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问题串”运用初探

2014-09-25邓宇鸣

广西教育·A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问题串情境评价

邓宇鸣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串”

课堂教学 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032-02

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要与时俱进,教学过程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切合学生实际,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教学效果。而构建“问题串”教学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式。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问题串”教学的运用谈三点看法。

一、“问题串”教学的内涵和作用

“问题串”教学是指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和范围,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结合学生实际确定学习层次,精心设计一组体现过渡性的问题。学生可以自定学习进度进行探索学习,在课堂上独立或分组讨论完成,从而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标准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把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编排成一组彼此关联、承上启下的问题,一问扣一问,使每个问题都能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种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平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克服了传统教学、分层教学的弊端;有利于师生交流、生生互动,能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易于实践操作,易于被广大教师接受,教学效果颇佳。

二、“问题串”教学的过程

“问题串”教学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以下步骤:第一,教师通过研究教材和学生,精心设计一组问题给学生,即设计“问题串”;第二,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串”进行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可以由学生独立或分组讨论,有阅读教材、思考分析、推理判断、相互交流、归纳总结等形式,教师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点评;第三,教师精讲,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新知识;第四,师生一起进行学习总结,对问题及时评价,完成课堂反馈。“问题串”教学的关键步骤在于问题的设计,教师应先精心设计好问题,细致地对各个问题进行编排,创设有梯度的“问题串”,对于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将它们分解为若干小问题,从基础题出发来引导学生进行层层深入的思考,逐步推进,最终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问题串”教学设计及运用须坚持的原则

(一)启发性原则

第一,启发要恰到好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启发作用发挥的效果,恰到好处的“问题串”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还能促使其对所学知识的内化,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问题串”的引导下,实现从已知到未知、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的渐进过渡。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多边形的内角和》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启发性问题:(1)四边形的内角和是指哪些角的和?是多少度?是如何算出来的?(2)N边形有几个顶点?几个内角?是否可以转化为多个三角形的内角来求呢?如何转化?(3)还可以怎么转化?哪种更简便?通过提出这样的启发性“问题串”,让学生抓住求证的关键,找到解证的方法。

第二,要善于利用提问技巧启发学生。数学本身就是比较抽象和缺乏生动的课程,如果提问过于机械呆板,只能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效果可想而知。教师可以在不改变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问题的形式和内容作一些适调,在“问题串”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触及学生心理的情境,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进入最佳的求知心理状态,达到教学情境与学生心理的最佳融合。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乘方》中,可以设问:(1)猜猜看一张0.1mm厚的纸对折32次后与珠穆朗玛峰比哪个高?提问给学生造成一种悬念。(2)你知道如何列式求解吗?(3)其中涉及哪种运算?它的算理是什么?学生通过对这些趣味性问题的思考、讨论,思维逐步递进,乘方的本质渐渐浮现出来。

(二)适度性原则

第一,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太难学生无从作答,太简单又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只有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串”,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后一个问题则是前一个问题的发展、补充或分解、提示,通过问题设计的阶梯激发学生思维的阶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通过思考问题,逐步突破难点。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心对称图形》中讲述如何将图形面积四等分时设计如下的“问题串”:

(1)如何将圆的面积四等分?有几种方法?依据是什么?

(2)正方形呢?适用(1)的依据吗?

(3)矩形呢?

(4)菱形呢?

(5)平行四边形呢?

问题(1)到(5),通过以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为切入点,逐层加深,创设有梯度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第三,要注意“问题串”的效度,教师设计问题串时要充分掌握和分析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和个性,考虑该“问题串”对学生学习的帮助程度,以及该“问题串”在教学中的作用,对预设的每个小问题进行推敲斟酌,从中选优来组成“问题串”,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在一节课中都收获成功的体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放性原则

第一,教师设计的数学问题情境要具有开放性。要从多层次、多角度来设置疑问,努力营造一个自然、宽松、愉悦的情境氛围,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积极思考,通过动脑、动眼、动嘴、动手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例如,在利用函数图象求解不等式时,对不等式5x+4<2x+10的求解,大部分学生都是将原不等式化为3x-6<0,画出直线y=3x-6的图象,观察直线位于x轴下方部分所对应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得出不等式的解。对此我们可以设问:(1)这种做法是先计算整理不等式,再画图,如果不用计算也能画图求解吗?(2)能否将它看成y=5x+4和y=2x+10两个一次函数呢?(3)如何观察函数图象求解呢?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开拓思路,通过多角度、多途径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教学过程开放、灵活。虽然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做了一些预设,但是教学是动态的过程,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教师要当好课堂组织者的角色,要善于应变,灵活处理新生成的教学资源,适时调整和改善课堂教学活动。

第三,师生交流、生生互动要开放。通过开放的问题情境,将原本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为掌握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发挥想象,敢于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并给予适当的启发、诱导。

第四,课堂评价要开放。所谓课堂评价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改善教师教学而实施的、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的一种模式,是贯彻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主要措施之一。教师要设计不同层次内容的评价系数,可通过课堂测验、作业、谈话、互评等方式取得反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评,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下一步的教学活动。笔者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精心设计学习内容,用规范的数学术语进行学法指导,并渗透数学思想,培养能力;还可以设计“课堂评价表”,罗列各个评价项目和指标,对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定期对其中的优胜者、进步者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

综上所述,数学科“问题串”教学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一种双边教学模式,其设计和运用的有效程度,不仅关系到学生开展数学思维活动的深度和广度,还直接影响着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加以研究,确保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问题串情境评价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护患情境会话
精心设计问题串 提高复习有效性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以问题串为主线、以概念图为依托的课堂教学
精心设计“问题串”,提升高三数学复习效率
不等式存在性与任意性问题串教学探讨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