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下的教育观
2014-09-25程琳
程琳
常规教学下,教师以相对较高的位置进行正常教学,输出成为主要教学手段。而学生总以得到与存储作为重要的接收途径,即使师生课堂对话层次、内容丰富,清晰,教师的教学紧锣密鼓,但是效果上却总是差强人意。于是,我反观课堂,发现其中必然存在蹊跷,但未有斩获,竟不知在一次行走中意外收获了点拨与启示。
一次普通的上班途中,我在快步往学校走,而身后走来的一对同样步履匆匆的父子闯入了我的视线。他们行进在人行道上,父亲步履有些着急,应该是担心孩子迟到,因为当时已经是早晨7:50了,距离上课时间还有10分钟,而距离学校还有些远,于是,父亲在离孩子有一米之远的前端开始说教,责怪孩子今天早上的表现,我扫视一看,这个孩子应该是我校一、二年级的学生,步履本身就慢,而此时孩子的动作更是显得不紧不慢,表情中还不是流露出十分厌烦的感觉,自然接父亲的话颓唐,兴致不高。这使我放慢了脚步,留意观察了一会儿,孩子基本没有表达自己,更没有一个适当的机会去诉说自己的想法。这时我在思考,自己与学生的位置是不是也曾犯了相同的错误?时间匆匆,我不得不再次加快速度,因为我一定要在五分钟之内出现在教室的门口,等待我的教学一天的到来。
于是,我飞跑的同时,开始思考:我们是否也经常无意识地以高姿态去要求我们的学生?课堂上答案的给予是否也常常是单方面的?我们是否也经常忘记我们只是语言教学、文字教学的参与者?而如果我能跳出条条框框,平行于学生之间,不管自己在哪里,给予学生与我平行站立和交谈的机会,师生的关系是否可以得到些许改变。如果将师生关系比作左右手,双手不能平行相握,相聚会成为奢望,身体也将无法平行,而我们的师生关系将会倾斜,再者他来与你交谈的机会也由“不干涉”的关系而破裂。给予平行表达自己的权利,给予平行展示与传达的机会,成为教学成功的重要一环,无数的优秀课堂,师生的条条框框首先是去除得无影无踪了的,留下的就是心与心的碰撞,平等的展示而非作秀。
再往上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单一而言,家庭中的父母与孩子的相处应该是平行的,记得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徐建顺老师在谈论《三字经》中曾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应该先要呼唤,孩子才能不缓慢地来到父母面前,这之间应该也是平行的,父母明确这一点,才能将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摆正,而非凌驾于孩子之上!”平行也是一种态度的选择,需要坚持与内心的笃定,久而久之,才能成为一种习惯。教育大家王阳明提倡礼教应该由内而外,自然表达,自然发展而成,而平行的教育告诉我们平行教育自己的孩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久之形成规则,不可一蹴而就。同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这两者的关系也如此,不能因一方的付出而降低另一方的准备成本,更不能因家庭教育未与学校教育平行展开而武断的宣告学校教育的失败。
并行之下,获得的收获才会最大化,在这其中,我想,无论是师生关系还是学校、家庭都不能将“平行”口号化,只有落实,践行,学生不以教师的威严而避后,教师不以学生的稚拙而自傲居高。学校与家庭的关系才能正常的交接,缝合,我们的教育才能有所顿悟。
在“平行”下,教化才能心悦诚服的展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条线“平行”,平稳的行进,不会互相抵触与压制,我们才能平稳向前,教师也只有在教化中始终平等,平稳的进行,师生关系平等,才能真正实现我们“平教”,学生“平学”。
(作者单位:贵州贵阳市观山湖区世纪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