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语言助推班集体建设
2014-09-25仇传银
仇传银
班主任是一个紧张的岗位,他们的时间常常被细碎的事务挤占,导致在班级管理上,对于临时性安排的任务所采取的措施随意性很大,表面看起来班级被管理得井井有条,但离班级建设上需具有的秩序性、持续性、稳定性、计划性、科学性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班集体建设上,建议建立和使用好三种语言。
1.建立内部语言。这种内部语言是自己班级里班主任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一种心里暗示,它无需说出来,也无需写出来,是属于该班级系统内的所有成员都能读懂的那种一挤眉、一手势等不同表情与姿势所代表的不同意义的符号,当这些符号一旦表现为师生行为上的程序化,就形成了一种常态化。
是否有良好而成功的内部语言,这要从其两个特征上来判断:
第一是程序化,即在一天时间内,要清楚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有一定的规律。
第二是默契化。这种相互间传递的信息符号,既要相互理解,还要相互配合、自觉执行。对于内部语言,班主任要有意地建立,不要乱改,通过5~7周时间就能达成相互间的默契。
2.运用外部语言。让一些规定明文上墙,这些规定最好是让学生讨论,最后归纳成5~6条,条数太多不易记,也突不出侧重点。
外部语言的特征体现在规范与惩戒上。
规范是一种硬性的规定,是在符合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下针对于不同级别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的要求。
这些规定强调人人执行,它是让学生们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是对人的欲望与行为的约束,是对纪律与自由的一种制衡,让学生懂得,每个人所拥有的权利,只有在一定的纪律与规则的规范下,才能真正地享有;而在严明的纪律中,也要保持个体的尊严。
惩戒是对违规所产生的后果进行的一种教育与补偿。建议使用三种办法:
(1)从头再来。比如一个学生因迟到却没有通过老师或班干部的同意而私自地进入教室,需要该学生退回去,履行班规而再来一遍,直到符合规定。
(2)取消特权。如有的学生因认识偏差而取消其参与某活动的资格;因其行为不端而不受大多数学生欢迎时,则取消其某项优秀的被推荐权。
(3)告知家长。帮助犯错误的学生改正错误常常须要借助家长之力。不过,这一措施既要慎用,又要先与其家长沟通好,以达到教育目的。
3.借助第三方语言。美国优秀教师雷夫·艾斯奎斯的著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有这样一句话:“56号教室什么都有,唯独没有害怕。”有时害怕来自焦虑,内心的焦虑往往还会循环加码,导致紧张、恐惧,最后是逃避、放弃。那么,焦虑又主要来自哪里呢?主要来自于过多、过滥的个体间的比赛与竞争。这种教育模式,是一种极端的精英化教育,把所有的精力、注意力集中到了“第一”和“优秀”上,与义务教育的初衷是相背的,它所带来的隐患很大,它直接阻断了学生的兴趣,压制了学生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缺少自我认识,缺乏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内驱力。
面对这些现实中的现象要借助第三方语言,让其切实感觉到自己的进步。
前两种语言都是在“我与对方”间的沟通,而个体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个体的收获与进步、完善与成长,需要通过一些外在的表现和内部思想观点的一点点变化来求证,而对这“一点点变化”的客观鉴定,可把它称为第三方语言。
第三方语言的操作,通过“照镜子”进行。
老师照:教师为学生照镜子,主要内容要落在该学生近段时间内表现在某方面的进步上,为了做好这点,要经常告诫自己,对人对事不要求全责备,并要用发展的眼光来信任学生。
同学照:让邻座的同学做自己的镜子,让一位或几位同学帮助另一位同学照一照,总结出这位同学最近有哪些收获?有哪些进步?有哪些成长经历?
自己照:集体在举办“某某展”时,要让个体的不同时期的“作业”(如作业展、手工制作展)放在一个展览柜中,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摆放,让他们参观,让他们比对;老师把原先不会解的题目或不愿尝试的任务再让他们做;一学期前的音频、音像播放给他们视听等。通过自身前后的比较,清晰地看到自己在不断成长进步。
通过第三方语言的引向,比较出自己的长进,体验取得成就的愉悦,学生才有自信,才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才有更浓的兴趣,才有更高的追求,才能建设成团结、温馨、向上的班风。
内部语言多代表着一种约定与自觉,外部语言代表着一种制度与管理,第三种语言指向各子目标和总目标。
三种语言需综合运用,相互照应,相互借力,以解决班级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为学生创设一个文明、健康、和谐的班集体。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