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4-09-24姜广平
摘要: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主要使动物发生出血性败血症或传染性肺炎,可在同种或不同动物间相互传染,也可感染人。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病例呈现出血性败血症、咽喉炎和肺炎症状;慢性病例主要表现为慢性肺炎。对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进行了介绍,并探讨了防治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方法
关键词: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7-0025-02
收稿日期:2014-06-15
作者简介:姜广平(1969-),男,江苏海门人,助理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主要使动物发生出血性败血症或传染性肺炎,可在同种或不同动物间相互传染,也可感染人。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病例呈现出血性败血症、咽喉炎和肺炎症状;慢性病例主要表现为慢性肺炎。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继发于传染病之后,有时也呈地方流行,严重威胁我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1 病原学特性
多杀性巴氏杆菌为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的球杆状或短杆状菌,大小为0.25~0.40μm×0.50~2.50μm,单个存在,有时成双排列,较少形成短链,不形成芽胞,无鞭毛,革兰氏染色为阴性兼性厌氧菌。病料组织或体液制成的涂片用瑞氏或美兰染色时,可见典型的两极着色。
该菌对营养要求较严格。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贫瘠,在加有血清或血液的培养皿上生长良好[1],在血琼脂上生长为灰白色、水滴样小菌落,无溶血现象。在琼脂上生长的菌落,可分为黏液型(M型)、光滑型(S型)和粗糙型(R型)3类,其中粗糙型菌落的菌株无荚膜,而黏液型和光滑型有荚膜。该菌抵抗力不强,阳光直射数分钟可导致其迅速死亡,一般消毒药作用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内即可将其杀死。
2 流行病学
该菌对多种动物(家畜、野兽、家禽和野生水禽)和人均有致病性。家畜中以牛(水牛、黄牛、牦牛)、猪发病较多,绵羊、兔和家禽也易感染。畜(禽)群发生多杀巴氏杆菌病时,往往查不出传染源,一般认为发病前已经带菌[2]。动物在寒冷、闷热、气候剧变、潮湿、拥挤、通风不良、营养缺乏、饲料突变、过度劳累、长途运输、寄生虫感染等因素的作用下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容易遭此病菌入侵,引起发病。
患病动物通过排泄物、分泌物不断排出有毒力的病菌,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和外界环境,经消化道传染给健康动物,或由咳嗽、喷嚏排出病菌,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该病。吸血昆虫作为媒介也可传播该病。人的感染多由动物抓、咬伤所致,也可经呼吸道传播。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剧变、闷热、潮湿、多雨的时候发生较多。
3 发病机理
一般认为动物在发病前已经带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大量寄生在动物的上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3],各种诱因使畜禽机体抵抗力降低时,病原菌即可侵入机体,经淋巴液而入血液,发生内源性感染。此外,也可经呼吸道、消化道以及损伤的皮肤黏膜感染。病原侵入机体、繁殖的能力同菌体的荚膜有关,高毒力菌株能够在体内存活、繁殖并产生大量内毒素,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4 临床症状
猪的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又称为猪肺疫。潜伏期为1~5 d,临床上一般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3种形式。
4.1 最急性型
俗称“锁喉风”,突然发病,迅速死亡。病程稍长、临床症状明显的病例可表现出体温升高(41~42 ℃),食欲废绝,全身衰弱,卧地不起,焦躁不安,呼吸困难等。颈下咽喉部发热、红肿、坚硬,严重者向上延伸至耳根,向后可达胸前。病程为1~2 d,病死率100%,未见自然康复的病例。
4.2 急性型
是该病常见病例,除具有败血症的一般临床症状外,还表现急性胸膜肺炎。常伴有体温升高(40~41 ℃),初发生痉挛性干咳,呼吸困难,鼻液黏稠,有时混有血液,后变为湿咳,咳时感痛,触诊胸部有剧烈疼痛。随病情加重,呼吸更加困难,张口吐舌,作犬坐姿势,可视黏膜呈蓝紫色。初便秘,后腹泻。皮肤有淤血和小出血点。病猪消瘦无力,卧地不起,多因窒息而死。病程5~8 d,不死的则转为慢性。
4.3 慢性型
主要表现为慢性肺炎和慢性胃炎等症状。有时有持续性咳嗽与呼吸困难,鼻流少许黏脓性分泌物,关节肿胀,食欲不振,进行性营养不良,常有泻痢现象,极度消瘦。如不及时治疗,经过2周以上多衰竭死亡,病死率可达60%~70%。
5 病理变化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病理变化依据剖检变化,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以及慢性型。
5.1 最急性型
全身黏膜、浆膜和皮下组织有大量出血点,尤以咽喉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的出血性浆液性浸润为特征性表现。全身淋巴结出血,切面红色。心外膜和心包膜有小出血点。肺急性水肿,脾有出血,但不肿大。胃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变化,皮肤有红斑。
5.2 急性型
除全身黏膜、浆膜、实质器官和淋巴结出血性病理变化外,特征性的病理变化为纤维素性肺炎。肺有不同程度的肝变区,周围常伴有水肿和气肿,病程长的肝变区内还有坏死灶,肺小叶间浆液浸润,切面呈大理石样纹理。胸膜常有纤维素性附着物,胸腔及心包积液,胸腔淋巴结肿胀,切面发红,多汁。支气管、气管内含有多量泡沫状黏液,黏膜发炎。
5.3 慢性型
尸体极度消瘦,贫血;肺肝变区扩大并有黄色或灰色坏死灶,外有结缔组织包裹,内含干酪样物质,有的形成空洞并与支气管相通。心包、胸腔积液,胸腔有纤维素性物质沉着,支气管周围淋巴结、纵膈淋巴结以及扁桃体、关节和皮下组织有坏死灶。
6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结合对病畜的治疗效果,可对该病做出初步诊断,确诊有赖于细菌学检查[4]。败血症病例可从心、肝、脾或体腔渗出物等部位取材,其他病型主要从病理变化部位、渗出物、脓汁等取材,如涂片镜检见到两极染色的卵圆形杆菌,接种培养物分离并鉴定该菌即可确诊该病。必要时可用小鼠进行试验感染。随着分子生物学方法在传染病诊断方面的广泛应用,也可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来鉴定多杀性巴氏杆菌。
7 防治
根据猪多杀性巴士杆菌病的传播特点,首先应注意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可能降低机体抵抗力的各种应激因素;其次应尽可能避免病原入侵,并对圈舍、围栏、料槽、饮水器具进行定期消毒,同时应定期进行预防接种,增强机体对该病的特异性免疫力。由于多杀性巴氏杆菌有多种血清型,各种血清型之间多数无交叉免疫原性,所以应选用与当地血清型相同的血清型菌株制成的疫苗进行预防性接种,猪肺疫的预防可用猪肺疫氢氧化铝灭活苗、猪肺疫弱毒疫苗等[5]。
如果发生该病,特别是发生散发性的猪肺疫,应将患病动物及时隔离,及早确诊,及时治疗。病死动物应深埋,并严格消毒畜舍和用具。对于同群的假定健康动物,可用高免血清、磺胺类药物或抗生素进行紧急预防,在消除发病诱因的情况下,经3周再无新病例出现,方能注射菌苗[6]。
参考文献:
[1] 陆承平. 兽医微生物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27-132.
[2] 仇保丰,宋鸿雁,蔡宝亮,等.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生化及分子鉴定[J]. 动物医学进展,2014,35(4):72-76.
[3] 黄忠森,王 强,左瑞华. 猪巴氏杆菌病-猪肺疫的诊断与防治[J]. 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7):23-24.
[4] 黄 仆,代洪波,刘孟良,等. 猪肺疫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5)108-110.
[5] 李义民,张美荣. 猪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J]. 养殖与饲料,2011(8):8-11.
[6] 王 燚,黄坤英,丁孟建.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诊治[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2):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