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和语文教学
2014-09-25赵学哉
赵学哉
【摘 要】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塑造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近年来,对青少年学生加强道德情操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在情感教育方面,语文教学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语文是最富有人情味的学科,最有人文色彩,最具情感力度。教语文,除了最基本的知识传授外,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体验并进而自觉体验,体验到语文的美,体验到语文的丰富和精彩,体验到语文的强悍与博大。语文课上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课堂就能出现高潮,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接下来我就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不能“唯我独尊”,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真正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关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只有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把学生推向语文教学舞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才能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才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与此同时,学生一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就会爆发出巨大的学习潜能,教学效果便不言而喻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成为一种必然。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文学是一门情感的艺术。文学是对人的生命、社会及其意义的叩问,是情感的领域,是价值的体系。好的作品有着优美的艺术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体验教育的重要途径。“入境动情”的导入就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如在教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先用深沉、感人的语言讲述周总理逝世时人们悲痛的心情以及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悼念活动场景,面对没有遗产、没有子女、没有坟墓,也没有留下骨灰……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好总理,谁都禁不住悲痛欲绝。这样,师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有机融合在一起,并激发出缅怀周总理的强烈情感。情注课中,课堂生辉。教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讲述动人的故事,给课堂罩上一层感情色彩,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对课文的体验上,从而生发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对课文的教学效果来说,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三、培养学生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的情感投入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创造一定的条件,通过学生的耳、眼、鼻、手、脑等器官的感受和体验,探究情感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语文中的情感因素,正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一些课本剧、戏剧表演、形象模拟都能在学生的亲身经历下进行,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例如《皇帝的新装》《麦琪的礼物》等一些生动感人的童话小说都可以编成课本剧。课文中的《石壕吏》《核舟记》等一些形象直观的文章则可采用形象模拟的形式,在表演的过程中,情感自然而然就“滥乎于胸”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就解决了。
四、要注意读出情感信息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得豪情万丈、下阕要读得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的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同样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得深,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
五、要注意发挥情感活动的作用
情感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动力。只有在激发情感的前提下,才能拓展他们的思路,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重自己和学生的情感活动。
1. 在熟悉教材内容的过程中,不但要弄清教材中的字、词、句、段落层次,中心思想等,更要细心体验和品味教材表现出的情感。教师在备课时,自己应先受教材的感染,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作品反映出的情绪和情景,并把这种最初的感觉和冲动保持下来,这会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潜在力量。在这一方面于漪老师是我们的楷模。她曾说《周总理,你在哪里》的教案是“用泪水写出来的”。笔者在授此课时,也采用以情激情的方法。教师先“动情”,把教材中的“文中情”化为“学生情”。授课开始,先简略介绍总理光辉的一生。描述了1976年1月总理逝世,举国悲痛,总理灵车驶过10里长安街,万人空巷,泪流成河的动人场面。接着含泪以无限怀念的感情有表情范读诗,全班鸦雀无声,更有许多学生热泪盈眶。随后再对诗歌作精炼的讲解,使学生理解诗的含意。这样不仅激起他们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之情,更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
2. 在组织安排教学程序时,要弄清一篇文章的特别是文学作品中情感的源头、趋向、起伏、强弱。比如一篇小说,如果真正把握了作品主人公情感上的种种变化,也就切实把握了课文的脉络和主题,把握住了作者的意图和基调,这样对教材的领会才能更透,讲解也才能更活。
3. 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方法。老师可针对不同文体、主题、内容、特色,感情基调等,采用“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锤打重点词句、表情朗读、深思回味”等方法,以言传情,以情激情。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