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好文本解读三部曲
2014-09-25赖志平
赖志平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四者之间,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唯有教师的正确把握,唯有教师首先与文本进行细致、广阔、深入的对话,才能在教学中正确、深入、有创意地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把握文本的精髓,体悟文本之味。笔者认为,文本解读当奏好三部曲。
〓〓一、知人论世,得作者之用心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作家的写作常常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特定的历史时代、特定的创作环境、特定的写作心情……这一切,决定了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常常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得作者之用心”,从作者的视角,深入地感受文本的意义,体验文本的内涵,与作者达到情感共鸣,从而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生命 生命》一文通过“飞蛾求生”“瓜秧生长”“静听心跳”三个事例,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行文结尾处作者还表达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那就是一定要珍惜生命,使自己活得充满光彩,充满活力。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在理解课文的人生感悟内容上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可适时补充作家的生平事迹:杏林子,自12岁起就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小学毕业后只能辍学。但是杏林子残而不废,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自修,笔耕不辍,著有散文、小说和剧本,被誉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她曾说过:“除了爱,我一无所有。”当我们走进杏林子的内心世界,去追寻她的内心独白,就不难发现:杏林子自身的境遇就是对生命进行顽强抗争的极好例子,而她对生命强烈的爱,在《生命生命》一文中体现得如此强烈。当我们从她“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视角出发,链接“爱”的感悟,让文本的内涵更充实、更丰满,那么理解也就更透彻,也更能领会生命的内涵和真谛。
〓〓二、观照整体,得目标之指引
〓〓新课标指出,要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文本研读中要整体观照文本,把握文章基本内容,居高临下地对文本进行整体深入研读,才能避免“散读”和“窄读”文本,才能避免出现“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偏读”文本的现象。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道:“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由于词中语言十分浅易明白,类似口语,很多老师读着上阕便觉得无趣,品不出其中的味道。因为孤立地看词中每一句话,的确没有独特之处,但整体联系起来看,这是一幅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场景图:低矮的茅屋、如茵的青草,农家老小在小溪的两岸修养生息,平安度日。老人闲适的晚年,青年的勤劳耕作、少年的顽皮淘气都显示出农村生活的淳朴宁静。人物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象交织成一片和谐自然的村居美景,此时此刻作者的心境无疑是陶醉其中了。因此阅读作品时,切不可局限于作品的局部和细节,寻章摘句,停留在每一词、每一句的意义,而要加强整体阅读,将局部和细节与主题有机联系起来,透过文字表层读懂文章的意蕴和意境,触摸作者的内心世界,便能体会到作品的妙处。
〓〓三、探微局部,得语言之精彩
〓〓文本解读要避免“浅读”“泛读”,须采取“大火煮沸、小火慢熬”的办法,即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教学的重点,抓住一个个细节,抓住一个个关键性的词语,“千百次地读”,“千百次地问”。只有在重点处细细品味,细细琢磨,才能品出语言的味道,才能让学生在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中提高语文能力。
〓〓《将相和》是一篇关于历史人物的老课文,如果我们重新研读,就会对文本蕴含的人文内涵理解更深。“负荆请罪”这个经典片段,文中的叙述是:“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我们常常关注“负荆”以说明廉颇请罪的诚意,而忽略了“脱下战袍”这一细节。针对这一细节我们可以引领学生去探寻文字背后的“秘密”和“故事”,让学生进一步走进人物的内心,触摸人物的心跳,获得与作者、文本的感情共鸣。这一身战袍,对于战功赫赫的廉大将军而言,意味着什么?这身战袍曾陪伴着廉将军驰骋沙场,杀敌无数;这身战袍曾陪伴着廉将军大败齐国,攻取阳晋;这身战袍曾陪伴着廉将军固守长平,逼退秦兵……这身战袍,意味着荣誉、地位、名利……而今,廉将军脱下战袍,又意味着什么?放下了自己的荣誉、名利、地位!这一切都是为了赵国的安宁啊!细细咀嚼“脱下战袍”这一细节,我们就能更准确地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更准确把握文本的人文内涵。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