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中学生“能言会道”
2014-09-25沈英英
沈英英
〓〓教师应研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以期真正地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让语文课回归“语”和“文”的本质,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通过谈话与交流,让学生在心理上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考试主要是以书面的形式完成的。同时,由于初中生学业负担重,生活环境单调,他们总是在学校——家庭两点一线间活动,缺少与社会的交往,自然难以感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许多同学认为“语言表达不用练,无师自通”,“中考只考读写,不考语言表达,没必要练”。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课内、课外等谈话,不失时机的思想交流,让学生明白“话有三说,巧说为妙”。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交际、交往、交流的客观需要。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性和广泛渗透性决定了它在其他学科学习过程、身心发展过程和继续求学深造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在学生的心理上形成重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潜意识,从而主动参与语言表达学习和训练,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努力做到既能完整流利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能使人乐于接受,以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面对现实社会的挑战。
〓〓二、借助课文学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堂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主战场,课文学习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我们要从能力本位的角度设计课文学习,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采取形式新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的放矢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初中语文第一册中的课文多为生动形象的记叙文、散文、故事、童话、诗歌,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也很容易发掘课文所隐含的内容,此时加强朗读训练,达到熟读能诵、熟读能讲、熟读能演,使课文内容烂熟于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课堂上带着问题与要求指导朗读的效果优于一般朗读;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表演课本剧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针对学生对影视作品很感兴趣的心理,我先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与课文相关的视频,将课文中最精彩、有较多对话的片段(如鲁提辖与镇关西周旋过程等)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表演欲望。然后组织学生将其改编为课本剧,让学生选择角色、制作道具、揣摩人物,在课堂上用声情并茂的分角色表演,诠释文本的内容,体会其中人物形象和人物语言,给语文学习凭添了新意和趣味。
〓〓三、引导合作探究,深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情感投入
〓〓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中,教师应自觉地转变教学方式,潜心引导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辨析、交流等系列合作探究活动,着力诱发学生的语言交锋,深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情感投入,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教授《白杨礼赞》一文时,我没有按常规逐段讲读,而是先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课文阅读的重点内容,就“为什么白杨树值得崇敬和赞美?茅盾借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为什么他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文章要赞美白杨树,第二段却没提白杨树,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删掉这一段可不可以?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作用”等问题。组织学生展开合作讨论、争辩和交流。由于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认同,实现情感同化。学生讨论得深刻,争辩得激烈,交流得充分,在讨论、争辩和交流中逐步培养起语言表达能力。
〓〓四、组织课外活动,搭建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广阔平台
〓〓语言学习离不开社会生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能局限在课堂上,课堂外的天地更广阔。教师作为学生语言学习的引导者,应该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造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机会,搭建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广阔平台,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要求学生关注新闻及社会焦点问题,每天课前用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说新闻或组织课前五分钟演讲;定期举行“话题”演讲比赛、学生自选话题辩论赛;安排学生彼此进行新闻采访,交流语言运用的体会和经验;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举办文学社团、文学沙龙,让学生读名著谈心得等。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了课堂,走向了生活,扩展了自己的语言运用天地,更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