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在历史课中的应用
2014-09-25陶利珠
陶利珠
〓〓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民族强大的重要因素。要在历史课中实现这一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性学习能力,就需要在历史课堂上再现历史——创设问题情。
〓〓一、利用启发式提问创设问题情境
〓〓1. 渐进式问题情境的创设
〓〓渐进式的启发就是依据历史发展中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在讲《对外开放》这一课时,可先播放《春天的故事》这一首歌,然后提问:这个老人是谁?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在厦汕珠深设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何作用和影响 ?建立经济特区后党中央为使我国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在对外开放上采取了哪些战略举措?这些举措让中国形成怎样的的对外开放格局?什么事件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你怎么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通过这些提问让学生了解到,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国的对外开放了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区,从沿海到内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并且认识加入WTO,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2. 分析比较式问题情境的创设
〓〓提出问题,通过分析比较,认清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达到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效果。例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与“鸦片战争”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参战的国家、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条约的内容、战争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找出相同之处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比鸦片战争侵略程度加深的内容。从而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这样纵向类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轨迹,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
〓〓3. 争论式问题情境创设
〓〓学生普遍具有争强好胜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争论型问题让学生争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学习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及秦的灭亡两课之后在如何评价评价秦始皇?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你同意哪一个观点?并说出你的理由。这种具有认识冲突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投石击水”的效果。
〓〓二、联系生活实际问题创设情境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和载体,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知识是牢固的。联系学生身边的现象进行启发,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并且这些知识较直观、形象,易为学生理解接受。例如,讲生产工具的改进——铁农具的使用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出新型农具的优势和进步,我创设了一个小活动。第一步,请学生回答我们今天的主要农具有哪些?再让学生回忆以前曾经学过的农具及制作材料:石器、骨制或木制耒耜、青铜器;第二步,提出问题:假设请你开辟一处农场,你会选择图上哪种农具?为什么?通过学生回答,分析比较出新旧农具的优劣,铁农具更锋利,更耐用,我再进一步补充和说明:而且当时冶铁工业已经相当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由于以上两个原因,于是铁农具在战国得到推广。
〓〓三、利用直观教学问题创设情境
〓〓在历史教学中,利用图片、文物、模型等是常见的传统直观教具或现代教学手段来表达信息,如:幻灯、录音、录像、投影、课件、计算机网络等。用这些直观教学创设的情境,能以直观明晰的表象,加深学生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学习的效果。直观教学是创设历史情境最主要的方法。因为历史的不可再现性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媒体,尽可能再现历史画面,让学生成为直接的观察者和参与者,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学习开国大典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展示国旗和播放国歌来介绍国旗、国歌产生的情况,通过投影演示、观看电影《开国大典》的片段。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的生动的历史情境下学习,不仅对激发学习动机、维持学习兴趣大有好处,而且能调动情感因素,促使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
〓〓四、表演再现创设问题情境
〓〓活的课堂带来活的历史。学生表演不仅仅是在学习历史,而是在亲身演绎历史、感悟历史,虽然不是原汁原味,但学生对历史的印象一定比泛泛而谈要深刻,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历史因学生的表演而复现,历史因链接现实而富有生命。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邀请学生编写历史短剧并进行表演。这样演者动情,观者动容,有动、有乐、有感、有悟,定会为课堂锦上添花,增色不少。如:商鞅变法一课中,商鞅变法是本课的重点。对于商鞅的典型故事,我让学生进行了如下表演:我先选了4个学生,安排了具体任务后,让他们背熟台词,揣摩意思,投入发挥。表演时,商鞅的铿锵有力,大臣的心虚后退,秦孝公的赞许都展现了出来,而且语言利索,神情激昂,动作到位。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