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

2014-09-25陈烨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4年9期
关键词:洞庭古诗意境

陈烨

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因此,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美、世界的美,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无疑极具现实意义。

一、对比选择字词,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我国古诗语言凝练,言简意赅,字字珠玑。想要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就要对诗人的炼字有所了解。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绿”字用得极妙,春风拂过,给江南带来可喜的改变:植物焕发生机,千里江岸,被绿色所簇拥。原本无法触摸的春风在诗人笔下活灵活现起来,用视觉就能捕捉,无疑让诗意更显开拓。据说,诗人在写这首诗时,原本用的是“到”字,因不满意,又改了十几字,最终才定为“绿”,实属“文字频改,工夫自出”。在教《泊船瓜洲》的时候,教师自然要强调“绿”字的不同凡响。可以让学生将“绿”与“过”、“入”、“满”等字进行比较,体会诗人用词的精确。

二、调动视觉感官,再现古诗的色彩美

古诗中对色彩的选择、搭配、对比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因此,在古诗教学中,不可忽视其色彩之美。如《望洞庭》这首诗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写洞庭山水在皓月银辉的映衬下,显得越发清奇,山与水浑然一体,远远望去,好似一颗玲珑的青螺被放在了做工精细的银盘之中。“翠”、“银”、“青”几种色彩勾勒出一幅安宁朦胧的洞庭山水图。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中的色彩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甚至可以让学生手绘彩图,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从而再现诗中的色彩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感受具体情境,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古诗是诗人将情景、心物交融之后的产物,诗人的审美意趣、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达到和谐统一,从而使古诗拥有了意境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

1.借助联想和想象

由于古诗意境中的含蓄美,我们在欣赏古诗时需要充分调动联想、想象。学生在阅读古诗时,并不能直观地接触到诗中的形象,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让他们进入到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中,领悟古诗中传达出的诗人对人生、历史、社会的哲学思考。以《山居秋暝》为例,教师应当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脑海里形成诗中意境的影像:傍晚时分,秋雨初晴,松林在雨水的洗涤下,纤尘不染,青翠欲滴,月光也显得格外皎洁,山雨汇成了汩汩清泉,顺流而下。浣女归来,竹林中传来阵阵的喧笑声;水面的荷叶波动,渔夫们在夜色到来之前归家。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风光,自然能体会到诗人寄情山水的乐趣,以及对恬淡的隐居生活的满足。

2.课堂转移

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受到时空的限制,这对学生理解古诗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授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大自然,从而理解古诗中描绘的景色,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意境。

比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诗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二句,写的是初春景色:春雨细滑润泽,纷纷扬扬,而刚刚冒出芽儿的绿草被雨水沾湿,朦朦胧胧,是极淡的青色。如果在学这首古诗前,教师组织学生去观察初春景色,那么他们就能领悟到诗中所描绘的清新、舒适的初春意境。

3.情景模拟

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在写下诗作时的心理活动,情景模拟这个方法值得一提。如果能够和诗人处在相同的环境下,那么学生自然能很快地进入古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深沉的内心世界。

例如《游子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用白描的手法刻画出母亲在儿子远行前的夜晚,一针针密密地缝缀衣服,生恐他回来得晚了,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体会母子间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那么,学生对诗中展现的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就会有更强烈的共鸣。

四、反复诵读古诗,品味古诗的情感美

“诗言情”,古诗中的一字一句,都是诗人情感体验的流露。可以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独自品味古诗中所包含的情感蕴意。学生在吟咏古诗后,让自身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磨合,体味、感悟,最终获得与诗人情感的共鸣、心灵的相通,达到“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至高境界。

以《宿建德江》为例:“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首诗先写夜色降临,诗人停船留宿,然而目光所及,却四野苍茫,江水悠悠,羁旅之惆怅、理想之破灭,这些愁绪纷至沓来,让诗人忧从心来。接着,写到广袤无边的宇宙,明月伴着孤舟,相互衬托,意境独特,风韵天成。教师在讲解这首古诗时,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读,清冷的音乐,轻柔的朗诵,如此,诗人的孤寂、忧愁学生也能切身感受到了。

(作者单位:江苏靖江市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洞庭古诗意境
余元君:一生只为洞庭安澜
洞庭谣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品读古诗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星月一舡压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