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化与人性化:班级管理工作的灵魂

2014-09-25鲍雪燕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男女生异性安静

鲍雪燕

摘 要在班级管理中,禁令、要求、规则规范所达到的效果,与管理者的初衷往往背道而驰。高中生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个体,有走向社会的需要,有人格独立、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要给予他们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和粗暴、简单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更应该让他们体悟一些公式、框架、约束以外的东西。

关键词行为规范人文关怀人文素养

班级是组成学校的基本单位,一个学校的稳定、发展,离不开每一个班级的良性发展。于是,如何管好班级、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学习氛围,便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达到管理的目的,管理层制订了一系列校规、班规来约束学生,希望班级和学生沿着管理者预设的轨道发展。然而,这些“看上去很美”的规范,其所能达到的效果,却每每与管理者的理想和初衷背道而驰。靠行为规范来管制学生,为何屡屡收效甚微?这恐怕与管理者不了解管理对象的心理生理特征,不了解教育的规律,甚至没有弄清管理的最终目的,以及管理手段的简单粗暴,有着莫大的联系。在这里,笔者就学校常见的三则行为规范与同仁一起探讨。

一、常见行为规范中的“硬伤”

行为规范之一:“无声自习、保持安静”

一些学校从日常经验出发,强调自修课的绝对安静,规定学生在自习期间,不能讲话,不能交头接耳,不能做小动作,更不能走动,似乎安静到落针可闻才是学生最好的环境。的确,按照一般经验,人通常在安静的环境里容易集中注意力,在喧闹的环境里,容易疲劳且分散精力。然而,根据学生的反馈,许多学生在安静的自修课上,每每犯困,无精打采,甚至昏昏欲睡。问题出在哪里?

我们要认识到,在心理学上,人的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例如,学生在听课时,其心理活动不是指向教室里的一切事物,而是把教师的讲述从众多事物中抽取出来,并比较长久地把心理活动保持在教师的讲述上。当学生集中听课时,他的心理活动不仅离开一切与听课无关的事物,而且也对与听课无关的活动、甚至有妨碍的活动加以抑制。我们可以全神贯注地阅读一篇文章,也可以陶醉在自己精神世界的沉思之中。由于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所以当一个人注意到某一些对象,同时便离开了其他对象。这些其余的对象处于“注意的边缘”,多数处于注意范围之外。某些微弱的附加刺激不仅不会干扰人们的有意注意,而且会加强有意注意。实验表明:人处于过分安静的环境中不但不能有效地工作,反而会逐渐地进入睡眠状态。那么怎样的环境是比较适合学习的呢?生理学家认为,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其中3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20~40分贝大约是窃窃私语的响声,40~60分贝属于正常的交谈声音。因此,自修教室存在适度的声音反而是合理而且必要的。

行为规范之二:“自修课,独立学习、不干扰他人”

管理者通常认为,自修课是学生完成作业、独立思考、消化课堂知识的学习课,不是讨论课,更不是说话课,好像完全独立自主,才是学习的好习惯。这种思维忽视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以笔者所在校为例,学生入学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弱,教师们经常抱怨反复讲了多遍的知识,学生仍然屡做屡错。这种情形下,要求学生在自修课时独立作业不要讨论,显然不太现实。由于实行住宿制,自修课大量集中在晚上,学生在难以获得学科教师指点的情况下,自然会寻求其他同学的帮助。而课间10分钟,时间有限,又需要一定的休息,他们一般不会进行学习讨论,只有在上课自习时,这种需求才会凸显出来。因而在自修课上,这种因为咨询题目而发生的讲话情况还是占很大比例的。如果一味地追求课堂的安静,让学生完全独立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难以获得应有的帮助,自学的效果也不会很大,难题依旧得不到解决,作业依旧不会做,长此以往,只会形成恶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这时再要求他们保持安静,他们也只能拿出课本装装样子,更有甚者还会在这安静的环境中进入梦乡。因此,自修课上允许学生轻声讨论,促进学生间的学习经验交流,无害而有益。

行为规范之三:男女生交往:“距离不小于50厘米、不得同桌吃饭、不得独处”

高中男女生交往的形式有多种,其中交往过密现象(习惯称早恋),一直是学校、老师和家长关注的焦点。为防止男女学生交往过密,一些学校制订了男女生的安全距离是多少之类的行为规范,如2012年,杭州某高中规定男女生之间至少要保持50厘米以上“安全距离”,男女生不得同桌吃饭;2013年,台州某高中出台了防范男女生过密的“八项细则”,其中规定男女生不但要保持距离,还不得面对面吃饭,不得单独相处,男女生不得以各种借口送对方回寝室、教室门口……这些规范经过网络曝光,引起社会热议。笔者熟知的一些学校也出台过类似细则,但从实施的结果来看,似乎并没有遏制所谓的“早恋”现象,反而激起了众多学生的抵触心理。因此,此类规定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值得商榷。从心理学上说,“早恋”这种现象多与环境因素引起的性早熟和性萌发有关,也有一部分与孤独、空虚、心理上缺乏支持有关。众所周知,异性交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异性交往在个体成长历程中的各个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异性吸引是性心理和性生理走向成熟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正常的自然表现。只是因为高中生处于民事行为能力还较弱的一个群体,在处理异性交往问题上,会出现一些偏差,以至影响和妨碍身心健康,带来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扰。比如:过于频繁地与异性单独交往,这时两性关系容易超越普通交往的界线而过早萌发出对异性的情爱;虽无过多接触,只在内心朝思暮想,但表面上却作出排斥异性、拒不接纳的姿态;对异性没有好感或抱有偏见,回避或拒绝与异性的任何形式的接触与交流等等。作为老师、家长,不能只要看到男女近距离接触就马上联想到“早恋”,而忽略了正常交往关系的可能。尽管理论上讲人际交往有其一定的“安全距离”,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这个距离也会随着场合、熟悉程度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应正视男女生交往的问题,要细致观察全面考虑,而不可一味打压和限制。

二、班级管理工作应力求科学化、人性化

从上举的两条规定,笔者联想到两个问题:

第一,我们制订这些行为规范的目的是什么?从根本上说,是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但某些学校的一些规定,如强调自修课的绝对安静,男女生的绝对距离,不但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反而造成不良的后果。这恰恰证明了这些规定的似是而非。高中生是一个思想独立、自我意识强、个体差异悬殊的特殊群体,要他们按照既定路线“驯服”地发展,谈何容易?作为教育管理者、引导者,我们应尽力探索高中生管理工作的科学规律,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绝不能凭借粗线条的、想当然的、似是而非的经验得出简单的结论。如果忽视了个体之间的客观差异,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和需求,即使出台了最严格细密的规定,也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第二,我们的学生需要的是什么?诚然,学习是高中生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和需求,但绝不是唯一的任务和需求。高中生作为一个正在向成人过渡的人,有走向社会的需要,有人格独立、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要给予他们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和粗暴的简单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更应该让他体悟一些公式、框架、约束以外的东西,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完善,在为人处事上散发出人性的光辉。

1.给予人文关怀

所谓人文关怀,指的是基于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的考虑,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在教育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不仅要看到学生个体是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更应看到他们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因而应更多地关心他们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按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依次排列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之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

而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持,主要是以人的中间层次的需要即“安全”、“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的满足为前提条件。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钟志农先生认为:“一个学生在校期间能否具有安全感,能否得到教师、团体的接纳,能否得到教师、同学的关爱和尊重,决定着这个学生的人格能否健全地发展。”他还提出:“班主任工作,第一位重要的并非是技巧,而是理念。这个理念,就是指我们怎样看待学生……‘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以心为本,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心为本的教育。时时处处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和内心需要,才能与学生心心相通。如果只考虑教师的内心感受,不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以人为本就是一句空话。”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提高成绩,而且在于呵护和哺育学生的心灵。学生需要基本的人性关怀,学生个性的发展,要在其人性完满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完善。由此,上述的行为规范要求中,已经忽视了学生的一些需求,我们在制定规范处理问题的时候应该多一些人文关怀。

2.提升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素养指的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包含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离开了人和人的发展,一切美妙的教育计划都无异于海市蜃楼。”生本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因而让学生学会感悟、理解、思考,从而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把正确的处世之道渗透到灵魂中,这是作为教育所必须担负的任务。

(1)用“审美”引导学生

“美”是什么?哲学家指出:“美是具体的环境、现象、事情、行为、物体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的功利性能、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个人在接触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受其作用、影响和刺激时产生愉悦、满足等美好感觉的原因,是人们通过反思和寻找美感产生的原因。”因此,我们要对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审美意识。比如,安静的自修课环境,同学们专注投入的学习状态,能让身处其中的人产生积极愉悦、努力奋进的情绪,这就需要每个人去维护这个环境;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对异性爱慕倾向,会主动接近自己喜欢的异性,这都是正常的心理;但是对异性的交往,过度地去追求所谓的“二人世界”,一切学习生活行为围绕着“交往”转,甚至发生极端的暴力事件等,这就是对“美”的事物的亵渎。

(2)用“责任心”塑造学生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自修课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想要有良好的自学环境,除了有纪律的规范约束外,更多地需要每个学生的自我约束。而这种自我约束,应建立在强烈责任心的基础之上。要其认识到努力学习是对自己的负责;在集体生活中要顾及其他人的存在和感受,是对他人的负责,也是对集体的负责。在异性交往问题上,教会他们树立正确的异性的交往观,让他们懂得恋爱的责任。

(3)提升公共意识

公共空间的意识即公共意识。“公共空间意识”是指公民的公德之心,独立自由的个体所具有的一种整体意识或整体观念。“公共空间意识”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其中的“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观念,体现了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体谅他人即体谅自己的“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要使学生明白学校、教室是一个公共环境,在这些场所,每个人都应该知道哪些行为可以呈现,哪些行为必须杜绝。每个人都应该顾及到他人的感受,思索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对他人造成困扰。比如自修环境中,个体的大声喧哗、讨论、随意地进出教室等行为;异性在学校、教室等场所,作出一些亲密的举动等,反映个体的自我自私,也表现了对他人的不尊重,应尽量避免。

行为规范引导着学生行为,当行为规范有悖于规律与现状的时候,我们需要调整角度,避免物化管理,将学生作为动态成长的、大写的人来引导。管理的重点在于“疏导”,而非“限制”,管理手段要遵循科学化、人性化的要求,争取使班级管理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责任编辑关燕云】

猜你喜欢

男女生异性安静
楼上请安静
楼上请安静
异性齿轮大赏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安静
学校费心防早恋
你有让异性心动的本领吗
外教新词堂
你善于结交异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