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顾客就餐心理与烹饪文化
2014-09-23梁文周
梁文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各种档次的餐馆、宾馆、农家乐如雨后春笋遍布城乡大地。在这空前的机遇和竞争挑战面前,创造一流餐饮环境,烹制美味可口的特色菜品,加强优质服务已成为我国餐饮业的共识。行业内人士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理论的探索,而对顾客就餐心理的研究无疑是隶属其中经验性极强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烹饪文化心理学意识顾客就餐心理值根于顾客主体。顾客既定的身份,如民族、职业、性别、年龄、消费能力等在—定程度决定了顾客就餐心理产生的粗略范围。例如,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口味、不同的菜系,这是不用多说的常识。但需指出的是在现代情况下,如果这—点过分强调往往会过犹不及。君不见一城市中各菜系缤纷汇呈,一餐饮企业连锁店遍及全国。顾客就餐前选择心理较之以往更加大胆开放——吃新、吃奇、吃怪,敢为天下先,有着一种猎奇的心理。另一方面,利用顾客既定身份带来的就餐心理是餐饮企业在多元的需求中确定自身定位的关键。“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的成功就在于初期将市场关注于少年儿童和年轻男女等消费人群,开发与之口味适应的菜品,再影响到其他人群,因为即便成年顾客也有着“趋众”的,心理,往往喜欢到生意好、顾客多的餐厅用餐,似乎这意味着菜品一定好,原材料—定新鲜。因此我们说一个餐饮企业在今天闩益分工细化的行业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依据一些可预测既定顾客就餐心理调整思路是必不可少的。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使餐饮市场呈现出持续兴旺的势头。然而在兴旺繁荣的市场背后,也出现了种种不和谐的噪音。例如,出售野生保护动物的现象并未绝迹,有的饭店以低级庸俗的菜名来招徕和误导消费者,酒宴中的铺张浪费越演越烈,有地方竟以现场活杀动物来吸引顾客上演一幕幕血淋淋的惨剧,提倡多年的营养膳食在餐桌上得不到体现,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添加剂在初加工和烹饪中仍有使用,等等。烹饪界出现诸如此类的一些短期行为,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新世纪的中国烹饪应该是注重人文和理性的,应该更科学合理、更文明健康、更人性化,而不应是盲目、短视、无序和不文明的。从人文理性这个要求出发,我觉得当前迫切需要在观念上确立以下几个“意识”。
1.开放意识。
中国烹饪历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模式,不应成为限制我们的教条和框框。在当前餐饮业发展中出现对非烹饪要素的过度追求,实际上是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误读和曲解。例如,筵宴之乐,是同环境有相当联系的;但这种联系建立在筵宴本身达到一定高度的基础之上。现在有些饭店,一味在环境上不惜投入,但在菜肴制作上未必有什么新招和特色,有的甚至以环境的讲究和奢华来掩盖烹饪技艺上的不足。这种偏执于一端不及其余的思想方法,是不利于烹饪健康发展的。
2.平等意识。
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讲究长幼有序,论资排辈。反映到饮食生活中同样讲究这一点。特别在中国人的宴请中,这种风气尤甚。无论是席位的序列还是敬酒的习俗,都是如此。这种缺少平等意识的风气应该改变。试看风靡餐饮市场的洋快餐“肯德基”、“麦当劳”,首先在就餐形式上是人人平等的,这种平等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对个性的尊重,这不能不是它成功的因素之一。在菜肴的选择上也往往缺少对人的尊重,一些饭店推出的模式化的宴席菜单,根本不考虑也无法考虑就餐者的个人喜好,这种由共性代替个性的餐饮活动,能说是文明的体现吗?
3.生态意识。
人类的饮食活动,必须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要摆脱人类在自然界的霸权意识,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食用野生保护动物,以及对某些烹饪原料的过度开发,都会带来破坏生态的严重后果。人类的饮食资源十分丰富,完全没有必要付出破坏生态的巨大代价,去食用那些不该食用的动植物。再说,从品味的角度来考虑,不少野生动植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异味,未必好吃。“物以稀为贵”,但并非“物以稀为美味”。确立环保意识最终也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子孙后代的利益。在这里体现了最直接最深刻的人文关怀。
4.科学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缺少科学意识,在饮食和烹饪中同样如此。确立现代的科学意识,不仅是发展中国烹饪的需要,而且也是提高全民健身水平的需要。从温饱进入小康社会的中国人由于不健康不科学的饮食习惯造成的现代病、富贵病日益增多,烹饪界不应对此推波助澜。营养科学进入烹饪领域是时代的呼唤。要改变传统烹饪中一切不科学不合理的做法,要提倡文明科学的饮食文化。要以营养、卫生、食品、医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打造全新的烹饪学,要把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贯彻到菜肴制作中,逐渐使中国烹饪摆脱传统的由个体手工操作形成的模糊性和随意性,走向精确,走向标准,走向科学,走向更文明的境界。
5.求实意识。
在走向文明的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树立求实意识,减少形式化的东西,寻找饮食的复归。任何内容都体现为一定的形式。但在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中有不少与内容无关的形式,已异化为吃的累赘,变成沉重的负担。中国烹饪只有丢掉这些负担,才能轻装前进。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