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技术环境下的图书馆阅读服务现状探讨*
——以北京地区32所图书馆为例

2014-09-25王丽丽

图书情报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阅读器图书馆服务

王丽丽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北京 100872)

新技术环境下的图书馆阅读服务现状探讨*
——以北京地区32所图书馆为例

王丽丽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北京 100872)

在互联网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等新型阅读方式涌现的背景下,图书馆开展了整合数字资源、创新参考咨询服务、自助化服务、移动化服务等阅读服务。本文在调研北京地区24家公共图书馆与8家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情况的基础上,探讨了图书馆开展阅读服务的四个制约因素:技术、费用、推广效果和馆员能力。

技术 阅读 图书馆 阅读服务

蓬勃发展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改变了阅读,电脑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等各种新型阅读方式不断涌现,这使得图书馆服务对象的阅读习惯、图书馆的藏书体系、工作内容、服务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 新型阅读方式及其发展现状

1.1 “势头不减”的互联网阅读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1月16日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8%[1]。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互联网阅读诞生。广义的互联网阅读指的是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平台来获取包括文本在内的多媒体信息和知识集合体、完成超文本阅读的行为。狭义的互联网阅读(电脑阅读)可理解为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进行的电子化的图书、报纸、期刊的阅读行为。1999至2011年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我国国民互联网阅读率迅速增长,由1999年的3.7%增长到2003年的18.4%,再到2005年的27.8%,7年间增长了7.5倍,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07%;2007年互联网阅读率则大幅攀升至44.9%,比2005年提高了17.1个百分点,基本与当年纸质图书阅读率持平。2008年数字媒介接触率24.5%,2011年上升至38.6%,阅读逐渐向数字化转型。

1.2 “如火如荼”的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于2006年前后兴起。读者以手机为载体访问WAP站点浏览,通过手机阅读客户端及短信、彩信等阅读。手机阅读根据阅读内容分为手机报纸、手机图书、手机杂志。手机报是依托手机媒介,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可通过手机浏览到当天发生的新闻。它的实质是最新电信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产物[3]。手机报主要分为彩信手机报和WAP网站浏览两种模式。我国目前已开通服务的手机报大多采用的是第一种模式。2004年7月1日,中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正式开通。2008年2月,中国日报社和中国移动共同打造的我国第一份中英文双语手机报——ChinaDaily隆重推出。截止到2013年12月,中国移动推出手机报66份,中国联通推出手机报20份。手机图书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存储在iReader、熊猫读书等移动读书软件的全文或连载的电子图书,二是通过手机浏览器在中国移动手机书城、起点中文网、小说阅读网等网上在线阅读。据《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3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经达到5亿。[1]手机阅读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1.3 “群雄争霸”的电子阅读器阅读

电子阅读器是一种用来浏览电子图书的移动终端设备,又称为电子书阅读器、电纸书、电子书,一般支持TXT、WORD、PDF等多种文件格式,具有体积小、容量大、重量轻、携带方便等特点,被称之为小型的移动图书馆。当前,老牌电子书阅读器Kindle、SonyReader等不断推出新版本,巴诺、惠普、戴尔、富士通、松下等公司相继推出自有品牌的阅读器。在国内,汉王、盛大、清华同方等多家公司试水电子书阅读器行业。据易观国际统计,2010年第4季度中国电子阅读器销量达到31.78万台,环比增长20.10%。2010全年的销量达到106.69万台。2011年下半年由于受平板电脑等的冲击,销量有所减少,但全年销量仍超过100万台。2012年上半年销量一直保持平稳。总体而言,目前电子书阅读器品种繁多,竞争激烈,总体销量平稳。[4]

1.4 “方兴未艾”的平板电脑阅读

2002年秋,比尔·盖茨提出平板电脑的概念,但由于当时硬件技术及操作系统尚不成熟,并未得到业界广泛关注。2010年1月,iPad面世,引发了数字阅读世界的革命性变革。与电子阅读器相比,平板电脑具有多媒体功能,支持图片、视频、文字等各种内容,同时具有多点触摸的类书屏幕、逼真的翻页效果等优势。苹果、联想、索尼、三星、华硕、亚马逊等均有产品推出。由于平板电脑的屏幕与传统纸质图书大小类似,且支持多种媒体阅读等优点,用户使用平板电脑进行电子阅读的行为非常活跃。据2011年艾瑞咨询调查结果,在拥有平板电脑的用户中经常阅读电子小说、电子杂志、电子报纸和电子图书的用户比例均在70%以上。其中,经常和最常阅读电子小说的用户比例最高,分别为82.3%和41.7%[5]。而皮尤2013年的调查显示,大约三分之一或35%的美国成年人(年龄在16周岁以上)拥有一台平板电脑[6]。

2 图书馆阅读服务现状

技术影响阅读,阅读方式的转变使得图书馆的阅读服务也随之转变。基于此,笔者选取北京地区24家公共图书馆及8所高校图书馆,对其进行了实地走访,并与部分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朝阳区图书馆及8所高校馆)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同时获取了其网站介绍以及后台统计数据等。基于北京地区32家图书馆的调研结果,并且结合相关文献,将阅读服务现状总结如下。

2.1 整合数字资源

按照工作流程,整合数字资源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替代纸本文献。受时间、空间、文献收藏机构、文献自身特性等限制,同一纸本文献在同一时间内只能提供给一位读者阅览。文献资源数字化的过程可以较好保持原有文字、图像数据,替代纸本文献,同时服务于多人。第二,文献资源数字化功能提升。建立数据库将数字资源集合化,通过全文检索、书名检索等多种方式提升读者获得信息的效率。第三,知识重组。根据用户自身需求,制作不同维度的数据库,满足其直接获取特定知识、资源的需要。调查的24所公共图书馆对数字资源整合的重视度很高,均对馆内资源进行了整合,并提供馆藏资源、特色资源等多种检索方式。

在32所图书馆中,21所图书馆建有或者购买了相关数据库,其中海淀区图书馆、丰台区图书馆、顺义区图书馆等均采用“智慧2000数字图书馆公共检索与查询系统”。同时,各图书馆以各馆专业、特色资源为依据,建设特色数据库,例如各高校馆的文库(如北京师范大学的“京师文库”、中国人民大学的“人大文库”),首都图书馆的“北京记忆”、“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数据库”,朝阳区图书馆的“法律资料专题数据库”,海淀区图书馆的“装饰艺术数据库”、“旅游文化数据库”,大兴区图书馆的“大兴地方文献-报纸检索库”等。

然而,知识爆炸时代,单个馆的资源数量再丰富、整合程度再高,也难以充分满足读者的需求。馆际资源共享是大势所趋。目前北京地区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均支持以CALIS和BALIS系统为主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并建有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http://www.bplisn.net.cn/)。2012年3月12日,由位于北京行政区域内的国家图书馆、党校系统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以及医院部队、中小学图书馆和北京市公共图书馆共110余家图书馆自愿联合发起成立的首都图书馆联盟成立[7],进一步提高了图书馆资源共享效率。

2.2 创新参考咨询

参考咨询服务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职能。参考咨询馆员在回答读者问题时既可通过传统方式(到馆咨询、电话咨询或者普通邮件沟通),也可通过数字新兴方式(电子邮件咨询、网上表单咨询、IM文字或视频咨询或论坛咨询)。部分图书馆创新性地提出智能机器人咨询、社交网站互动咨询等。调查的公共馆图书馆均提供到馆咨询与电话咨询,提供电子邮件咨询和表单咨询的有9家(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东城区图书馆、西城区第一图书馆、东城区第二图书馆、朝阳区图书馆、怀柔图书馆、延庆县图书馆、西城区青少年儿童图书馆),提供IM咨询和论坛咨询的10家(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东城区图书馆、西城区第一图书馆、东城区第二图书馆、朝阳区图书馆、门头沟图书馆、大兴图书馆、怀柔图书馆、石景山少年儿童图书馆)。而高校图书馆除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未提供IM咨询外,其余7所均提供表单咨询与IM咨询,并不断创新性地推出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小图”等特色参考咨询系统。

2.3 自助化服务

自助服务主要指的是自助打印复印、自助馆藏查询、自助借还书、自助预约研讨室、自助缴纳图书超期罚款等。21 世纪以后,发明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射频识别技术RFID在图书馆的应用日趋完善。一套完整的利用RFID技术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借书站、自动还书箱、馆藏管理系统、分类站、多功能柜台工作站等[8]。目前图书馆主要利用RFID技术进行图书自助借还,即其中的自助还书箱功能。读者按照:选择“借书”或者“还书”——读取图书馆读者证件(输入密码)确认——放置图书(不同机器可识别图书数量不同,有的每次仅能放置一本,有的可同时操作多本图书)——打印收据或者直接退出系统的步骤即可完成图书的借阅或归还。同时,部分图书馆开始利用RFID技术进行自助图书馆的建设。

目前北京地区已经提供该服务的图书馆有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对外经贸大学图书馆、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

2.4 移动图书馆

传统意义上的移动图书馆指的是图书馆按照特定地区的需求,采用流动借阅站的形式,将特定图书送到社区、乡镇等,扩大图书馆服务范围的一种形式。手机、电子阅读器等的蓬勃发展为移动图书馆的建立带来了新的机遇。当前学界所说的移动图书馆一般指的是以手机、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等各种手持设备为依托,通过成熟稳定的无线网络提供的图书馆服务。国内移动图书馆始于2000年,2005年进入集中发展阶段[9]。由于早期的移动阅读多以手机为阅读终端,故也被命名为手机图书馆,现这一称呼基本被更为全面的移动图书馆取代。通过各种手持设备,读者可以随时随地享受移动图书馆提供的短信提醒服务、新闻速递、书目信息查询、续借、个人信息管理、在线阅读等服务。

(1)移动图书馆的实现方式主要为短信服务、WAP网站和APP三种。2000年至2007年,多以短信服务为主[9]。短信服务是指读者通过手机短信形式使用图书馆相关资源,分为定制型和请求应答型两种。定制型短信读者订阅自己所需信息,图书馆主动推送,如预约图书到馆、催还书等;请求应答型短信由读者主动提交,如读者借阅查询、书目查询、图书续借等。短信服务已较为成熟,读者接受度较高。WAP无线应用协议最早由摩托罗拉等公司提供,旨在将互联网中的丰富信息及先进业务引入到手机、电子阅读器等移动终端之中,运用于移动图书馆的WAP网站服务可以查询馆藏、续借、在线阅读等。相比较于短信服务的简易操作,WAP网站交互功能、信息查询的优势更为明显。移动图书馆APP客户端则更进一步发挥这种优势,即通过登录为某图书馆定制的软件客户端,实现一站式检索图书馆资源、续借、在线阅读、离线阅读等多种功能。除此之外,还出现了如国家图书馆仿真路径导航等高端服务。

(2)资源检索、个人借阅管理功能用户需求度最高。对图书馆而言,怎样才能使手机用户转变成移动图书馆用户,是当前开展移动图书馆工作的主要难题。其中,用户需求调查分析是关键。2007年有学者对南京地区读者手机图书馆服务需求的调查[10]发现查询图书信息、查询个人借阅、续借三项读者需求度最高。而截止到2012年3月9日,北京大学移动图书馆推出后一年内注册用户达14 910人,用户搜索9 921次,匿名用户搜索2 562次,注册用户搜索7 359次,用户订阅8 841次,用户收藏41次,文献传递47次,查看全文15 783次,查看全文成功5 756次,查看全文失败1 548次。综上,读者使用资源检索(纸质与电子资源)与个人借阅管理(续借、预约、读者证挂失等)较为频繁,是读者最希望移动图书馆具备的功能。

(3)移动图书馆受硬件、操作系统等限制较大。目前推出的移动图书馆多以WAP网页和短信服务为主,支持APP的也多是系统要求较高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以国家图书馆推出的包括移动数字图书馆、短信服务、手机阅读和国图漫游四部分的掌上国图为例,其功能已经相当成熟,但客户端却仅支持WindowsMobile和Symbian系统中的部分型号手机,并不支持用户量庞大的安卓、苹果iOS系统手机及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此外,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APP也仅支持安卓、苹果系统。

2.5 其他

(1)免费开放无线(Wi-Fi)网络接入服务。2012年1月1日起,西城区图书馆向读者免费开放无线网络接入服务,成为北京市首家实现全馆覆盖无线网络的公共图书馆。2012年3月3日起,国家图书馆取消馆内无线网络互联网接入费及馆内所有读者用机的互联网接入费。据美国图书馆协会发布的《2011年美国图书馆发展现状报告》接近85%的公共图书馆可提供无线网络服务,这其中已经有2/3将无线网络的范围拓展到图书馆以外。[11]

(2)电子阅读器流通服务。《2011年美国图书馆发展现状报告》显示美国公共图书馆中,5%已经提供电子阅读器流通服务,24%正在考虑开展此项服务。[11]而在国内,北京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已经开展此项服务。2012年3月份北京大学图书馆设置苹果产品专区和移动应用专区,提供苹果和其他品牌的各种数字应用设备供师生体验使用。台湾“清华大学”等也开始采取将读者所需图书下载到平板电脑中外借的服务方式。

(3)全方位多途径搭建读者交流平台。除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如设置咨询台等,图书馆还运用人人网、豆瓣网以及微博等各种社交网络进行参考咨询、馆务公开、新闻传递、新书通报、阅读指导等。据《2011年美国图书馆发展现状报告》,在一个由图书馆管理者、馆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参与的调查中,超过九成的受访者认为Web2.0工具在宣传和推广图书馆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社交网络和博客是最流行的两个应用。[11]在这方面清华大学图书馆作了比较突出的尝试,清华大学图书馆先后在人人网建立了第一个图书馆俱乐部——清华大学图书馆书友会,开通新浪微博,发布图书馆最新讲座等动态消息、分享读书感受等。公共馆在这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积极探索,如首都图书馆建有豆瓣小站。

(4)数字互动长廊、触控导览、实景3D阅览等。2012年5月16日斥资20亿、施建8年的台中图书馆开始试运营。台中图书馆首次设置有数字互动长廊,读者在一定区域感应读书证,长廊会根据其借阅记录推荐一本Lucky Book,建议今天可读的图书。同时,在馆内设有触控导览,读者可随时获得所处之地、目的地的信息。3D阅览将平面化的图书内容通过一定的设备以3D形式展现。

通过相关文献介绍及实地访谈,笔者发现当前图书馆对阅读服务的力度与广度均在不断提高,但总体实施效果低于预期。就目前北京市提供的阅读服务来说,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阅读服务手段和服务内容多样化,主要归结为:内容的整合与数字化;方式的自助与虚拟化;结果的移动与多平台(表1)。从馆藏建设,到完善实体服务方式,到构建移动图书馆,新型阅读服务方式多样。

表1 新技术下的图书馆阅读服务一览表

第二,北京地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的力度较高,提供的服务种类更加多元化;公共图书馆(除国家图书馆)尤其是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 存在的困惑与问题

阅读方式的变化使得图书馆进行了整合数字资源、创新参考咨询、凸显自助服务、建设移动图书馆等多方面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新的问题产生。

3.1 技术本身存在缺陷

技术既具有积极的一面,也具有如硬件依赖度高、赢利模式尚不成熟等消极的一面。

(1)从内容处理的技术层次来说,不同于传统纸质书刊形式的统一性,各个图书馆数字化进程中采用的数据存储格式不同,各自采用的加工方式、加密保护不同,“各自为营”现象较为突出。而购买的数据库由于只是购买了其使用权,技术运营、内容加工等仍由数字技术公司负责,各个数据库标准不统一、平台不一致,没有通用的接口供读者访问,图书馆处于被动地位。而这合起来使得文献资源共享的基础并不稳定,馆际之间的文献交流、馆际互借由于技术的限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2)从数据传输的技术层次来说,当今图书馆提供的数据传输方式多样,在传输过程中要保证文献信息安全则对技术要求较高。黄水清学者认为信息安全应包括“信息的保密性”、“信息的完整性”和“信息的可用性”[12],即保障信息仅仅为那些被授权使用的人获取,保护信息及其处理方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保障授权使用人在需要时可以获取信息和使用相关的资产。相关的如数据加密、数字水印、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反病毒、防火墙、虚拟存储、互联技术等尚需更加完善。

(3)从图书馆数字阅读等终端来说,各个阅读终端、设备自身存在诸如品牌庞杂、操作系统各异、屏幕大小、分辨率不一致、耗电等技术难题。当前的实时咨询、移动图书馆等支持的硬件系统较有限。而据读者访谈结果,移动设备的限制是影响其是否选择使用图书馆提供的阅读服务的一个重要因素。

3.2 费用要求较高

适应读者需求变化,提供阅读服务,对图书馆来说费用的要求较高。一方面,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的采购存在竞合的关系;另一方面,采购自助打印复印机、建设移动图书馆等各项服务对经费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对读者来说,适应现当代技术转变也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如购买相应硬件设备、上网流量费用等,对于支付能力有限的读者来说,这是其开展数字阅读,接受图书馆阅读服务的重要限制因素。

3.3 阅读服务推广效果有限,用户认知度低

服务的推广效果会直接影响到读者对相关信息的获取,而对信息的获取影响着读者是否使用该项服务。

笔者将32所图书馆推广其阅读服务方式归纳为五类:①在图书馆网站主页的新闻公告栏里进行信息宣传,这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短信通知服务新闻,此类新闻易引起读者注意,但时效性较短;②在图书馆网站读者服务等栏目下设置相关服务的链接,如读者在进行续借、预约等过程中才知晓移动图书馆相关信息的介绍,此种方式传播广度较低;③图书馆网站没有找到相关新阅读服务的信息,或者仅能通过“常见问题”、“联系我们”等获得,对这些图书馆相关业务的信息搜集主要通过搜索引擎和相关文献;④在图书馆网站设置专门的一级栏目,如清华大学的lab新体验等,便于读者快捷使用各种新型服务,此种方式效果较好,但目前应用不普遍;⑤利用社交网络、微博等新媒体进行宣传推广。

调查发现, 目前图书馆用户对电子资源的认知度大大提高,对图书馆提供电子资源表示比较满意,但目前图书馆对其服务的介绍和推广还很不够。公共图书馆中,除首都图书馆、朝阳区图书馆外,其余20多家区县图书馆网站导航能力相对欠缺。而对读者的调查结果也与之相吻合,相当一部分的读者表示并不了解图书馆已经开展自助复印、短信通知等服务,接受访问的读者大多希望图书馆能更加积极地作一些宣传介绍。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推出的智能聊天机器人、人人网“清华大学图书馆”俱乐部、电子期刊RSS订阅、Thulibcookies、图书馆工具条、个性化主页等多项服务,除前两项外,其余使用用户数量相对较少。从微博等新媒体的使用角度来看,尽管图书馆已经意识到新媒体的势不可挡及其优势,但仍存在粉丝数量少、发布内容有限、更新频率低等局限。

3.4 服务能力与技术发展的不匹配

阅读服务的开展对馆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以电子阅读器应用于图书馆借阅服务为例,相关部门的馆员没有熟练地掌握电子阅读器的使用方法或者不能解决出现的基本故障,将直接影响读者获取所需信息资源的质量与效率。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在整合数字资源、提供统一检索等多种检索方式、进行馆际文献资源共享方面,馆员服务能力均较高;在提供多种方式的参考咨询方面,馆员尚需进一步做好数字信息资源的参考咨询服务,熟练应用如IM等通讯工具全方位提供相关资讯;在自助服务方面,对馆员要求并不是很高,读者遇到问题一般能迅速得到解决;而在构建移动式图书馆方面,技术部门要进一步开发适应各种移动终端的相应服务,业务部门馆员尚需增加对其基本操作、原理、功能等的认知。

4 小结

进入21世纪以来,超大型的数据库、无限的超级链接、移动式阅读、即时即地的资讯,这一切,促成了知识爆炸。阅读从原有图书的线性化进入网络网格化,以不同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平板电脑阅读应运而生。图书馆根据读者阅读变化开展了系列阅读服务:整合数字资源、创新参考咨询服务、注重提供自助服务、建设移动图书馆、提供免费Wi-Fi与电子阅读器等。不尽如人意的是这些服务实施效果并未达到预期,遇到了以下问题:①技术具有内容处理层次的数据存储格式不同、标准不统一等缺陷;②费用是制约图书馆开展阅读服务的瓶颈;③阅读服务的推广效果有限,读者认知度仍有提高的空间等;④馆员能力不能完全满足技术发展的要求。

图书馆应继续坚持以读者为导向,充分利用先进技术,通过自建、馆际共享、利用互联网资源、鼓励读者共建等进行馆藏资源建设,通过自助借还书、虚拟参考咨询、学习平台等推动阅读服务,打造自助化、移动化、社区化、泛在化图书馆。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OL].[2014-02-1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t20140305_46240.htm.

[2]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

[3] 温晓明.手机报发展面临的困境[J].东南传播,2007(7):82.

[4] 易观国际.易观数据:2012Q2中国电子阅读器销量为29.3万台[OL].[2014-02-15].http://data.eguan.cn/yidonghulian_140868.html.

[5] 艾瑞咨询.2011年中国网民平板电脑用户调研报告(二)[OL].[2014-02-15].http://wireless.iresearch.cn/88/20111014/152892.shtml.

[6] 皮 尤.皮尤:调查显示43%美国人拥有平板电脑或电子书[OL].[2014-02-15].http://data.eguan.cn/yidonghulian_177457.html.

[7] 新华网.首都图书馆联盟成立方便读者通借通还[OL].[2012-03-13].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2-03/13/c_122826197.htm.

[8] 陈 雁,徐双培.基于汇文系统的RFID智能管理系统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9-11.[9] 宋恩梅,袁 琳.移动的书海:国内移动图书馆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5):34-48.

[10] 茆意宏,武立斌,黄水清.图书馆手机服务系统的建设:需求调查与分析——以南京地区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2):55-58.

[11] 美国图书馆协会.2011年美国图书馆发展现状报告[R].芝加哥:美国图书馆协会,2011.

[12] 黄水清.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3.

(责任编校 田丽丽)

TheStatusofLibraries’Technology-basedReadingServices:TakingtheCaseofthe32LibrariesinBeijing

Wang Lili

Library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With the emergence of Internet reading, mobile phone reading, e-reader reading and tablets reading, libraries have offered a series of reading services such as integrating digital resources, innovating reference service and offering self-service and mobile service. 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of reading services at 24 public libraries and 8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Beijing, the present article discusses four factors that restrict reading services including technology, cost, promotion effects and librarian capacity.

technology; reading; library; reading service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研究”(项目编号:10ATQ003)的研究成果之一

G252

王丽丽,女,1987年生,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阅读文化、特藏建设等,发表论文3篇。

猜你喜欢

阅读器图书馆服务
基于反向权重的阅读器防碰撞算法
The Magna Carta
Winner Takes All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基于图论的射频识别阅读器防碰撞算法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