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上”的学生守则折射什么?
2014-09-23王瑶
王瑶
“我们的《中小学生守则》像真理,放到全世界都通用,太‘高、大、上。”今年,儿童文学作家、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汤素兰作为委员提案“聚焦《中小学生守则》”。她认为《中小学生守则》应易行。(2014年3月9日《光明日报》)
《中小学生守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行为习惯、规则意识等的养成都离不开《中小学生守则》的指导。但当真理性质的话语充盈在《中小学生守则》中,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是否还能对中小学生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一直以来,《中小学生守则》都摆出一副严肃认真的面孔。看似每一条都很有用,但想要达到守则中的要求却并非易事。这些大而空洞的话语给学生留下的仅仅是一个模糊的轮廓,不具有实际的操作性。
首先,缺少教育理念的教育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小学生守则》中笼统而模糊的条目早已不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却仍迟迟不见修改,正是由于教育理念的缺失。对中小学生而言,规则意识、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其日后的发展大有裨益。但学校教育并没有将这方面的培养放在心上,更多的是着眼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因为不重视,所以错与对也没有在意。正因为这样,造成了当前中小学德育的困境。一些教师照着《中小学生守则》一条条念给学生听,但这些守则学生理解起来困难,执行起来不知所措。对学生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培养的不重视,导致了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中存在种种问题。归根到底,教育理念的缺失才是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源。
其次,师生地位的不平等依然存在。由于认知水平尚在发展阶段,中小学生对于学校的各项行为准则一般言听计从,很少去怀疑行为准则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基于此,一旦中小学生违反了这些行为准则便要受到教师的惩罚,实际上却鲜少有教师向学生解释这些行为准则具体的含义。教师以为学生都理解,但却忽略了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规律,成人式的话语模式显然不是每一位中小学生都能理解的。师生之间的认知偏差长期存在却始终没有人打破,这也意味着在教育教学中,师生始终不会是在一个平等的台阶上进行对话。
再者,中小学教育的目的含混不清。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和普遍性意味着这一阶段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人才或实施精英教育,升学和考试不应作为这一阶段唯一的目的。然而当前的义务教育早已演变成一场升学大战,全然忽视了义务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唯分数和唯升学率的教育环境下,诸如学生守则的不规范会对学生发展产生什么不良影响之类的问题很少有人去关心。然而,倘若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下去,势必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教育之中没有小问题,解决每一个可能影响学生发展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