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教学相伴”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4-09-25张勇忠张爽
张勇忠++++张爽
【摘 要】“工学结合、教学相伴”的教学模式是解决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如何进行教学活动实施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我校对“工学结合、教学相伴”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总结了“工学结合、教学相伴”模式下课程开发、实施、考核及教学管理的经验与特点,目的是和大家分享、探讨,以便进一步研究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完善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教学与管理,真正使顶岗实习作为职业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最大限度地体现适应企业需要、顺应岗位发展的高职院校办学特色。
【关键词】“工学结合、教学相伴”模式课程开发教学改革教学管理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一定要有适用的理论,精湛的技能,要以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为目标。因此,企业岗位实践是培养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重要手段,但以往企业顶岗实习往往变成顶岗操作,没有把顶岗实习的内容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也就是说专业的教学活动没用真正深入到顶岗实习活动中。而实践证明,学生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顶岗实习后,在实践中认识到了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具有对企业现场知识的渴求和学习的欲望。如何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进行教学环节的实施,我校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借鉴企业员工培训的模式和方法,创造了“工学结合、教学相伴”的教学模式。就是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通过学生岗位认知,遵循人才培养目标,将企业实践与学校专业课程学习进行有机的结合,真正把顶岗实习作为职业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将“工学结合、教学相伴”教学模式下的课程开发、实施、考核及教学管理的收获和体会进行总结与探讨,以便对顶岗实习过程的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改革,期望对其他院校的教学改革能起到一个积极的借鉴作用。
“工学结合、教学相伴”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课程开发,此教学模式下的课程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课,它的开发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实习岗位,结合企业实践内容,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与总结,对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的解构与整合,满足顶岗实习教学的需要。因此,“工学结合、教学相伴”教学模式下的课程具有以下三个特性:
一是综合性。“工学结合、教学相伴”教学模式的课程瞄准了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对知识和能力的渴求,是为实习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科学的帮助辅导,这种辅导决不是普通的课程补习,应该是跟踪技术前沿、紧密结合岗位实际的知识、技能、素养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课程体现的是对知识的综合应用。
二是实践性。“工学结合、教学相伴”教学模式的课程来源于学生的实习岗位,体现了工作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工作技能,因此,课程应该以技能训练为主,把知识融入技能训练中。
三是专业性。“工学结合、教学相伴”教学模式的课程是对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一种有益补充,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拓展和完善,其内容一定是学生顶岗实习生产现场的技术本身或是本专业知识的技术应用,因此,课程必须体现其专业属性。
为了保证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紧密联系,增强实践性、时效性,满足高职院校教学特色的需求及企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做到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有的放矢,课程开发团队必须深入企业进行全面的调研。首先,我们把学生顶岗实习的工作岗位作为调研目标,了解学生的日常工作任务;其次,我们选取车间管理者(现场工程师)、现场管理者(班组长)、操作者(已工作的毕业生)及实习学生这四类不同层面人员作为调研对象,全方位、全角度进行调研;最后通过现场走访、座谈及调研问卷等方式掌握学生实习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以及需要学习的内容。通过对企业现场的调研,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掌握了丰富的素材,获取翔实的信息,为课程内容的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工学结合、教学相伴”教学模式的课程来源于企业岗位,来源于生产实际,因此,教学实施必须体现以下“四个结合”:
一是教学内容上要体现“专业知识与新技术相结合”。学生在企业一线实习,接触很多新的技术与新的工艺,这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课程内容要融合企业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新工艺,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收到良好效果。
二是课程载体上要体现“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由于学生在不同的车间、不同的岗位进行实习,因此,教学载体的选择上要抓住岗位共性的工作任务,拓展到个性工作任务。如:数控专业以汽车生产的典型工装辅具作为教学载体,因为各个实习岗位都能接触到;机电一体化专业和电气自动化专业以控制设备和控制对象为教学载体,因为这是这两个专业学生在各个实习岗位共同的工作任务。
三是项目设计上要体现“现场应用与解决问题相结合”。为了保证教学实施的有效性,项目设计以生产现场的应用为主线,以解决现场问题为目标,从学生实习的典型工作岗位出发,总结出所需要的相关技能,结合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将专业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穿插起来设计课程的具体项目,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电气自动化专业把PLC作为主控单元,通过企业升降台控制、滚床及悬链的连续转动控制提炼出“电动机控制”训练项目;从激光焊的指示灯状态显示系统提炼出“信号灯控制”训练项目。机电一体化专业通过自动线夹具的控制提炼出“逻辑气路、焊钳气路的典型应用控制”训练项目。
四是教学方法设计上要体现“班组管理与任务驱动相结合”。实践证明,在工作一天后倦怠的学生面前实施教学,必须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行动学习”的方式来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根据学生在实习期间存在的问题:如不能把学过的知识与现场的工作环境结合起来;缺乏自我学习的方法;注意不到设备上的一些应用细节等,实施了“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且采取班组式管理方式,明确组长就相当于现场的班长,不但要在学习上起带头作用,而且要管理好整个小组,协调和沟通内外关系;同时每个小组成员都在小组中承担不同的任务,具有明确的职责分工。课程实施中,结合实习岗位给每个小组布置一个具体的任务,除了要求他们到自己的岗位去收集资料,独立解决问题外,还要制定讲演提纲,逐一上讲台讲解,分享他们的经验,让顶岗实习的操作者成为课堂上知识的传授者,老师则作为教练进行点评,这一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促进不同岗位学生的学习资源共享,弥补知识的局限。
“工学结合、教学相伴”教学模式的考核突出全面性、实践性、个性化和过程化。整体考核采取期末实际操作考核与平时项目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平时项目考核除考核操作完成情况、作业项目单完成情况外,还增加了小组讨论、团队共创、个人答辩等过程考核项目及岗位资料搜集、现场问题解决等个性化内容,全面地考核学生学习的整体表现;期末考核以项目实操为主,考虑到不同的实习岗位及学生个体的差异,设计了十多套难易程度不同考核项目,并且根据难易程度配以不同的系数分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习岗位情况及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自主选择,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每个学生都圆满完成自己选择的项目,树立他们的成就感。
“工学结合、教学相伴” 的教学模式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和探索,因此对教学管理也提出新的要求。为适应企业生产要求,满足企业顶岗学生的需要,我校在教学管理室采取“设计柔性化、实施精细化、控制多元化”的管理模式。
(一)设计柔性化
一是计划的柔性化。为了适应企业生产复杂性、多变性,在计划设计上突出柔性,建立周课表制度,随时调整;
endprint
二是时间的柔性化。为了满足不同车间、不同班次的学生需求,同一天同一课程的内容有三个不同的上课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进行选择;
三是方案的柔性化。在项目设计时,突出柔性化的思想,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一个模块尽可能的小,不同的小模块构成一个个具体的小项目,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而几个小模块又组成稍大一点的项目,完成较复杂的工作任务;最后,所有模块又构成一个完整的大项目,实现总体的工作任务。
(二)实施精细化
一是教学文件的精细化。学校制定了《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工学结合、教学相伴”教学管理规定(试行)》《“工学结合、教学相伴”课程标准》《“工学结合、教学相伴”课程实施方案》《“工学结合、教学相伴”课程学员手册》。
二是过程实施的精细化。学校成立了校、系两级“顶岗实习协调委员会”,设立了“企业实习管理科”,建立了现场值班教师、生产车间、院部教学管理人员、上课教师的“立体”信息网络,随时沟通信息,协调工厂、学生、学校三方面的关系。
三是控制多元化。在质量控制上我校采取“督导检查、院部自查、学生反馈、企业调查”四位一体的模式,及时对课程进行评价和反馈。学校专职督导不定期进行课程的检查,并反馈检查结果;教学院部成立专业负责人牵头的专业自查小组,定期进行课程研讨与自查,并提出改进方案;每个教学模块结束后,我们借鉴企业培训的评价方式,组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先进性、课程案例的针对性、现场问题解决的适用性及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和教师的内容把握能力、课堂组织能力、表达呈现能力及鼓励学员参与能力进行评价反馈;一个大项目结束后,我们再次到企业进行调查,从企业生产现场了解培训的效果,并进行改进。实践证明,这一模式保证了教学实施的效果。
“工学结合、教学相伴” 的教学模式是对“工学结合,校企共育”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完善,真正实现把顶岗实习作为职业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它瞄准了企业的需要,瞄准了学生的需要,通过将工厂“搬”进课堂,从中引出教学项目,然后再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教学与训练,增强项目的真实感和实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刻有如置身于企业角色当中,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技能培养和素养培养紧紧结合在一起,提高教学效果,突出了学校的“服务宗旨”。
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创建适应企业岗位要求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是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是高职院校锻炼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需求,更是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因此说,“工学结合、教学相伴”教学模式的开发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魏崴.创建“工学交替、教学伴随”的“DL”模式,着力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中国职教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
[2]郑国辉. 我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实践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20).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