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评讲要与时俱进
2014-09-25顾卫刚
顾卫刚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多次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这些论述表明创造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然而,我们反顾一下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文评讲是否与时俱进了呢?不难发现当前存在的这个现实:作文评讲重视思想立意、谋篇布局,重视纯技术性、操作性的训练,忽视作文激发灵感方面的启发,几乎没承担起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方面的责任。新大纲在作文评讲的要求中指出:“评讲要肯定成绩,抓住带有共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批改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尊重学生意愿,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讲求实效,要逐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体现大纲精神,构建作文评讲新模式已刻不容缓。如何利用作文评讲为学生开创一个正常的自由表达的空间,已成为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
严格地说,作文评讲应该包括怎样评价学生作文,怎样评讲学生作文,怎样评改学生作文三个方面。
中国的文章家自古就强调“文”和“道”的联系,我国语文教育也从古到今一直带有极强的片面功利色彩,重集体而轻个人,重社会需要而轻个人需要。凡作文便要“载道”,凡教文便要“解道”,而学生学文则要求“悟道”,离开了“道”,教文似乎没有了依据,作文似乎也失去了意义。在作文评价中,政治思想被作为衡量一切作文的最重要标准。比如,所谓“思想正确”就是要“代他人立言”,用自己的嘴说别人的话,说书上、报刊上大家都在说的话。再比如所谓“立意深刻”就是要从小事中揭示出大道理,从平常中挖掘出符合政治理念的内涵。于是,意识形态化的思想代替了学生活泼的思维,成人化的认识代替了学生对世界直觉的感悟,他们只能写光明面、积极面,不能写阴暗面、消极面;只能写精神追求,不能写物质追求;只能将小事升华为大道理。教师一经发觉思想有什么不甚妥善之处,轻则申斥,重则判处作文不合主流。学生吃了几次亏,以及无数次的作文考试教给了他们这样一件“法宝”:要想得高分,必须放弃自己的思考,将思维强行纳入现有的观念之中;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某种政治理论和人生态度,批驳与之不符的“异端”,也自然只好乖乖地依着题旨撒谎了,能说的不许说,不能说的偏要说,学生的作文中就多了大好形势报告。透过作文我们看到的不是有朝气、有个性的少年,而是板着面孔的新闻播音员和老气横秋的说教者,表现了僵化的精神套路和雷同的思维模式,充斥着死板造作的匠气和华丽无物的铺陈,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深深地隐藏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写作的兴趣减弱,创新的意识衰退,甚至人性扭曲。
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与少年一起看电视,成人无动于衷,而少年却捧腹大笑,我们不明白有什么好笑的;而我们成人被电视中的某一情节感动得热泪盈眶的时候,少年莫名其妙地看着我们。少年与成人的生活经历、经验不一样,情感、认识当然也不一样,更何况是在政治思想方面。所以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切忌过于从政治思想角度来评价,而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认识学生的作文。学生的世界自有他的酸甜苦辣,只要他们能用自己的表现方式把它写下来,敢说敢写,放开手脚,做到“我以我手写我心”,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突出一个“真”字,这样的作文都应该叫好作文。
传统作文评讲的两个弊端,一是评讲方法单一,老师选优秀作文一读到底,学生当收音机,枯燥地听。二是老师的评讲面面俱到,生怕漏掉了某一点而贻误了学生。教师常常列出该次作文的一大堆优点,一连串毛病,一一向学生通报。学生听后,有优点者得意,犯毛病者垂头,无毛病无优点者,则不痛不痒。有时,教师还将自己的喜怒忧愤带入评讲,学生未必有所收获,教师也未必讲得痛快,优点未必得到发扬,毛病也未必得到救治。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改变原有的作文评讲方法。老师评讲的内容一定要有普遍性,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评讲。如果是选材的问题,那么就重在拓宽学生思维,采用启发式评讲;如果是表达中心的问题,那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文章,讨论、提炼主题;如果是同一题材的作文,则可采用对比式的评讲。同时,老师评讲作文必须要拔高评讲。过多的否定会使学生失去写作的热情,教师要改变把学生的作文批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的做法,尊重学生的劳动,要用显微镜和放大镜去搜寻、捕捉其“闪光点”,用拔高了的激励性评语予以热情洋溢的肯定和褒扬。或放大亮点,或相机赞美,或殷切期待,要让学生有很深刻的印象,促其再一次反观作文,从而对他以后作文起指导作用。
另外,教师可以发挥学生自主性,让学生来进行评讲。比如让学生分小组互相评讲;或者让学生自读作文,自己当众评讲自己作文等。写作时学生已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修改之时又吸纳了同学的高见,一定会感慨良多,这对提高作文水平应该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可传统的作文评改是由老师一手完成的。语文教师大多数习惯于在办公室评改作文,勾出一些错别字,画出些病句,用线条调整个别语句、语段等等。这样改作文,可以说是吃力不讨好。学生拿了作文浏览一下了事,有的甚至连看都不看一下,装进书包封存。它严重脱离写作主体,整个儿一个虚化的过程,极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要把教师的一言堂的评改变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改(包括学生互改)。这样的做法,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倡过:“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论语·宪问》)当代,在引导学生自改作文方面魏书生老师是个带头人。他为学生自改作文自易到难列出十条要求:①格式是否正确。②卷面是否正确。③错别字几个。④有几处病句。⑤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⑥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⑦看文章的选材。⑧看文章的结构。⑨看表达方式。⑩看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确。第一次自改时只提第一条要求,学生很容易就会自改;第二次自改时再提第二条要求……经过多次的自改实践,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写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古人苦心评改自己作品的佳话很多,现在把学生的作文交给学生他自己评改,合学情,从规律,是改弦更张,也是返璞归真,真正做到大纲提出的“逐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
新大纲奏响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序曲,为作文评讲指明了方向,我们还要等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