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带题授课推动中小学教育科研
2014-09-25刘桂华王廷华
刘桂华++王廷华
摘 要本文针对学校教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与教育教学实践剥离为“两张皮”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带题授课”的解决对策。重点围绕“设计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和提炼分享阶段”的操作要点结合案例做些分析说明。
关键词教育科研带题授课推动中小学
一、基于现实的问题与思考
中小学教育科研以提高教师育人素质、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学校持续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以承担课题做应用研究为主要方式。课题研究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其价值取向的实现。
在教育现实中,不少学校承担课题研究,开题、结题热热闹闹,过程却悄无声息。怎样推动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有效开展呢?我们试图将科研推进的主要方式——“课题研究”与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这两者结合起来做些尝试。在区域教育科研工作视导活动中,设置了“带题授课”板块,提出以“带题授课”推动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对策。
二、“带题授课”的实施要点
1.设计准备阶段
(1)自己“想明白”
设计准备阶段,课题研究团队和授课教师要首先“想明白”以下两个问题。
①研究问题与目标
教师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习惯于围绕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怎么教”进行思考。带题授课需要融入研究的成分,从问题出发。首先是“我要尝试解决什么问题”“预计怎么解决”这两个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有明确的把握,并将自己对问题的思考以及解决方式的预设带进课堂中,教学过程成为验证假设的过程,从而获得对问题的某些认识。这需要根据立项课题,选择与课题联系紧密的授课内容,与课前教学设计同步完成。
这样使上课和研究的思路融合,课堂与课题建立联系,达到通过研究促进工作质量提高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在立项申请、开题论证、设计研究方案时,课题研究的理念、目标、假设、内容、方法、成果等已基本明确。但具体到一节课时,还需细化。具体要思考课题前期做过哪些探索、有什么研究经验和成效,从中找到本节课的研究基础。
②展示亮点和创新点
展示亮点的提出缘于带题授课是展示过去研究成果的窗口。因此,选课、设计要把这个要素考虑进去,把过去的研究成效真实充分地展示出来。比如,有的课题探索构建了某种教学模式,这节课就是在展示这个模式;有的课题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就将某些习惯作为观察点展示给同行。通过课堂氛围、师生表现,尤其是一些生成性问题可以看出是否真的做了研究。
创新点是前期研究的继续。要思考本节课有什么新的尝试,需要教师结合这节课的学科内容和学生实际来设计,寻找更为具体的方法。比如:①变换切入点,改从内容入手为从作者的情感变化入手;②问题设计,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同身受,深刻理解人物情感;③联系学生实际,加强体验。
设计准备阶段有了这些深入的思考,当教师进入课堂时就如同进入自然状态下的实验室,将教改举措嵌入教学过程,并要检验该措施是否产生所期待的效果。
(2)让人“看明白”
设计准备阶段,课题研究团队和授课教师还要想到如何让参与活动的人能有准备地进入课堂,能看明白这节课要展示和探讨什么,实现有目的的观察和思考。
①专题介绍
在课堂教学设计的前边,附上一份简短的研究专题介绍。内容主要包括: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明确研究的目的意义;做过哪些探索?说明研究的基础;本节课的创新点?尝试什么新的举措?预计达到怎样的研究目标?即,通过实践验证,获得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这样即使是初次来观课的人也能通过阅读有关信息迅速了解本节课的设计意图。
②确立观察重点
确立课堂观察点,既可以引导观课人有重点地观察,也为研究者收集研究数据、检测研究效果提供依据。观察点需要课题组结合研究内容、目标来设定,其本身也是研究成果的一部分。有的课题已形成观察量表,可拿来直接使用;如果还没有成型,可以提示观课人几个观察点,供其选择,以便及时记录课堂现象和自己的思考,通过对观测记录和数据的统计分析反映研究效果。
③课前介绍和课后解读
视导活动可以在课前给所有参与者做专题介绍;平时的课题活动,可以通过邮件等多种方式把研究的意图、要求告诉研究团队成员。让观课人带着研究和考察任务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课后,课题负责人、授课教师和成员可以通过介绍设计思路和反思的形式对这节课做解读分析。
2.活动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课题承担者、课题组成员、授课教师是按计划完成各自承担的任务。视导组成员进入现场,考察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了解研究的实效。
(1)现场观课记录
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己的感官及有关的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统计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学会有意地观察、描述、思考和解释课堂教学现象是了解掌握学情、改进教学的重要途径,是教师的专业行为和能力,对教师专业发展很重要。因此,视导组的观察对象既包括学生,也包括研究团队成员。
(2)课后研讨交流
课后安排研讨环节,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围绕专题审视课堂,可以发挥研究团队的力量,促进思维碰撞,为深度思考和撰写文本材料提供线索。
以往的讨论环节大多从教与学的角度进行。带题授课的课后评议要围绕专题,深度追问,展开探讨。不仅仅关注课上得怎么样,更要关注本节课观察点的实际状况。研讨要以问题和目标为线索,以“问题诊断——是什么”“问题追因——为什么”“问题解决——怎么办”这三个问题为轴心展开,不要就课说课。要以课为例,定量和定性分析举措是否有效,提出改进建议和对策,为课题研究的再深入找到目标和方向。
3.提炼分享阶段
“带题授课”作为课题的研究活动,要进一步完成研究素材的积累,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研究成果的提炼提供支撑。所以,要鼓励教师把自己的所思、所做、所感呈现出来,与同行交流分享。
(1)对于教师
教师可以通过一节课的反复研磨,梳理出一个较为理想的教学设计;抓住典型环节、典型事件撰写教学随笔、教学反思;也可以从课例研磨的过程中获得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作专题分析,形成课例、论文。在梳理提升的过程中,促进教师再学习、再思考,丰富教育智慧,为课堂改进注入活力。
如果每学期搞几次“带题授课”,研究会逐渐融入教师的常态工作,教师会逐渐养成思考的习惯,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研究中成长。
(2)对于课题
“带题授课”是落实课题研究计划,深入研究不可缺少的载体,它是验证研究假设,得出研究结论的必要环节。从活动前的设计到活动后的总结,都要紧紧围绕研究主题,思考:这个问题这样去解决行不行?行与不行都要说出道理来。行,总结经验;不行,吸取教训,去寻找更好的方法,这样才是真正的行动研究。
只有真的行动起来,才能使课堂教学改进、教师专业成长、育人质量提升和学校特色发展都交汇在研究这一平台,教育科研的先导和助力作用得以有效发挥,还教育科研的本来面目。
参考文献
[1] 邱子华.带题授课:教师课堂教学研究专业化的一种新范式.当代教育科学,2012(12).
【责任编辑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