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
2014-09-25丁玉明
丁玉明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碰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急于探索的心理状态。初中物理教学立足于学生认知的主动建构,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富有科学素养的创新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有机思想渗透,培养问题意识
实践表明,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教育,能激活学生内心问题意识的“种子”。在平时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教者可意识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教给学生在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如“老师是从那方面提出问题的?”、“为什么要提出这些问题?”、“如果是我该如何提出问题?”等,以此逐步培养学生问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营造宽松氛围,鼓励大胆提问
教育家陶行知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调查当前物理课堂,许多学生在课堂之中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应答”状态,存在着不敢问、不会问、不想问等一系列问题。要想改变这种现状,作为教者应打破陈规,把“提问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觉参与讨论,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教学“单摆的周期”时,教者用了一个盛沙的漏斗来演示简谐振动图像,当讲到“单摆的摆角处于较小状态时,单摆的振动周期与摆质量无关,而与摆长有关”时,一学生提出了疑问“当漏斗中的沙子随着振动不断减少时,单摆的周期是否变化?”,虽然预设的课堂秩序被打乱,但这位老师没对此大加训斥,而是予以积极引导,让学生进行讨论。最终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答疑。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度,因而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孕育问题意识种子的土壤,而教者的积极引导则能够有效促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精彩的讨论发言中,学生的学习经历了一个从无疑到有疑再到释疑的学习过程。
三、创设问题情境,学会有效提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经验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促使学生想问、会问。
1.在实验操作中质疑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验或体验活动能使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在活动中感受被研究对象的特点,体会到生活中被忽略的一些现象,进而发现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教者可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在实际操作、体验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例: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这一内容时,教师可邀请学生与自己用激光灯照射远处标靶中心,进行“射击比赛”,在胜负难分的情况下,教者可转换比赛方式,即用激光灯对着平面镜照射,看其反射的光点是否还能击中靶心。当看到教师轻松赢得比赛时,学生会提出疑问:“为什么你能轻松击中靶心?这其中是不是有某种规律?”
2.联系社会生活质疑
新课程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事实上,社会生活中很多现象都与物理息息相关,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在平时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教者可提醒学生关注大自然,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从日常生产、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
例:学习“摩擦力”后,教者在展示生活中所用的自行车、溜冰鞋等用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1)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应用了摩擦?(2)有哪些用具在设计上要防止摩擦?(3)如果我们的世界没有摩擦,将会怎样?再如,“神舟”九号发射升空之际,笔者布置学生收看电视,并收集相关信息,让学生了解火箭发射的知识、航天员的工作生活情况等,从而让学生知道物理知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课前交流时,许多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1)为什么火箭发射都是竖直发射而不是水平发射呢?(2)发射的火箭,经过一段竖直上升后,转弯入轨时为什么都向东西方向?(3)火箭发射时最大的推力是多少?如何来计算?等。
总之,问题意识并非天生,教者应该不断地培养和激发。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存在差异,提出的问题存在着优劣与难易的区别,作为教者应耐心地鼓励与引导。在今后的教学中,教者只有不断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效解决学生在此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射阳县洋马初级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