作,争取早日将中药材推向国际市场。

张尚智[41]对中国中药材GAP基地现状进行分析,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0年11月24日前发布的通过审查认证的10批中国中药材GAP检查公告为研究样本,进行了文献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有中药材GAP基地74个,涉及企业44家,分布于21省、118个县市,有种植区域约244个,种植药材品种52个。有3个及以上GAP种植区域的县5个,占中国总数的4.2%;种植药材品种5个以上的GAP基地有14个,占总数的26.9%;GAP种植区域及品种较多的企业有北京同仁堂药业、河南南阳张仲景中药材、四川雅安三九中药等。总结出中国中药材GAP种植现状:企业参与度低但实力强,GAP基地发展势头不强,基地分布区域零散、规模化程度低,药材种植面积小、品种单一等。

在杠板归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茶林-杠板归、灌丛-杠板归及乔木林-杠板归3种抚育模式,以及补种、施肥与轮采抚育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抚育模式下杠板归质量均符合标准规定,并可有效提高产量[42]。通过对武陵山片区中药材GAP认证与生物医药产业的研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43],建议加强中药材GAP种植基地建设,加强GAP、GMP、GSP 3种国家药品认证,重点建设国家地理标志中药材的GAP生产基地,加强扶贫攻坚规划中药材基地的GAP认证,保护与传承中药文化遗产,加快中药材品牌化建设步伐,发展少数民族医药与国家地理标志中药材的生物医药产业等,为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提供支撑。邓乔华等[44]根据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实施中药材规范化种植13年来所取得的经验,总结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过程中普遍存在的14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7个对策和建议,以期保证中药材基地GAP建设的健康发展和药品质量的安全。

3.2 优良种质资源研究

魏建和等[45]通过总结近10年来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和推广、新品种认证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新成绩,提出相关建议:亟待加快完成人工栽培中药材品种选育的全覆盖,尽快完成中药材新品种全国认证体系建立,建立全国或省级中药材新品种区试体系,探索生物技术在中药材育种领域的应用,开展品质性状遗传规律研究等。

利用AFLP标记对来自广西不同产地的18份草珊瑚(Sarcandraglabra)开展遗传多样性分析,采用NTSYS 软件进行聚类和主坐标分析,结果表明[46],从64对AFL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8对用于扩增,共获得319条清晰可辨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51条,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78.68%。聚类和主坐标分析表明广西草珊瑚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存在一定的多样性,但遗传相似性系数较大(0.630 3~0.836 6),遗传距离较近。因此,广西草珊瑚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偏低,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对草珊瑚资源进行合理保护。

吴茱萸栽培种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表明[47],贵州省吴茱萸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比江西省石虎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丰富;贵州省石虎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吴茱萸药材3个基原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吴茱萸、石虎和疏毛吴茱萸;不同产地及不同种群群体分化程度都较大,尤其是不同产地居群间达到了0.816 4,不同品种群间的Gst为0.689 8,而基因流的计算结果刚好相反,不同产地居群Nm小于不同种群,但是两者的基因流都较弱,可能与吴茱萸的繁殖方式多为扦插繁殖有关,同时生长环境的条件也有一定影响。

吴茱萸种质资源ITS2 DNA条形码实验结果发现,ITS2序列长度均为220 bp,共产生了17个单核苷酸(SNP)变异位点,占序列总长的7.73%,其中特异性位点7个。石虎与吴茱萸的种间遗传距离最近为0.036,疏毛吴茱萸与石虎的种间遗传距离最远为0.039。基原物种与楝叶吴茱萸的K2-P距离分布在0.042~0.067,疏毛吴茱萸与楝叶吴茱萸遗传距离最远,吴茱萸与楝叶吴茱萸遗传距离最近。

应用RNA测序技术对机械伤害后的白木香木质部转录组进行测序,研究其基因表达谱,挖掘其功能基因。研究共获得40 295条表达序列标签,平均长度305 bp。经序列合并拼接获得22 095条单基因簇。通过核苷酸和蛋白质序列等方面的同源性分析,表明其中61.6%与其他生物的已知基因具有不同程度的同源性。通过功能分类研究和代谢途径分析获得参与沉香倍半萜合成的序列26条。这些基因的发现为研究沉香倍半萜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及伤害诱导沉香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48]。

对国产沉香原植物白木香Aquilariasinensis查尔酮合酶(chalcone synthase,CHS)基因AsCHS1编码区进行克隆,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分析。序列分析表明[49],所克隆的AsCHS1基因编码区开放阅读框长为1 194 bp,编码397个氨基酸残基。qRT-PCR实验证明该基因表达量在伤害后12 h最大,说明该基因能够在早期响应伤害胁迫。

4 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化学研究进展

对于中药材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不同加工方式等影响药材品质的研究较为活跃,两年间发表相关论文400余篇。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4.1 生态环境与药材品质的形成

曾燕等[50]分析了药用植物生长过程中主要的环境因子对药用植物皂苷类资源性化学成分的影响。分别从药材产地、药材采收期、光照和温度、栽培措施几个方面说明各个环境因子对药用植物皂苷成分的影响,分析其中的机制,寻找相关因子对药用植物皂苷成分影响的理论依据。药用植物产地、采收季节、生长年限、生长过程中的光照和温度及其栽培中的水肥管理等因素对药用植物皂苷成分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优质药材的生产需考虑其栽培适宜区,确定合理的采收时间,同时在栽培过程中科学的栽培措施是提高药材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的有效手段。对药用植物采取适当的短期胁迫是优化栽培条件,提高药材质量的好方法。

从土壤因子、气候因子、灌溉水因子和大气因子对药材品质的影响概述生态环境要素与药材质量的相关性,研究表明[51],川芎中阿魏酸含量与产地年均温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多糖含量与产地海拔高度有显著负相关关系,为中药品质研究和中药GAP基地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杨利民等[52]综述了目前有关中药材道地性理论,药效成分形成理论及其生态环境、遗传特性、采收加工技术等对中药材质量的影响和控制技术等研究进展。指出认识以次生代谢产物为主体的药效成分的形成积累规律及其生态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是实现药材质量控制的重要基础,也是目前药材质量控制技术研究的瓶颈。为此,从多学科的视角开展药材质量形成、积累、变化的基础理论研究,通过认识规律阐明机制,推动药材生产中质量控制技术的创新,实现药材质量安全、可控、稳定、一致的目的。

4.2 药材适宜采收期资源性化学成分消长动态

段金廒等[7]运用中药资源化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通过对当归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的系统评价,建立了客观表征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物候关系对药材品质形成与药用部位生物产量相互关联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式。首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基于中药资源化学的理论思想和研究方法,从药材生产过程中的时、空关系与物质动态积累规律诸方面探讨并建立客观评价和确定药材适宜采收期的方法学,以期对我国中药材的规范化生产、保障药材的质量与产量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学支撑。

研究表明[53],博落回根、叶、果的最佳采收期分别为5月下旬、6月及8月下旬至9月上旬,从综合利用资源的角度出发,可在采集叶、果后再采收根。除博落回根外,不同干燥方式处理的博落回叶、果中各指标成分的含量无明显差异。博落回根、叶、果的最佳产地初加工工艺流程:最佳或适宜采收期采摘→净选→清洗或擦净→根、果荚45~65 ℃烘干、晒干,叶45 ℃烘干、阴干、晒干。

在金银花不同的发育时期、采收时间,采集不同部位的样品,测定其生长指标、产量和绿原酸、木犀草苷量,结果表明[54],金银花不同采收期和忍冬不同采收部位的各项生长指标、产量和绿原酸、木犀草苷量差异显著。金银花宜在“二白”至“大白”期采摘;第一茬花产量高、质量好,其次为第二茬花;忍冬枝叶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量较高,可以进行有效成分提取和综合利用。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确定青蒿中黄酮类和酚酸类化学成分的最佳提取条件,采用UV法,测定不同采收期青蒿中黄酮和酚酸类动态含量变化,结果表明[55],不同采收期青蒿黄酮和酚酸类含量呈现规律性变化,即营养期>初花期>结实期>盛花期。可见,以黄酮类和酚酸类化学成分作为青蒿药材质量的指标性成分,则青蒿药材最佳采收期应为营养期,该结果为青蒿药材采收期的确定和质量评价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不同采收期金莲花3种碳苷黄酮成分的动态变化,发现其不同时期含量存在差异,均以开花后3~6 d为最高[56],确立金莲花的最佳采收期为开花后3~6 d,为金莲花取得最大药用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考察不同采收期东北铁线莲药材中灵仙新苷(Clematichinenoside AR)含量,研究其动态含量变化和最佳采收期,结果表明[57],灵仙新苷以8月下旬到9月中旬的含量最高,确定东北铁线莲药材的最佳采收期为8月下旬到9月中旬。

采用RP-HPLC测定不同采收期的江西新干和樟树两个道地产区枳壳药材中活性成分(柚皮苷、新橙皮苷、辛弗林、川陈皮素、桔皮素、水合橘皮内酯、橘皮内酯、马尔敏和葡萄内酯)的含量,结果表明[58],枳壳药材中活性成分的含量随采收期的推延总体呈下降趋势,明确江枳壳在大暑前后采收为最佳。

通过测定不同采收期的薄荷中橙皮苷、香叶木苷、香蜂草苷、蒙花苷4个黄酮苷类化学成分的含量,观察其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59],橙皮苷、香蜂草苷、蒙花苷的含量在7月下旬、9月中旬较高,香叶木苷则在7月上旬、9月下旬较高。

研究表明[60],茅苍术药材中苍术素的含量在10月达到最高,1月最低;而β-桉叶醇的含量在11月最高,6月最低;确定湖北英山地区的茅苍术药材的最佳采收期初步确定为11月。研究发现[61],菝葜根茎中总黄酮含量11月中旬以前明显低于11月中旬以后;10—11月初随着生育期延长,菝葜根茎中总黄酮含量略有下降,11月份以后菝葜根茎中总黄酮含量不断积累,至12月底菝葜进入休眠期后菝葜根茎中总黄酮的含量最高,达(3.0%±0.1%)。菝葜根茎药材中落新妇苷和黄杞苷的总含量大于0.10%,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的规定,在12月底含量达到最大值。因此,菝葜药材的最佳采收期应为菝葜地上部位落叶枯萎、根茎进入越冬休眠期后。

4.3 药材加工过程与药材品质形成

药材初加工是药材生产与品质形成的重要环节,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经验积累形成了独具特色、内容丰富的加工方法和技术体系。干燥是采收后中药材加工过程的最关键环节,是影响中药材质量和经济价值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及其机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段金廒等[7]对药材初加工环节中的“发汗”方法进行论述,部分根及根茎类、皮类、菌核等药材在干燥加工过程中采用的独特处理方法,既有利于药用部位内部水分向外分布易于干燥,同时又调节和促进着生物组织中的酶系统与微生物群落活力,启动或加速了初生/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转化与化学转化过程,直接影响着药材品质的形成。对药材初加工“发汗”方法形成的历史源流、目的与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这一独特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酶活变化及其物质转化机制等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阐明药材初加工“发汗”原理、合理地制定药材初加工技术标准及其SOP提供科学依据。

周铜水等[62]选用丹参Salviamultirrhiza和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探索性研究工作,结果发现丹参的主要水溶性活性成分丹酚酸B是在干燥过程中大量形成的,在新鲜药材中含量甚微,即丹酚酸B是一个采后干燥过程的产物,而非栽培期该植物原始积累的成分。进一步研究表明不仅是丹酚酸B,所有其他丹酚酸类成分也是在干燥过程中伴随着丹酚酸B的大量形成而产生的。丹参酮IIA和隐丹参酮等丹参酮类成分在新鲜根中有较大含量的积累,但在干燥过程中也增加近一倍以上。这些成分在干燥过程中都呈现倒“V”字形的含量变化曲线,即在干燥过程的早期迅速增加,随干燥时间的延长而逐步下降,增长曲线中丹酚酸B等成分的含量与样品水分呈明显负相关。黄芩药材中黄芩苷及4种黄酮总量在干燥过程中也呈倒“V”字形变化,在干燥初始阶段这些成分的含量可增加1倍以上。可见,采收后干燥早期过程可诱导丹参、黄芩等根类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大量形成。

陈随清等[63]以梓醇、毛蕊花糖苷、总多糖、氨基酸、浸出物等的含量为指标,对怀地黄加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梓醇、毛蕊花糖苷、总多糖含量变化较大,梓醇0.47%~2.42%、毛蕊花糖苷0.023%~0.050%、总糖6.94%~21.81%,而氨基酸、醇溶性浸出物和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变化较小,氨基酸2.66%~3.62%、95%乙醇浸出物4.21%~6.66%、水溶性浸出物74.14%~80.83%。

采用阴干、晒干、低温干燥法及高温快速干燥法加工处理淫羊藿药材,对加工后的药材分别采用常温贮藏、常温避光贮藏及冷藏(温度4~6 ℃,相对湿度45%~55%)方法,分别贮藏0、1、2、4、6、9、12、15、18、21、24个月,采用HPLC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其中淫羊藿苷和总黄酮。结果表明,淫羊藿药材的产地加工方法应以140~180 ℃快速鼓风干燥法为宜,淫羊藿苷含有量较传统的阴干或晒干法提高2~15倍。从活性成分的含量损失、药材外观色泽变化及节约生产成本综合考虑,淫羊藿药材以常温避光贮藏不超过18个月为宜[64]。

5 植物化学分类学及亲缘学研究

在对甘草属植物化学成分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建立了甘草化合物数据库,并利用该库对化学成分重新分类,对各类化合物的分布和药用甘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统计。结果显示[65],至今甘草属植物共报道化合物422个,按结构可以分为黄酮类、香豆素类、三萜皂苷和苷元类、二苯乙烯类4大类,以及少量其他类型化合物。目前从乌拉尔甘草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共170个,光果甘草中共134个,胀果甘草中共52 个,云南甘草中共31个。增加了“二苯乙烯类”的分类类别,并将“二苄甲烷型”归为查尔酮。

以美洲大蠊(蟑螂)的体内次生代谢物进行研究,通过分离提取、结构表征和对其抗菌活性的测定,集中揭示了昆虫化学与植物化学之间的生态学相关的信息,阐明植物和昆虫在自然条件下得以共同进化的原理,研究结果证明[66],昆虫与植物次生代谢物在生态和生物活性上既具有部分作用或反作用关系,又有与其各自生命活动相关而产生的独特活性物质的修饰表达和衍生的新化合物,然而化学分类学应用于昆虫分类仍在探索之中。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24种1变种茶科柃属植物28份样品的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并以各样品中色谱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对柃属植物的特征化学成分进行标记,最终统计到23个特征色谱峰用于化学分类研究。结果显示,柃属植物色谱峰在种内稳定出现,在种间则呈现多样性,可用于物种的鉴别。采用UPGMA法和NJ法对色谱峰进行聚类分析,并根据两种聚类树型图讨论了化学成分的分类学意义[67]。

6 中药资源学科建设发展

6.1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系列教材编写与出版

2008年7月13日在贵州凯里举行“2008海峡两岸CSNR全国第八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期间,正式成立了“中药资源教育研究会”,其中共有包括中医药院校、综合性大学、农业大学等在内的43所院校,以促进中药资源学科及其相关课程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在大会上,理事长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提出“编写一套适合于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系列教材”的建议,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赞同。由南京中医药大学段金廒教授任总主编的《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系列规划教材已编写完成并出版,共有12门课程,分别为《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生理生态学》、《药用植物栽培学》、《中药生物技术》、《中药资源化学》、《植物化学分类学》、《中药分析学》、《中药材加工与养护学》、《中药材商品学》、《中药资源综合利用与产品开发》、《本草学》。

6.2 中药资源学教学与改革

为了适应国家和经济社会对农科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要求,开展了基于协调模式的中药资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在分析以往的实践教学体系存在弊端基础上[68],提出了协同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包括资源协同、专业协同和岗位协同,并对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阐述,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业综合训练、设计创新训练。为高等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带来一些启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丁常宏等[69]提出了《中药资源学》教材改革的几点建议: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强调中药资源的综合利用;充实丰富中药资源调查、中药开发利用评价、中药种质资源、生物技术在中药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并引入最新的研究进展;药用植物标本的采集、中药资源分布等内容有所删减,对中药资源化学等内容应有所保留。

何先元[70]统计了《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收载的中药资源的基本情况,分析了《中国药典》对中药发展的现实意义,探讨了《中国药典》对中药资源教学的指导作用,总结了利用《中国药典》提高中药资源教学质量的方法,并对人才培养和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中药资源学课程理论体系中蕴藏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因此,在中药资源学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理论知识,适时向学生阐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提高中药资源学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活学活用”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71]。在中药资源学教学中,在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哲学的观点,并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去解释、阐述中药资源学内容,不但可使学生快速地了解和掌握其中的奥秘,还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规律。

针对网络直观生动和方便快捷的实用特点,利用网络交互教学模式[72],以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为研究对象,对现有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建立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网络交互教学模式支撑平台。

此外,尚有学者提出了以促进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为宗旨的“自主创新学习”模式的教学改革与探索[73]。

综上表明,随着中药资源作为国家战略资源地位的确定,以及以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为原料的资源产业链日益延伸,中药资源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生物医药行业的地位日益凸显,国内外消费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牵引将有利于中药资源领域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产业化发展,有利于中药资源的合理采收、加工与深度开发利用,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节约资源,促进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黄璐琦,陆建伟,郭兰萍,等.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外业调查情况简报[J].中国现代中药,2013,15(7):535-537.

[2] 郭兰萍,陆建伟,张小波,等.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制定[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7):937-941.

[3] 段金廒,吴启南,宿树兰,等.中药资源化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J].中草药,2012,43(7):1523-1530.

[4] Hanqing Wang,Sheng Guo,Jin-ao Duan.Comparative analysis of quinolizidine alkaloids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Sophora alopecuroides seeds by UPLC-MS/MS [J].J Pharm Biomed Anal,2012,67-68: 16-21.

[5] 宿树兰,段金廒,欧阳臻,等.我国桑属(Morus L.)药用植物资源化学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2,14(7):1-7.

[6] 郭盛,段金廒,唐于平,等.中国枣属药用植物资源化学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2,14(7):20-24.

[7] 段金廒,宿树兰,严辉,等.药材初加工“发汗”过程及其酶促反应与化学转化机制探讨[J].中草药,2013,44(10):1219-1225.

[8] 张文婧,张永清,袁庆军,等.微卫星在道地药材群体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4):4232-4237.

[9] 严辉,周荣汉.水生药材资源调查的理论和实践探讨[J].中国现代中药,2012,14(12):1-3.

[10] 陈士林,郭宝林,张贵君,等.中药鉴定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8):1043-1055.

[11] 陈士林,姚辉,韩建萍,等.中药材 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指导原则[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141-148.

[12] 陈士林,庞晓慧,罗焜,等.生物资源的DNA条形码技术[J].生命科学,2013,25(5):458-466.

[13] 杨成民,魏建和,隋春,等.我国中药材新品种选育进展与建议[J].中国现代中药,2013,15(9):727-737.

[14] 李标,魏建和,王文全,等.推进国家药用植物园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现代中药,2013,15(9):721-726.

[15] 鄢丹,王伽伯,李俊贤,等.论道地药材品质辨识及其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研究策略[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7):2672-2675.

[16] 肖小河,王伽伯,鄢丹,等.“道地综合指数”的构建及其应用价值[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1):1513-1516

[17] 段金廒,宿树兰,郭 盛,等.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废弃物的产生及其利用策略与资源化模式[J].中草药,2013,44(20):2787-2797.

[18] 段金廒,宿树兰,郭盛,等.中药废弃物的转化增效资源化模式及其研究与实践[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3):3991-3996.

[19] 段金廒.中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20] 朱华旭,段金廒,郭立玮,等.基于膜科学技术的中药废弃物资源化原理及其应用实践[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9):1728-1732.

[21] 江曙,刘培,段金廒,等.基于微生物转化的中药废弃物利用价值提升策略探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6(6):1210-1216.

[22] 曾建国.兽用中药资源与现代中兽药创制[J].中国家禽,2012,34(20):37-38.

[23] 龙兴超,黄璐琦,蒋尔国,等.对中成药价格放归市场经济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3):397-401.

[24] 孙继鹏,易瑞灶,吴皓,等.海洋药物的研发现状及发展思路[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3):7-13.

[25] 郑希龙,戴好富,刘寿柏,等.海南黎族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以万宁市黎族为例[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3,(4):20-23.

[26] 包玉梅,张丽梅.苍山马龙峰中药资源调查与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3):111-113.

[27] 贾静,宋利,唐珊,等.敦化市中部地区野生中药资源调查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3,33(9):922-924.

[28] 鲁滨.甘肃省永登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及保护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29] 王德立,朱平,崔杰,等.海南省三亚辖区重点中药资源现状[J].中国现代中药,2013,15(8):662-667.

[30] 王纪坤,兰国玉,陈帮乾,等.海南橡胶林林下药用植物资源调查[J].南方农业学报,2013,44(3):391-396.

[31] 王哲,姜大成,朱建勋,等.吉林省伊通县中药资源调查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3,33(1):63-65.

[32] 卢杰,兰小中.拉萨市珍稀濒危藏药植物资源调查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127-133.

[33] 吕丽娟,王振旺,张春红,等.内蒙古九峰山地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J].中国现代中药,2013,15(9):760-762.

[34] 任明波,刘翔,林茂祥,等.乌蒙山山脉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28(2):141-143.

[35] 高晓明,杨启清,方成武,等.安徽茜草属植物种质资源调查[J].中国现代中药,2014,16(5):391-394.

[36] 邵艳华,王建刚,吴向维,等.穿心莲种质资源调查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13,15(2):112-117.

[37] 胡晶红,张永清,丁代兄.我国阿胶原料动物驴的种质资源概况[J].中国现代中药,2013,15(5):388-393.

[38] 钟国跃,周福成,石上梅,等.藏药材常用品种及质量标准现状调查分析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6):2349-2355.

[39] 刘超,施海燕,孙国君,等.中药材GAP认证双轨制模式[G].北京:2012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2012:451-455.

[40] 李永,陆华圣,段琼辉,等.中药材GAP十年回顾[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3,27(1):8-9.

[41] 张尚智.对中国中药材GAP基地现状的文献学分析[J].农学学报2012,2(03):65-70.

[42] 谭济苍,刘青,罗天军,等.苗药杠板归野生资源抚育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13,15(3):207-210.

[43] 孙志国,钟儒刚,刘之杨,等.武陵山片区中药材规范化栽培(GAP) 现状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13,25(5):142-145.

[44] 邓乔华,黄勇,徐友阳,等.中药材GAP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3,27(6):3-6.

[45] 杨成民,魏建和,隋春,等.我国中药材新品种选育进展与建议[J].中国现代中药,2013,15(9):727-737.

[46] 唐美琼,韦荣昌,姚绍嫦,等.广西草珊瑚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J].中草药,2012,43(7):1398-1402.

[47] 吴波.吴茱萸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抗旱生理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

[48] 张争,高志晖,魏建和,等.三年生白木香机械伤害转录组学研究[J].药学学报,2012,47(8):1106-1110.

[49] 汪孟曦,李文兰,张争,等.白木香查尔酮合酶(AsCHS1)基因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149-152.

[50] 曾燕,郭兰萍,杨光,等.环境生态因子对药用植物皂苷成分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7):313-318.

[51] 银玲,彭月,刘荣,等.产地生态环境要素与中药品质相关性研究[J].中药与临床,2012,3(6):9-14.

[52] 杨利民,张永刚,林红梅,等.中药材质量形成理论与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2,34(2) :119-124,129.

[53] 吴周威,程辟,刘秀斌,等.博落回药材采收及初加工工艺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13,15(10):860-864.

[54] 张燕,王文全,郭兰萍,等.不同采收期金银花的产量和质量研究[J].中草药,2013,44(18):2611-2614.

[55] 张玲,秦绪文,李晋,等.不同采收期青蒿黄酮和酚酸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1):11-14.

[56] 南敏伦,赵昱玮,司学玲,等.不同采收期金莲花中3种碳苷黄酮成分动态变化[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4):118-120.

[57] 史记,管越,周洋,等.不同采收期东北铁线莲药材中灵仙新苷的含量变化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3,32(1):48-51.

[58] 李正红,陈海芳,骆利平,等.江枳壳不同采收期活性成分HPLC含量测定[J].中药材,2013,36(1):28-31.

[59] 徐晶晶,徐超,刘斌,等.不同采收期薄荷中4个黄酮苷的含量测定[J].药物分析杂志,2013,33(12):2077-2081.

[60] 陈佳,刘欣,刘合刚.湖北英山茅苍术药材最佳采收期的研究[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4):32-33.

[61] 李凤娟,周日宝,刘湘丹,等.不同采收期菝葜中黄酮类成分含量动态变化的研究[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11):38-41.

[62] 周铜水,周荣汉.采后干燥过程对中药材质量的重要影响及其生物学机制[G].兰州:2012海峡两岸暨CSNR全国第10届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175.

[63] 张飞,陈随清,冯卫生.怀地黄加工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G].海口:中药与天然药高峰论坛暨第十二届全国中药及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278-282.

[64] 徐文芬,何顺志,王悦云,等.不同产地加工与贮藏方法对淫羊藿药材中淫羊藿苷及总黄酮的影响[J].中成药,2012,34(8):1556-1559.

[65] 向诚,乔雪,叶敏,等.利用数据库对甘草属植物化学成分的分类和分布分析[J].药学学报,2012,47(8):1023-1030.

[66] 尹卫平,姜亚玲,李鹏飞,等.昆虫美洲大蠊天然产物的研究及其化学分类学意义[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5):101-105.

[67] 石祥刚,李成仁,李凯凯,等.应用HPLC色谱技术进行柃属植物化学分类学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3(2):101-107.

[68] 毕建杰,祝丽香,张明忠,等.基于协同模式的中药资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方法[J].实验室科学,2013,16(1):159-162.

[69] 丁常宏,王振月,马微微,等.《中药资源学》教材建设与改革[J].林区教学,2012,(178):15-16.

[70] 何先元.浅谈利用中国药典提高中药资源学教学质量[J].亚太传统医药,2013,9(7):224-225.

[71] 孙稚颖.浅谈哲学思想在中药资源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11):37-38.

[72] 赵权.中药资源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南农业,2012,(10):32-33.

[73] 谷巍,巢建国,龚庆悦.网络交互教学模式应用研究—以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为例[J].中国西部科技,2013,12(12):79-80.

ResearchProgressandDisciplineConstruction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andNaturalMedicinalResourcesfrom2012to2013

DUAN Jinao*,WU Qinan,SU Shulan,GUO Sheng,YAN Hui

(Jiangsu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Chinese Medicinal Resources Industrialization,and National and Local Collaborative Engineering Center of Chinese Medicinal Resources Industrialization and Formulae Innovative Medicine,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3,China)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progress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 and natural medicinal resources research of 2012-2013 in China,which mainly included the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resources survey and research,production status and GAP base construction,research progress of resources chemistry,conservation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etc.Through reflecting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workers,the paper would play a guiding and pushing effect to scientific research,discipline construction,talent cultiva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or the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 and natural medicinal resources.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 resources; Natural medicinal resources; Scientific research;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alent cultivation

2014-09-01)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0BA I04B 03);江苏省高校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专项(2013);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资助项目(2013)

*

段金廒,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Tel:(025)-85811116,E-mail:dja@njutcm.edu.cn

10.13313/j.issn.1673-4890.2014.09.001

猜你喜欢

中药材药材中药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