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14-09-25张利娟
张利娟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强化历史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利用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增强直观的历史感受。”[1]博物馆拥有实物性、直观性、广博性、情境性、开放性等特点,具备其他课程资源不可比拟的优势。对博物馆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有利于课程实施和师生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国外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概述
何为博物馆?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下的定义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从定义中可看出,教育被列为了博物馆的首要功能,是博物馆存在的重要原因。1984年美国的博物馆界名著《新世纪的博物馆》中对博物馆的教育意义有如下描绘:“若典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则教育是博物馆的灵魂。”
纵观世界各国对博物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大都十分重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在墨西哥,每年学生学习历史时,都要去参观博物馆。在新西兰,未来的小学老师都要接受博物馆教学的专门指导。在美国,早在19世纪,美国人乔治·勃朗·古特就提出,博物馆必须向教育服务方向发展。当今的美国,博物馆与学校教育十分普及,大小博物馆设有专门的教育部门,为学生专设学习室、发明室、陈列室,并配备具备良好专业素质及教育背景的科研人员,实现博物馆教育的专业化。开设博物馆学校是美国博物馆界特有的产物。博物馆通过校外教学、到校服务、创建“学校租借服务”、教师培训、网络服务、与学校共同开发课程等方式实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英国是博物馆的发祥地,是世界上博物馆密度最大的国家。早在1969年,英国就成立了专业的“博物馆教育圆桌组织”,专门从事博物馆教育的研究与推广,并于1973年发行了权威性的“博物馆教育期刊”。1988年制定的“国家课程”明确指出博物馆教育可与学校课程连接。博物馆方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制定教育手册,针对不同学龄儿童设计活动手册,与学校各课程相连接,并供教师使用。英国历史教科书中专设一个栏目“历史在我们身边”,要求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学习身边的历史[2]。英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对未满13岁和13岁以上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前者由博物馆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里学习,举办“自然历史俱乐部”。后者则在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专门指导下完成课外或室内作业。2001年英国财政部决定“政府支持的博物馆的永久陈列品若对公众免费开放可以享受增值税返还”,鼓励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
法国存在著名的“星期三现象”,即每周三下午,法国的小学和初中不上课,所有的国立博物馆免费对教师及18周岁以下的学生开放,并为他们提供服务项目[3]。法国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校馆交流模式。博物馆设置教师暑期进修班、研讨班,为学生开设博物馆入门教育班、实物教育班。巴黎东北部的维莱特有一座著名的“科学城”,被称为欧洲最大的科普中心。该中心开设有“维莱特班”,一些中小学将整个班搬到“维莱特班”上课1~2周,学生在教师和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小实验。“科学城”平均每年接待250个“维莱特班”,其他欧洲一些学校的学生也慕名而来。
日本强调博物馆的配套成网和博物馆教育的专门化,国家出台博物馆发展计划,形成博物馆建设网络。博物馆分布大小结合,地区平衡。日本建有“松下电器博物馆”、“化石博物馆”以及普及日常生活常识的基础科学博物馆。博物馆附设有教室,内有标本、模型、参考书籍等,学生到此通过对照实物、观看各种展览寻求答案。博物馆“儿童中心”有效利用博物馆资源为儿童的发展作出努力。
二、我国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与方法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博物馆教育功能更多停留在德育层面。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很不充分,往往停留于博物馆展览活动或观众数目的增加上。我国可以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国情有效开发博物馆课程资源。
1.国家层面的支持
首先需加强对博物馆教育的理论研究,将教育理论、解释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沟通理论融汇其中,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为国家政策的制定、学校与博物馆的合作以及博物馆自身教育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其次,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倾斜,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2007年,首先是陕西省发布《关于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决定全省各级文物部门管理的国有博物馆将向中小学生实行集体预约无限次免费开放,将博物馆建成中小学校日常教学实习、实践基地[4]。2008年,国家发布《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从国家政策层面上,使博物馆从“课外”走向“课内”,从“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是博物馆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的最重要的保障和基石。再次,加强对博物馆教育专业人员的培养。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多博物馆从业人员理论深度不够,专业性不强。从业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越来越不适应博物馆教育工作的要求,整体综合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博物馆教育事业的创新和发展[5]。我们迫切需要建立、壮大博物馆教育的专业平台,加强对博物馆教育专业人员的培养,以充分开发利用博物馆资源,促进我国博物馆教育的发展。
2.博物馆自身的努力
博物馆教育的发展目标是使人们透过各种形态的文化而得到乐趣,并因此对世界产生好奇与惊叹,帮助人们去重视开发他们本身的创造能力,赋予人们更多的行动决心和自由[6]。博物馆需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注重教育与娱乐的结合,增进观众的好奇心,激发探索精神,从而主动去学习探究。博物馆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实现自己的目标:其一,在博物馆中专设教育部,从机构设置上保障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实现;其二,通过制作博物馆宣传片、出版教育普及性读物加大宣传;其三,举办各种形式的专题讲座、教育主题的专题陈列;其四,向社会招募讲解员,开展博物馆之友与志愿者工作,调动大众积极参与到博物馆建设中,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沟通;其五,为教师、学生进行博物馆的专业培训。设计互动性活动,形式多样增强教育体验。其六,创设专业网站,注重网络资源开发,信息共享助推教育实现。其七,建立移动博物馆,以流动车的形式,将“展厅”轮流送到社区、学校。国际上,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最早提出“移动博物馆”概念,将博物馆丰富的资源拿到法国各个地区,特别是农村和郊区进行临时性展出。澳大利亚南威尔士博物馆1982年建成了一列“火车上的博物馆”,跑遍了面积约八十万平方公里的新南威尔士铁路沿线的村镇[7]。中国成建制的移动博物馆始于2010年。萧山博物馆开办了“流动博物馆”,用图片的形式送博物馆入校、村、社区,累计参观人数超过3万余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移动博物馆数量不多,规模尚小,展出时间有限,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课标教材编写者的推进
在编写课标和教材时,明确将博物馆资源纳入到相关内容中。我国目前的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博物馆课程资源有哪些?该如何开发利用只字未提。而英美等国明确将博物馆资源写入了课程标准中。我国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课标编写者可在课程标准中详细列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博物馆资源。在教材编写中,通过开设“史海指南”、“史海拾贝”等栏目列出相关博物馆网址,介绍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的博物馆藏品,引进考古热点话题、最新研究成果,并注明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出现和研究的推进,历史结论随时在变,这种做法也可解决教材滞后性与稳定性的难题,让教材的编写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
4.教师的具体做法
教师在开发与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时,首先应遵循目标性、科学性、思想性、精选性和可行性等原则。在此前提下,熟悉各类博物馆,特别是教师所在学校的当地博物馆资源的特色、种类。以四川为例,与历史学科密切相关的著名博物馆有建川博物馆、杜甫草堂、武侯祠、金沙遗址、三星堆博物馆、邓小平纪念馆、四川博物院等。教师首先需梳理课程内容与博物馆藏品之间的联系。下面以四川博物院为例,列出四川博物院展馆与高中历史课本内容之间的联系,见下表:
教师找准课程内容与博物馆藏品之间的联系后,需根据整合内容特点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其形式和手段灵活多样,如开设校本课程、开展主题讲座、开展研究性学习、课堂导入、图说历史,创设历史情境、补充引用、关联拓展等。上海市大同中学的韩春龄老师参考上海博物馆教育部对外讲座的课程安排,为学生开设了拓展型课程,分为七个专题:解读古文字、钟鸣鼎食与金戈铁马、温润瑰丽的玉器、钱币中的历史、古朴典雅的陶器、中国古代瓷器、雕塑与佛教艺术。课程的实施途径包括邀请上海博物馆的专家到校进行专题讲座;教师有组织、有规划地带领学生去上海博物馆实地参观、现场聆听讲座等[8]。北京首医附中史地政教研组开展了“博物馆资源在史地政学科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的课题研究。基于该课题研究,该学校的苏丽雨老师给高二的学生开设了《走进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选修课。
博物馆的主题展览馆很利于教师开展主题讲座活动或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建川博物馆为例,当学生学习八年级的“近代社会生活”学习主题时,教师可以借助建川博物馆里“三寸金莲馆”丰富的资源设计“三寸金莲”主题讲座活动,与教材小字材料“中国妇女缠足的由来与废除”相佐证,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近代妇女的社会生活。又如建川博物馆的正面战场馆、川军抗战馆、中流砥柱馆、中国壮士群雕广场很适合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国共合作抗日”、“抗日战争的胜利”开展研究性学习。“正面战场馆”是我国唯一一座专门纪念国民党抗日军队的博物馆,展馆中的大量文物充分肯定了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贡献。“川军抗战馆”突出表现了30万川军(基本是国军部队)出川艰苦抗战、300万壮丁奔赴前线的史实。中流砥柱馆生动展示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敌后民众八年抗战情况。中国壮士群雕广场塑造了200多名抗战期间全民族抗日将士英雄群体形象。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各族人民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团结一致,浴血奋战、艰苦奋斗的结果。”“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并取得伟大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处于主体地位,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实事求是、正确评价国共合作抗战这段历史。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发挥馆校联动作用,优化博物馆教育功能。同时,教师积极开展对博物馆的研究,丰富自己的知识贮备,充分开发和利用博物馆这一“润物细无声”的第二课堂课程资源,做到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让博物馆和中学历史教学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陈淑荣,等.博物馆资源与英国文化产业.经济研究参考,2013(11).
[3] 杨关庆.法国学校的“星期三现象”.文汇报,2005-09-12.
[4] 庞博.陕西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国文物报,2007-09-05.
[5] 段少京.现代博物馆教育工作探析.南方文物,2003(1).
[6] 吴国纯.博物馆学习之诠释与沟通内涵探究.博物馆教育季刊,2007(4).
[7]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 邵清.让历史点悟人生——基于“两纲”的历史学科德育新探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关燕云】
4.教师的具体做法
教师在开发与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时,首先应遵循目标性、科学性、思想性、精选性和可行性等原则。在此前提下,熟悉各类博物馆,特别是教师所在学校的当地博物馆资源的特色、种类。以四川为例,与历史学科密切相关的著名博物馆有建川博物馆、杜甫草堂、武侯祠、金沙遗址、三星堆博物馆、邓小平纪念馆、四川博物院等。教师首先需梳理课程内容与博物馆藏品之间的联系。下面以四川博物院为例,列出四川博物院展馆与高中历史课本内容之间的联系,见下表:
教师找准课程内容与博物馆藏品之间的联系后,需根据整合内容特点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其形式和手段灵活多样,如开设校本课程、开展主题讲座、开展研究性学习、课堂导入、图说历史,创设历史情境、补充引用、关联拓展等。上海市大同中学的韩春龄老师参考上海博物馆教育部对外讲座的课程安排,为学生开设了拓展型课程,分为七个专题:解读古文字、钟鸣鼎食与金戈铁马、温润瑰丽的玉器、钱币中的历史、古朴典雅的陶器、中国古代瓷器、雕塑与佛教艺术。课程的实施途径包括邀请上海博物馆的专家到校进行专题讲座;教师有组织、有规划地带领学生去上海博物馆实地参观、现场聆听讲座等[8]。北京首医附中史地政教研组开展了“博物馆资源在史地政学科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的课题研究。基于该课题研究,该学校的苏丽雨老师给高二的学生开设了《走进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选修课。
博物馆的主题展览馆很利于教师开展主题讲座活动或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建川博物馆为例,当学生学习八年级的“近代社会生活”学习主题时,教师可以借助建川博物馆里“三寸金莲馆”丰富的资源设计“三寸金莲”主题讲座活动,与教材小字材料“中国妇女缠足的由来与废除”相佐证,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近代妇女的社会生活。又如建川博物馆的正面战场馆、川军抗战馆、中流砥柱馆、中国壮士群雕广场很适合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国共合作抗日”、“抗日战争的胜利”开展研究性学习。“正面战场馆”是我国唯一一座专门纪念国民党抗日军队的博物馆,展馆中的大量文物充分肯定了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贡献。“川军抗战馆”突出表现了30万川军(基本是国军部队)出川艰苦抗战、300万壮丁奔赴前线的史实。中流砥柱馆生动展示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敌后民众八年抗战情况。中国壮士群雕广场塑造了200多名抗战期间全民族抗日将士英雄群体形象。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各族人民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团结一致,浴血奋战、艰苦奋斗的结果。”“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并取得伟大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处于主体地位,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实事求是、正确评价国共合作抗战这段历史。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发挥馆校联动作用,优化博物馆教育功能。同时,教师积极开展对博物馆的研究,丰富自己的知识贮备,充分开发和利用博物馆这一“润物细无声”的第二课堂课程资源,做到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让博物馆和中学历史教学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陈淑荣,等.博物馆资源与英国文化产业.经济研究参考,2013(11).
[3] 杨关庆.法国学校的“星期三现象”.文汇报,2005-09-12.
[4] 庞博.陕西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国文物报,2007-09-05.
[5] 段少京.现代博物馆教育工作探析.南方文物,2003(1).
[6] 吴国纯.博物馆学习之诠释与沟通内涵探究.博物馆教育季刊,2007(4).
[7]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 邵清.让历史点悟人生——基于“两纲”的历史学科德育新探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关燕云】
4.教师的具体做法
教师在开发与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时,首先应遵循目标性、科学性、思想性、精选性和可行性等原则。在此前提下,熟悉各类博物馆,特别是教师所在学校的当地博物馆资源的特色、种类。以四川为例,与历史学科密切相关的著名博物馆有建川博物馆、杜甫草堂、武侯祠、金沙遗址、三星堆博物馆、邓小平纪念馆、四川博物院等。教师首先需梳理课程内容与博物馆藏品之间的联系。下面以四川博物院为例,列出四川博物院展馆与高中历史课本内容之间的联系,见下表:
教师找准课程内容与博物馆藏品之间的联系后,需根据整合内容特点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其形式和手段灵活多样,如开设校本课程、开展主题讲座、开展研究性学习、课堂导入、图说历史,创设历史情境、补充引用、关联拓展等。上海市大同中学的韩春龄老师参考上海博物馆教育部对外讲座的课程安排,为学生开设了拓展型课程,分为七个专题:解读古文字、钟鸣鼎食与金戈铁马、温润瑰丽的玉器、钱币中的历史、古朴典雅的陶器、中国古代瓷器、雕塑与佛教艺术。课程的实施途径包括邀请上海博物馆的专家到校进行专题讲座;教师有组织、有规划地带领学生去上海博物馆实地参观、现场聆听讲座等[8]。北京首医附中史地政教研组开展了“博物馆资源在史地政学科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的课题研究。基于该课题研究,该学校的苏丽雨老师给高二的学生开设了《走进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选修课。
博物馆的主题展览馆很利于教师开展主题讲座活动或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建川博物馆为例,当学生学习八年级的“近代社会生活”学习主题时,教师可以借助建川博物馆里“三寸金莲馆”丰富的资源设计“三寸金莲”主题讲座活动,与教材小字材料“中国妇女缠足的由来与废除”相佐证,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近代妇女的社会生活。又如建川博物馆的正面战场馆、川军抗战馆、中流砥柱馆、中国壮士群雕广场很适合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国共合作抗日”、“抗日战争的胜利”开展研究性学习。“正面战场馆”是我国唯一一座专门纪念国民党抗日军队的博物馆,展馆中的大量文物充分肯定了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贡献。“川军抗战馆”突出表现了30万川军(基本是国军部队)出川艰苦抗战、300万壮丁奔赴前线的史实。中流砥柱馆生动展示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敌后民众八年抗战情况。中国壮士群雕广场塑造了200多名抗战期间全民族抗日将士英雄群体形象。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各族人民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团结一致,浴血奋战、艰苦奋斗的结果。”“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并取得伟大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处于主体地位,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实事求是、正确评价国共合作抗战这段历史。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发挥馆校联动作用,优化博物馆教育功能。同时,教师积极开展对博物馆的研究,丰富自己的知识贮备,充分开发和利用博物馆这一“润物细无声”的第二课堂课程资源,做到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让博物馆和中学历史教学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陈淑荣,等.博物馆资源与英国文化产业.经济研究参考,2013(11).
[3] 杨关庆.法国学校的“星期三现象”.文汇报,2005-09-12.
[4] 庞博.陕西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国文物报,2007-09-05.
[5] 段少京.现代博物馆教育工作探析.南方文物,2003(1).
[6] 吴国纯.博物馆学习之诠释与沟通内涵探究.博物馆教育季刊,2007(4).
[7]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 邵清.让历史点悟人生——基于“两纲”的历史学科德育新探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