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教学法探析
2014-09-25李忠娥
李忠娥
【摘 要】诗歌是情感的精灵,诗歌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类激情的创作。运用美读入境法、品析入理法和想象入情法引领学生走进古典诗歌的殿堂,感受我国古代优秀文化,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古典诗歌美读品析想象
诗歌是情感的精灵,是美神的化身,是灵魂的造化。朱光潜先生说:“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新课标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将汉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起来,用人类的优秀文化去熏陶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如何在诗词教学中实现以上目标呢?
一、美读入境法
诗歌语言优美,韵律和谐,美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一把钥匙。美读讲究的是声情并茂地反复读出诗歌本身所蕴含的节奏美、韵律美和情感美。而为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美读,则是在有声朗诵的基础上调动起学习者的所有情感积累,正如曾国藩所说的那样“先之以高声朗读,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最终达到读者与作者两种角色之间的完全融合——此正所谓忘我而入境也。美读的过程就是热情洋溢、由内而外的过程,它往往配合着表情和动作,最大限度地读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要传达的喜、怒、哀、乐等诸多情感,从而使整个身心沉醉其中、和谐外化,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达到美的极致。
笔者教读曹操的《观沧海》时,指导学生配合手势,以慷慨激昂的语调进行朗读,学生很快读出了广袤无垠的大海吞吐日月的磅礴气势,继而领会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渴望建功立业的宏伟志向。又如教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指导学生以舒缓、低沉、哀伤的语调一遍遍地诵读,漂泊者的千万思绪和惆怅跃然跳出,一幅精美绝伦的古画浮在眼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萧萧凄凄,无声似有声。“断肠人在天涯”,顿时令人拊胸掩面哽咽,潸然泪下,泪悲情亦痛,化景为情,情从景出,勾勒出充满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身影。
二、品析入理法
1. 品析背景
读,只是一个感性的认识、初步地理解,想要走进去,读出真感情,必须要——“知人论世”。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道诗人(或词人)的人生经历,仕途上的升贬,情场上的得失;了解诗人(或词人)所处的历史时代,这个时代有什么大事件和典型的时代特征。个人的成败得失和历史时代是分不开的。在教学中,我会让学生提前预习这方面的内容,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畅谈,有时候我也会做些必要的补充,让学生了解得更加全面。比如,教学《杜甫诗三首》时,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诗歌描绘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也截然不同。《望岳》是杜甫早年漫游时期的作品,当时他青春年少,壮志凌云,因而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誓言;《春望》和《石壕吏》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属于杜甫创作的第三个时期。此时的杜甫面对国破家亡和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充溢而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溢于言表。
2. 品析词句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来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途径。如著名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和“僧敲月下门”中的“敲”便是炼字的典范。再如一些佳句的欣赏,要引导学生进行推敲赏析,以领悟到诗歌语言的精妙,增强语感,同时也训练提高了学生诗歌欣赏的能力。例如教读《使至塞上》时,笔者重点引导学生品析佳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这是作者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清代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三、想象入情法
想象是诗歌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别林斯基说:“在诗歌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鉴赏诗歌同样是想象的过程。在读一首诗的时候,我们脑中往往会闪现一系列的“画面”,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学生是富于想象的,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利用诗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比如说,在教学《次北固山下》(王湾)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看到这样的景象,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使学生运用再造想象领会诗人的感情。
运用画面再现,丰富学生的想象。在学生理解了诗歌,领略了诗歌所描写的美景,领悟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之后,我常常顺应学生爱画的心理,设计为诗歌配画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诗意,在图画纸上作画,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如教学《山居秋暝》一诗时,为了更好地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我要求学生根据诗意作画,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绘画创作中。很快一幅幅美丽且充满想象力的秋景图就展现了出来: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竹林里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这纯净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侧面衬托出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恶。通过画面再现,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受到了美的熏陶,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增强了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